王利群
摘 ?要:伴隨著“新課改”教學思想的逐步深入,小學階段的語文知識教學,對于學生的實際學習質量要求也在不斷提升。因此,這便需要教師結合學生們的學習實際,進行相關教學策略的研究和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強化其語文知識理解能力。所以,教師在現實教學期間,需要針對語文教材知識內容展開深度研究,用以明確當前的教學方法存在的不足。而后,教師為學生不斷調整相關教學策略,使之能夠更好地強化學生的學習質量。
關鍵詞:小學生;語文教學;質量優化;策略研究
在教師為學生們講解小學階段的語文知識時,需要重點強化學生的綜合學習興趣,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改善學生們的學習質量。所以,教師在教學生相關語文知識期間,需要為其引入大量信息化教學內容,使之能夠不斷細化語文知識的教學過程,從而助力學生強化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同時,教師需為學生積極拓展相關知識要點,用以豐富學生們的學習體驗,切實提升其學習興趣。最終,教師重視學生思想情感的展示表達,全面提升其語文寫作質量。
一、引入信息技術教學,強化基礎知識理解
小學階段的語文知識教學,需要教師利用學生對信息化教學內容感興趣的特點,設計大量相關的教學內容,使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要點。因此,教師按照“新課改”的教學要求,為學生們設計其感興趣的形象化教學內容,使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可以逐步提升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能力。特別是教師為學生們講解經典古詩詞的知識內容時,需要教師為學生們設計動態化的教學課件內容,利用多媒體課件的形象化內容展示,使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相關語文知識要點。所以,教師通過為學生們設計信息技術策略,可以助推學生對語文知識的高效理解,最終切實提升學生們的語文知識學習質量。
例如,教師為學生們講解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時,便可利用信息技術教學策略,為學生們設計相應的形象化教學課件內容,以此全面深化學生對詩文的理解。為此,教師首先從詩人的角度入手,為學生形象化展示杜甫的生平故事,并結合動態化的路線圖示進行講解,使學生明白作者一生經歷的顛沛流離。而后,教師通過為學生們播放相關的動畫演示內容,演示作者所寫作的詩句內容,使學生能夠理解作者聽聞收復河南河北后的喜悅心情。這里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教學的動態化優勢,使學生能夠全面跟進教師的教學過程,并形象化展示作者的生平和其寫作該詩的背景,使學生對詩人和詩作的理解更為深刻有效。
二、語文知識綜合拓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為了能夠使學生的語文知識學習更為高效,教師在為學生們設計相關教學策略時,需要結合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和方向,設計對應的拓展性教學內容,用以全面提升學生們的語文知識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為學生們設計相關教學內容時,需要結合學生當前所學的知識,進行基礎性的內容遷移和拓展,使之更好地輔助學生,掌握盡可能多的知識內容。同時,因為教師為學生們拓展的知識內容能夠契合學生們的學習興趣點,所以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可以更好地強化自己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從而能夠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學習興趣。
例如,教師教授學生學習老舍先生的《貓》時,就可為學生設計相關的拓展性教學內容,使之能夠引導學生進行綜合性的知識學習和思考,從而切實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此,教師在教學這一經典文章時,可以為學生們拓展豐子愷先生的文章《貓是最可愛的》,使學生可以學習不同作家對于貓的不同情感認知。通過教師利用拓展性的教學方式,為學生們講解不同的知識內容,可以使學生真正對相關事物的理解更為全面。同時,教師為學生們設計拓展性的教學內容,可以更好地提升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最終切實優化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的理解質量。
三、注重思想情感展示,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在教師指導學生們學習小學語文知識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強化學生基礎性知識的理解,還應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語言思想情感表達,這樣才能夠完整地提升學生們的語文知識水平。所以,教師為學生們設計相關語文寫作教學內容時,需要綜合分析學生進行情感表達的需求和必要性,使教學內容可以有效作用于學生們日常學習生活,從而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的語文知識學習期間,發現學生在實際學習生活中,存在相應的情感表達需要。所以,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日記寫作表達,使學生可以將自己一天中的所見所感記錄下來,從而展示自己情感變化的過程。通過教師為學生們設計相應的日記情感思想記錄教法,可以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從而更好地改善學生們的語文綜合寫作狀況。
綜上所述,教師在指導學生們學習小學階段的語文知識時,需要立足學生們的學習需要,設計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從而全面提升學生們的語文學習質量。
參考文獻:
[1]姚宇虹.引入科技活力 優化課程教學——對小學語文多媒體教學模式的全面性構建與運用[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7(05):18-19.
[2]郭玉紅.強化文本細讀,提高閱讀教學質量——基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思考[J].中國高新區,2017(1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