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化斌
摘 ?要:高中政治是一門既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同時又兼具培養學生品格的學科,傳統的政治教學多是將重點放在理論知識教學上,注重學生的理論應試分數,忽略了對學生品格的培養,這種教學方式是不全面的。政治教學必須要發揮其塑人作用,高中教師在教學當中要注意德育的滲透,讓學生在實踐當中感受政治的德育功能,提升學生的品德。
關鍵詞:高中政治;政治教學;德育滲透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以及文理分科的取消,高中政治教學的功能性逐漸增強。高中政治的教學不僅要努力地提升學生的政治學科分數,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能夠利用政治知識解決現實問題,能夠利用政治知識提升自己的品德。在高中政治課堂上滲透德育知識,能夠讓學生主動進行知識的討論和探究,調動學生對政治學科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積極尋找德育教學的切入點,拓寬德育教學路線
政治這一門學科在以前小學的時候叫作思想品德,也叫作思想政治,到了現在高中階段叫做政治,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政治學科其實是包含品德教學的,包含學生的價值觀培養。傳統的高中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對教材的知識理解比較膚淺,教材有哪些知識就講那些知識,教材是教學的基礎,教案的設計必須要結合教材來進行展開,但是如果完全依照教材不進行擴展這也是一種教學的局限。因而教師在組織政治教學的時候必須要積極尋找教材當中德育素材,綜合多種方法確保德育教學的有效性。例如,在學習“影響物價的因素”時,教師就可以將人為的因素涵蓋其中。教材當中對這節知識的講解是價值決定價格,供需影響價格,國家政策影響價格,除此之外,人為因素也會對價格起到干擾作用。如疫情爆發,導致全國停工停產,各種生活和醫療物資出現緊缺,這時出現了物價的上漲,蔬菜水果、藥品口罩等價格漲幅較大。這些產品價格的上漲自然是與供需生產情況有關,但是也有極個別的商家利用人們的這種危機心理在人為地炒作,存在故意哄抬物價的行為。這種行為是極不道德的,必須要受到道德的譴責,嚴重的還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二、營造合理的德育情境,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
情境教學指的是教師在組織教學的時候要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情境,通過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近幾年情境教學法得到了認可和普及,在教學當中發揮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記憶知識點還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習的效率和質量。德育教學也需要相應的教學氛圍,創造良好的氛圍能夠讓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德育教學當中,有利于德育教學的展開。例如,關于“文化對人的影響”的學習,本節知識主要講解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和生活習慣,雖然世界各地的文化風格各異,但是整體的價值觀卻是有對錯之分的。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結合我國的名人向學生進行講解,例如忠君報國的岳飛、文天祥,殘害忠良的秦檜等,通過一正一反的講解讓學生明白好人與壞人,通過這種文化氛圍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新時期我國的價值觀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愛國主義不用體現在拋頭顱灑熱血的戰場上,只要能夠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付出就是愛國主義的體現。教師在組織教學的時候可以通過多媒體、視頻等形式來加深學生對本節知識的印象,提高學生的價值認同感。
三、轉變傳統的評價方式,加強實踐教學
德育教學不是在舞臺上侃侃而談,而是要落實到實踐當中,通過實踐去感受德育。政治教學讓學生學會的不僅是理論知識,還包括親自實踐;不僅要讓學生能夠考取好的分數,還要讓學生能夠明白做人的道理,讓這種道理陪伴學生的一生。傳統的應試教育過分的重視理論知識的學習,過分的看重學生的政治考試分數,以結果為導向的評價方式過于單一,抹殺了學生政治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政治教師在教學評價的時候要注重多元化評價,既要注重結果又要注重過程;既要有理論考核,還要有實踐鍛煉,讓學生全面的得到提高。例如,在德育教學評價當中可以將考勤納入評價當中,這是對學生學習過程的一種考核;除了純碎的知識考核之外,還可以加入開放性的問題,如展示一段材料讓學生談談材料當中當事人行為的對錯,提高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辯證性;最后在教學當中還應該讓學生參與教學實踐,如植樹節的時候組織學生參與植樹互動,組織學生參與社區獻愛心活動,讓學生在實踐當中得到鍛煉,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當中。
綜上所述,德育是政治教學當中的重要一環,政治教材當中看似沒有德育的字眼但是德育卻貫穿政治教學的始終,德育既包括學生的一言一行這些小事,也包括學生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態度。因此教師在政治教學當中必須要尋找與德育相關的素材,結合現實案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還要通過實踐的方式讓德育恰當的插入政治教學當中,提高學生的德育理解能力和德育的實踐力。
參考文獻:
[1]任旭鵬.基于德育滲透的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7(33):3.
[2]毛蘇萍.高中政治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策略研究[J].中學課程資源,2015(02):32-33.
[3]游慶紅.新課標下高中政治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策略探究[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1(08):192+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