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曉艷
摘 ?要:小學音樂課程的教學目標逐漸由夯實學生樂理知識向提升學生樂感能力方向發展,而樂感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對于音樂課程的體驗感,因此游戲化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小學音樂教師秉承生本思想并基于音樂教材內容,在音樂教學活動中融入相應的游戲因素。就此教師積極探索游戲化教學策略,在引導學生掌握音樂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帶領學生在參與游戲活動的過程中強化樂感能力。
關鍵詞:小學音樂;游戲化教學;策略
音樂課程中蘊含多元化的藝術元素,而在小學時期開設音樂課程,能夠為學生提供充滿藝術氣息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受音樂的熏陶逐漸提高藝術審美能力,因此教師采取相應的教學措施,促使學生產生音樂學習興趣,以此為基礎積極投入到音樂教學活動中,從而在強化樂感能力的基礎上提升審美情趣。為此教師基于教材內容,探索教材中蘊含的游戲元素,從而以學生已認知的音樂知識為基礎,在音樂課堂中融入游戲化的教學內容,同時教師還會為學生構建游戲情景,從而使學生在玩樂的過程中學習音樂課程。
一、探索教材游戲元素,提煉相關游戲內容
教材中的內容與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學段特征相匹配,并且在學齡階段教材是學生必備知識的主要來源。因此在開展游戲化教學活動時,教師應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在教材中提煉相關游戲元素,例如:教師根據“聽聽我創造的聲音”這節課程探索相應游戲元素。理由如下,首先教師認為游戲性質的教學活動具有實踐性的特征,因此引導學生以動手操作來感知音樂學習的樂趣,能夠使學生對音樂課程產生濃厚的興趣;其次教師通過分析教學內容發現,引導學生“創造聲音”能夠幫助其建立內在情感與音樂知識之間的聯系,由此可使學生有效提升音樂感知能力。在課程進行時,教師以引導學生制造各種聲音為活動的主要內容,帶領學生運用多種非音樂器具的物品創造出各種聲音,以此在培養學生音樂學習興趣的同時還能夠有效強化其音樂創造力。比如有的學生運用塑料瓶敲打桌面,并敲打出具有節奏感的曲調。教師以教材為基準,為學生設計游戲化教學內容,使學生在產生音樂學習興趣的基礎上,強化音樂感知能力。
二、構建音樂游戲情景,切身融入深化體驗
情景教學法能夠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并調動學生的各項感官。為此教師在音樂課程中構建音樂游戲情景,以此引導學生置身情景之中,在感受音樂氛圍的基礎上,深化音樂學習體驗。例如:教師探索“迎新春”這一章節內容中的游戲情景元素,以此為根據為學生創設游戲情景。首先教師結合對課程主題的認知,確定本節課程的游戲情景元素與“春節”相關;其次教師以春節傳統文化習俗為切入點,帶領學生以做游戲的形式感受節奏韻律并體驗傳統文化習俗。比如教師根據歌曲《獅子舞繡球》為學生創設游戲情景,起先為學生提供“紅綢子”“獅子頭”“打擊樂器”等道具,隨后在班級中開展“舞獅子表演”的游戲活動。教師將學生劃分成幾個小組,有的小組運用打擊樂器打節奏,有的小組則隨著節奏舞獅子,還有的小組用紅綢子配合舞獅子的小組。學生們在充滿春節氛圍的情景中充分表現自己,從而在切身融入游戲情景的同時,不僅感受了中華優良傳統文化習俗,還掌握了相應的音樂知識。教師構建音樂游戲情景,使學生在情景中體驗音樂學習的樂趣,從而在深化游戲體驗的同時強化音樂感知能力。
三、基于實踐結合游戲,玩樂學習有機結合
實踐在與藝術相關的任何課程中都是至關重要的,它包含對藝術知識的運用、對藝術內容的操作等。教師為了使學生能夠在實踐中掌握更加豐富的音樂知識,以實踐音樂教學內容為切入點,幫助學生將玩樂與學習有機結合起來。例如:教師在教授“歡樂的鼓聲”這一章節知識時,結合具體教學內容為學生設計游戲實踐活動。首先教師通過了解教材內容發現,本章節圍繞“鼓”這一樂器展開教學,因此教師同樣圍繞“鼓”這一樂器開展游戲化教學實踐活動;其次教師為了設計出帶有趣味性的游戲內容,以帶領學生制作鼓樂器為切入點,開展本章節的音樂教學活動;最后教師結合本章節中《木鼓歌》這首曲目,帶領學生運用親手制作的鼓樂器敲打出歌曲節奏。學生在動手制作鼓樂器的過程中,能夠充分感受到實踐游戲活動的樂趣,而在用鼓樂器演奏樂曲的過程中,又能夠深入了解本首歌曲的樂理知識,從而實現了在玩中學、在學中玩的教學目的。教師圍繞教材內容將實踐與游戲相結合,使學生在參與實踐性質的游戲活動時,感受到音樂實踐活動的樂趣,同時學習到相應的音樂知識。
綜上所述,為了有效培養學生的樂感能力,教師開展游戲化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游戲中感受音樂學習的樂趣,同時掌握音樂學科的基礎理論知識,從而使學生在深化學習體驗的過程中強化音樂感知能力。
參考文獻:
[1]陰曉璐.音樂游戲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作用與實踐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8(50):221-222.
[2]金林萍.小學音樂游戲性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研究[J].基礎教育參考,2017(8):70-71.
[3]高飛霞."戲"亦有益——探究小學低段音樂教學過程中的游戲策略[J].教育科學(全文版),2017(2):00313-0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