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玲紅
摘 要:中國的傳統節日大多數擁有悠久的歷史。例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七大中國傳統節日。它們有的基于神話傳說,有的基于道德風尚,有的基于宗教觀念,都有很深的歷史淵源。在互聯網普及的大背景下,萬物互聯會是一個大的趨勢,中國的傳統節日也必然與互聯網相連。將中華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的研究與互聯網相加,利于促進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豐富其內涵。
關鍵詞:互聯網;傳統文化;傳統節日;內涵
大多數中華傳統節日都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這些節日都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它不僅承載著中華傳統文化,更凝聚了中華兒女的智慧和感情。研究中華傳統節日文化的內涵,可以為我們開拓新的實踐方向。傳統節日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重要紐帶。但互聯網的盛行,生活節奏的加快讓人們對中華傳統節日的文化漸漸喪失了耐心。人們習慣了即時通訊這種便捷的生活方式,加之網絡的普及打開了國家的大門,引進了許多新的“洋節”,反而給中華傳統節日文化帶來了很大的沖擊。面對沖擊,我們應恰當利用互聯網,辯證看待問題,轉危為安。
一、研究中華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的必要性
首先,中華傳統文化作為民族團結和進步的源泉,中華傳統節日所占的比重很大。人民寄予了傳統節日許多自己的感情和希望。中華傳統節日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感情。在戰爭年代,正是這些偉大的民族精神幫助我們渡過一次次難關。雖然我們現在尚處在和平年代,但是研究中華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不僅僅是為了文化傳承,更是為了從傳統的文化當中提取出其中的精華,古為今用。歷史上有許許多多的文人墨客,為一個個節日書寫了許多千古名篇,這些詩文膾炙人口,他們作為傳統節日文化的一部分,應當為我們所熟知。其次,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不斷發展,人們了解到了許許多多的“洋文化”,這對中華傳統節日文化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所以中華傳統節日文化的研究很有必要,將互聯網應用到中華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的研究當中也很有必要。
二、如何進行中華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的研究
1.中華傳統節日文化與互聯網結合的必然性
互聯網有其傳播速度快、受眾人群廣、傳播成本低等特點,并且互聯網可以為中華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的研究提供相關資料,可以利用互聯網尋找得到傳承的原汁原味兒的傳統文化。可以利用互聯網將中華傳統節日文化的內涵相關內容做資源整合。可以用文字、視頻、音頻的方式,記錄下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相關習俗或者有關的故事,從中提煉出中華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的精華。中華傳統節日文化與互聯網這種新潮的東西相加,可以碰撞出更為燦爛的火花,可以讓人們多重定義中華傳統文化節日的內涵。
2.“互聯網+”中華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研究的策略與前景
一些傳統的文化節日習俗,可以開發線上活動,讓人們不費力就可以了解到傳統文化,并且樂在其中。例如春節,由于我國現在在空氣質量方面的壓力較大,所以燃放煙花爆竹這種增加環境壓力的習俗,可以開發新的模式,可以開發電子煙花,讓人們打開手機或者電腦就可以看到。這樣一來,既傳承了傳統習俗,又可以避免污染環境。再如春節的紅包,隨著互聯網的到來電子紅包的盛行,讓人們傳承了習俗,也節約了購買紅包的成本。做好中華傳統節日文化習俗的傳承,是中華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的研究的首要保證。如果這種習俗都已經不存在,那研究不僅難以進行,而且毫無意義。
3.互聯網對中華傳統節日文化的推動
互聯網的受眾人群非常廣,這樣一來,網絡不僅可以提供有關傳統節日文化的相關資料,還可以提供許多相關的故事。因為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習俗,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理解。所以網絡可以提供一個很好的平臺,可以將資源整合,將信息整合。經過整合的信息更加全面,這樣更有利于中華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的研究。將這種傳統文化由線下搬到線上來,增加了讓年輕人了解的機會。只有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中華傳統節日文化,才可能有人愿意研究中華傳統節日文化內涵。
4.互聯互通背景下如何更高效地研究中華傳統節日文化的內涵
還可以將傳統節日文化中的歷史淵源利用互聯網來進行整合,讓人們更加了解傳統文化所承載的文化和情感。人們可以在互聯網上同來自五湖四海不同的人探討有關中華傳統節日文化的內涵。可以進行思想的碰撞,讓每個人都參與到中華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的研究當中。利用互聯網這一成本較低的介質,做相關的資源整合。不僅可以研究中華傳統節日文化的內涵,還可以將其傳播發揚光大。
三、研究中華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的意義
中華傳統節日文化所承載的是整個民族的精神,寄托的是遠古時期人們的情感。縱然時代在改變,但是中華傳統文化始終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根基。我們研究中華傳統節日文化內涵,不僅僅是研究中華傳統節日文化的內涵,更是尋找其中的精華,將其發揚光大,為中華民族的復興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柱。并且,中華傳統節日文化所承載的精神和情感,是將中華民族凝聚在一起的重要力量。
互聯網的盛行讓人們爆炸式地接收知識,但是傳統文化不能丟。相反,我們要有效地利用互聯網這一平臺,對中華傳統節日文化的內涵進行深刻的研究和探討?;ヂ摼W是一把雙刃劍,帶來挑戰也充滿機遇。不僅對傳統文化是這樣,對每個人都是這樣。但是我們身為中華民族一員,有義務對中華傳統節日文化進行傳播,更應該弄明白中華傳統節日文化的內涵到底是什么,它對于現代人和后代人都有很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參考文獻:
[1]王文章.中國傳統節日[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
[2]朱筱欣.中國傳統文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注:此論文用于酒泉市“十三五”2019年度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研究,“中華傳統節日文化信息化課程研究”,課題批號JQ[2019]GHB059。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