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文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在農村小學中年級語文教學中,應從教材入手,指導學生關注細節描寫,帶領學生通過賞讀、評價、練習細節描寫,使學生逐步摸索到細節描寫技巧,掌握把重點句段寫具體、寫生動的方法,并模仿課內文章進行訓練;同時,通過大量課外閱讀收集、仿寫細節描寫段落,從而鞏固提升學生細節描寫能力。
關鍵詞:小學教育;作文教學;細節描寫
一、 引言
王崧舟在他的《詩意語文課譜》一書中曾說道:“我們現在突破性地提出‘閱讀,指向言語表現,指向寫作。‘寫作是閱讀的目的?!畬懽魇钦Z文能力的最高呈現。”學語文教師普遍會有“中年級特別是三年級作文真難教”的感受,而農村小學中年級尤其是三年級學生初學寫作更是語文教學難啃的“硬骨頭”,究其原因,一方面學生缺乏良好語言環境,另一方面,學生的閱讀活動僅局限在課堂上和語文課本上。農村小學學生的作文普遍存在以下問題:1. 崇尚空談,內容空洞,形式單調。2. 缺乏生活氣息,缺乏真情實感。3. 語言干癟,寫人敘事缺乏具體形象的描述,只有骨架,沒有血肉,讀來呆板無趣?!罢Z言的建構與運用”“審美的鑒賞和創造”作為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兩個重要目標,如何具體落實到農村小學中年級語文教學中呢?筆者想到:課文及課外經典讀本是優秀的寫作范例,是否可以充分利用好此范例來培養學生欣賞細節及描寫能力呢?基于以上問題,筆者進行了實踐研究,并整理成此文。
二、 學習理論,夯實基礎
在確定要啃下農村小學中年級語文閱讀、寫作教學這塊“硬骨頭”以后,筆者先后認真拜讀了王崧舟的《詩意語文課譜》、梅子涵的《擺渡船金獎教案》、夏丏尊和葉圣陶的《七十二堂寫作課》,從書中了解到,閱讀與寫作兩者是互補的,它們之間的作用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互動的。同時,結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初步明確了小學中年級學生應著力培養的語文素養,以及應達到的描寫水平及要求。
三、 重視積累,歸納練點
三年級課文處于由低年級向中年級過渡階段,因此文中突出和典型的細節描寫并不多,平時教學重點應放在指導學生背誦、積累優美精彩的描寫性語句。進入四年級,細節描寫典型范例增多后,老師再整理歸納出讀寫結合訓練點。
四、 賞析細節,指導仿寫
課前預習活動中,要求學生將文中細節描寫的句子勾畫出來,并從閱讀感受、寫作目的、寫作方法等方面進行批注。
課文教學,引導學生重點體會描寫方法及表情達意效果。一方面交流對細節描寫個人感受體驗,另一方面引導學生通過研究細節描寫以達到對文章主旨理解。例如課文《梅花魂》中有這樣一句:“外祖父訓罷,便用保險刀片輕輕刮去污跡,又用細綢子慢慢抹凈?!蔽闹械摹拜p輕刮去”和“慢慢抹凈”兩個詞語便表現出了外祖父對墨梅圖的無比珍愛。此外還關注了細節描寫的方法,如通過“眼觀”“耳聽”“鼻聞”“手觸”“心思”等途徑感知細節,表達時運用比喻、擬人、夸張、排比等修辭手法將描寫對象寫生動、具體、形象。描寫人物,可從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活動等方面落筆。語言描寫,在“說”前加上動作、神態、語氣等詞語,例如“我叉著腰,生氣地說‘你為什么把我地作業本摔到了地上?”這就要求學生在平時多積累表示動作的詞匯,如表現失落、精神萎靡的詞語就有“愁眉苦臉”“垂頭喪氣”“悵然若失”等;表現害怕擔憂的詞語就有“大驚失色”“面如土色”“坐臥不安”等。在生活中多留心觀察,并使動作與人物語言、性格、品質、心情等相匹配;還可在語言前加上神態描寫,可以更好地表現出人物在說話時的心境和神態表情,突出人物的特點,例如“那位出名的小霸王把眼睛瞪得像銅鈴那么大,惡狠狠地說:‘我再給你一次求饒的機會!”還可教給學生在語言描寫時,不必每句話都用“說”字引出對話內容,可結合人物動作、神態和心理描寫直接表述對話內容,如“媽把我擋在了門口,一把拉住要出門的我,把帽子塞到我手里,皺了皺眉,‘天冷了,你戴上帽子,不然會感冒的”。
課后,又布置學生進行小練筆,每次小練筆主題明確、重點突出,如“描寫三兄弟——敘述、描寫、比喻”練習(學習比喻),“難忘小伙伴那張臉”(外貌描寫)、“游戲:石頭剪刀布”(動作描寫)、“他(她)發怒了”(神態描寫)、“冬日的樹和草”(景物描寫)、“陰天”(靜態描寫)、“校園里的動態景”(動態描寫)、“感冒來了”(感受描寫)、“經典誦讀大賽”(心理描寫)。在小練筆中,學生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巧妙運用成語,將細節描寫得生動有趣,使讀者感同身受。
五、 課外閱讀,落實指導
“閱讀經典,就是披沙揀金”。為學生推薦的課外讀物中既有中國兒童文學作品,也有外國優秀兒童文學作品。
在小說《船長》的閱讀指導中,我帶領學生體會不同神態描寫的詞語不同的表達效果。例如“雖然浪潮即將襲來,但船長還是鎮定自若,自信地笑著說:‘讓巨浪在我們面前求饒吧!”句中的“鎮定自若”和“自信地笑”就表現出了船長的勇敢和鎮定;而“浪潮即將襲來,船長臉色蒼白,急切地說:‘趕緊掉頭,趕緊撤退!”句中的“臉色蒼白”和“急切地說”則表現出船長的緊張和對浪潮的恐懼。
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課外閱讀指導中,指導學生體會環境描寫的作用,學習用動靜結合、大膽聯想、運用比喻及擬人的修辭手法描寫環境。文中有這樣一個片段:“在年輕人的眼里,大自然的一切都是如此美妙,照在樹梢上溫暖的秋陽,成群結隊南飛的候鳥,為了儲藏食物正忙忙碌碌搬運胡桃的松鼠,從蘋果樹上掉下來的熟透果實,河邊草地上粉紅的小花,以及碧綠的河水……”請學生讀上面的景物描寫,說說哪些是靜態,哪些是動態,想想這樣有什么好處?學生通過細致分析會發現:寫景物時,可以將運動的、靜止的景物結合在一起來寫。以靜來凸顯活力與靈動,以動來襯托清幽與寧靜,相映成趣。再如,文中的句子“那橫生的小枝椏,無異是對我指指點點的小手指”和“我有時會覺得,樹木真的在對我說:‘你們人類何時才能學會這樣站著不動呢?有時則說:‘看看那不安分的海倫,在花草叢中不停地穿梭,就像一只風中的蝴蝶”兩個句子的品析中會發現——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可以讓描寫更生動,情境更逼真,而想象和聯想可以讓描寫事物使內容更豐富。
在《小鹿斑比》閱讀指導課中,教學生學習如何“擬人化”描寫景物,如文中的片段“大樹的耳朵捕捉著落葉的竊竊私語。所有的枝杈樹梢都不停地向空中拋灑落葉,葉子以輕柔的聲息紛紛落地。大樹被葉子喚醒,或者在葉子傷感的耳語中入睡……”就十分得當地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學生明確了,所謂“擬人”修辭手法,簡而言之就是讓非人類的事物有了人一樣的樣貌”“人一樣的表情”“人一樣的動作”“人一樣的話語”“人一樣的心理”。把抽象的“擬人”手法如何運用形象地教給了學生。
六、 專題指導,教給方法
開展細節描寫專題指導課教學,教給學生實用、具有可操作性的細節描寫方法,并運用這種方法進行小練筆。
例如《“按順序 說清楚”動作描寫專項指導》《“寫出‘獨一無二的他”外貌描寫專項指導訓練》《“先畫后寫 先段后篇 先仿后創”運用修辭手法寫景》等。課堂中通過看微課、做游戲、細觀察“牛刀小試”等小活動,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學習描寫技巧、嘗試細節描寫、展示寫作成果。學生在練筆過程中,嘗試運用課堂所學,有的學生準確運用多個動詞,寫出了自己炒菜時每一步的動作;有的寫出了語文老師的外貌特征——“墨綠色大棉襖包裹著瘦小的身體”;有的寫出了父母和老師發火時的神態——“腦袋上像要燃起熊熊大火,像要吃了自己”;還有的寫出了冬日里的大樹——“凍得瑟瑟發抖、晃來晃去,像是在故意躲避大風的侵襲?!?/p>
通過一次次細致指導,學生能逐步關注生活細節,從校園生活到課余生活再到社會活動,這一天中哪一件事最值得學生關注,為什么值得用文字記錄,學生將此寫成了圖畫日記。遇到有風雨雪霧的天氣、花開葉落的季節,能去細心觀察,及時成文。學生作文流淌出“真實”的水來,“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在真實的閱讀中積淀語言材料,在充實的生活中積蓄情感體驗。
習作評價時,將文中是否有生動、具體的細節描寫作為評價作文水平的重要指標。學期末,會進行“細節描寫小能手”的評比,學生每學期獲得了幾次“加油”印章,老師會在獎品——筆記本上按上幾枚印章,來對學生本學期細節描寫的成功和進步進行記載、獎勵。
葉圣陶先生曾說:“凡是我們所經驗的事物,都可以供我們描寫。其中尤其重要的是景物和人物:因為景物環繞著我們,常常影響到我們的情思和行動;人物是一切事物的發動者,沒有人物也就不會有事情。”因此,中年級閱讀和寫作指導要抓住景物和人物描寫的欣賞、訓練契機,有目標、有步驟、系統化進行訓練。
七、 結語
綜上所述,細節描寫越精彩越能吸引讀者,越細致越容易使讀者覺得像真的,從而看了后印象更深刻。讓學生做到:在生活中觀察細節、品賞讀本中的細節描寫片段、教給學生具體實用的細節描寫方法、進行有針對性的主題描寫訓練,這就是以生活和閱讀帶寫作,也是十分具有實效性的習作指導策略。“細節決定成敗”這句話不但適用于生活,也同樣適用于習作。只要方法科學,敢于創新,努力探索,并能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就一定能逐步提高小學中年級學生細節描寫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崧舟,林志芳著.詩意語文課譜[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梅子涵.擺渡船金獎教案精選[M].北京: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2019.
[3]葉圣陶,夏丏尊.七十二堂寫作課[M].北京:開明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晏琴,甘肅省蘭州市,甘肅省蘭州市七里河區阿干鎮中心校。
文章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一般課題“基于核心素養下‘讀寫互促培養農村小學生欣賞及描寫能力的策略研究”(立項號:GS〔2019〕GHB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