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烏最
【摘 要】 初中化學微粒觀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內容。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真正認識到微粒觀的內涵,并在此基礎上,了解現階段微粒觀教學的現狀,從而制定相應的策略,促進學生微觀的形成,提升初中化學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 初中化學? 微粒觀? 教學研究
化學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其應用的一門基礎自然科學,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創造分子。初中階段是學生化學學習的初期,而微粒觀的建立是學生學習化學的基石,也是學生認知化學的重要方式,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化學學習系統。但是在實際的化學微粒觀教學中,部分化學教師并不注重構建化學微粒觀與學生認知之間的聯系,造成學生對初中化學學習產生強烈的排斥感。為了解決上述情況,初中化學教師深入研究微粒觀的內容,并從整體的角度思考構建微粒觀、教學方法與學生認知之間的連接方式,真正讓學生在此過程中,掌握微粒觀念,提升學生的初中化學學習能力。
一、培養學生微粒觀的實際內涵
(一)微粒觀的概述
初中微粒觀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兩點:其一,物質主要由分子、原子以及離子構成。比如常見氣體、水是由分子構成,金屬是直接由原子構成,NaCl是由鈉離子和氯離子構成。其二,構成物質的微粒之間有間隙,且在不停地運動。溫度升高,微粒運動速度加快,微粒間間隙變大。
(二)微粒觀與初中化學的融合性
在初中化學教學的過程中,關于微粒觀的授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第一點,關于微粒的認知。在上文中提到,微粒是物質構成的單位之一。常見的構成微粒的單位有分子、原子以及離子。但是,在生活中,這三種微粒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我們見到的并不是以上三種微粒,而是他們的聚合體。第二點,關于微粒的特點。微粒具有間隙,微粒之間的間隙為微粒之間的相互運動提供空間;部分微粒之間可以相互轉化,即原子在失去電子之后,可以變成帶點的離子。第三點,微粒具有在運動的過程中,出現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物理變化是指微粒本身沒有發生改變,只是微粒間的空隙發生變化;化學變化有新物質的產生以及舊物質消亡的變化,所以,分子本身發生變化,產生了新的分子。
二、培養學生微粒觀的教學現狀
通過實際的的問卷調查,以及綜合參考相關的資料,包括對學生以及教師的采訪,我們發現在現階段的微粒教學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第一點,學生對微粒觀現象的思考,停留在感性的認知方面。第二點,部分學生缺乏從分子的角度,開展微粒觀分析的意識。第三點,部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缺乏融入微粒觀的意識。為此,本文從具體實踐的角度進行探析。
三、以具體實例為切入口,促進學生微粒觀的形成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大部分的教師往往將教學的重點放在運用分子或是原子理念的角度,開展微粒觀的授課,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大部分的學生只是從基本的學習中運用分子或是原子解釋生活現象,或是進行化合價的配比,但是并未運用微觀視角,開展此部分內容的授課。更多的原因在于學生只是運用記憶,掌握此部分內容,并未運用對微粒觀的理解,進行分析。為此,初中化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注重引入微粒觀的概念,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運用微粒觀的思維,分析相關的化學實驗現象,促進學生微粒觀的形成,提升他們對此的運用能力。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具體事例的方式,讓學生以微粒觀的視角,分析各種實驗現象,并真正地讓學生運用微粒觀認識化學,分析化學,提升學生的化學學習能力。例如,教師可以運用實驗,進行氧化汞的受熱分解實驗,也可以開展水電解的實驗,還可以進行水蒸發的實驗等等,真正讓學生在此過程中,運用微粒觀的視角分析上述實驗,并在此過程中掌握微粒觀的本質,促進學生微粒觀的形成。在上述實驗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適時地融入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兩種概念。在物理性質的實驗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在物理變化的過程中,實驗發生前的反應微粒有哪些,實驗結束后產生的微粒有哪些?在化學性質的實驗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實驗前和試驗后,分子的種類有何變化?它們是如何變化的,并在此過程中,讓學生運用微粒觀的視角,并觀察實驗中的各個微粒的具體變化,促進學生微粒觀的形成。通過運用實驗的方式并結合教師的指導,教師真正讓學生從熟知的實驗入手,真正了解微粒觀在實驗中分子的變化過程,并真正豐富學生的化學學習視角,延展學生的化學學習思維,提升初中化學微粒觀的教學質量。
總而言之,除了運用實例進行教學之外,教師可以運用化學符號進行滲透,真正以此作為搭建學生認知與微粒觀之間的橋梁,促進學生微粒觀的形成和運用。在實際的微粒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從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入手,了解學生的學習水平,注重引入常見的初中化學教學模式,并學習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具有多樣性的情境教學中,掌握更多的關于微粒觀的知識,促進學生化學學習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張彩玲.分子、原子教學中如何幫助學生初步構建微粒觀[J].化學教與學,2016(02).
[2] 郭媛.初中化學微粒觀形成的教學研究[J].學周刊,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