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慕陽
【摘要】教育要培養學生自我發展、自我評價的意識和能力,從而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要增強學生參與評價的興趣,樹立信心,教師要引導學生逐步樹立評價標準,指向學科知識與能力,從考慮兒童年齡特點,遵從兒童學習心理;著眼漸進式發展。
【關鍵詞】自我評價;自我發展;習慣與能力
學生在積極主動地審視自己或他人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過程中,在正確診斷自己或他人的學習行為的過程中,逐步形成自我教育與自我管理的能力,從而逐步提高自學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習慣,從而實現自我發展。而這一能力需要從小培養。
如何增強學生參與評價的興趣,樹立學生評價的信心,使其逐步掌握評價的方法,培養學生評價的意識呢?筆者認為,可以從《霧在哪里》一課的教學中獲得幾個啟示。
日前,一位教師執教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二年級上冊第19課《霧在哪里》時,設計兩次合作學習,第一次合作內容是朗讀句子,目標是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要求是一人朗讀一人評價。評價標準是:字音準確、句子讀通順,讀出霧孩子淘氣、得意、開心的語氣。評價要求是認真傾聽,做出判斷,并運用評價工具“星星卡”對同伴做出評價,即同伴做到了字音讀準確,就送他一顆“正確星”,做到了讀流利,不結巴就送他一顆“流利星”,讀出了霧孩子淘氣、得意、開心等語氣就送他一顆“有感情星”。
第二次合作內容是仿照課文說句子,目標是能說幾句通順連貫的話,要求是一人依序出示編上序號的4張小卡片,上面分別寫著“來到哪里”“說了什么”“做了什么”“帶來了什么變化”,一人根據提示說幾句連貫的話。然后在全班同學面前展示。評價標準要求除了把句子按照順序說清楚外,還要求學生在臺上展示學習結果的時候能做到站姿端正有精神,聲音洪亮有自信。
當學生小組互學中進行組內評價時和互學完在展學中進行組際間的評價時,教師通過“兒歌式”的一問一答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評價,較為突出地表現了以下三個特點:
一、基于教師引導的評價———讓人人都能評
針對低年級學生不敢評,缺乏信心的問題。課例中,在學生第二次合作學習之后,小組到講臺上展示學習,其他學生要針對臺上學生的表現展開評價的時候,為了避免學生不知從何評起,無話可說的問題,教師采取的策略是使用“兒歌問答”形式引導全體學生先針對臺上同學在體態與聲音等方面的表現進行評價。因為這樣的評價內容相對簡單,評價標準相對容易掌握,同時,這也是低年級學生需要加強練習的基本技能。基于教師引導的評價,使評價的過程變得更加清楚、具體,使每一項評價標準都得以落實,確保了每個學生都能在合作中對同伴進行評價,同時,讓學生了解到評價可以從多個方面。針對各項評價標準進行評價,要注意評價的全面性,也讓學生逐步樹立評價是基于標準的,基于真實表現的這一評價意識。
二、基于學科特質的評價———讓人人都會評
為了確保每個學生都能給予同伴符合學科特點的“專業”的評價,當學生聽完同伴朗讀后,教師依然引導學生根據兒歌中的標準依次評價。教師引導問:他的字音準不準?學生便根據同伴實際表現,做出判斷,如果做到了就向同伴送出手中的用于評價的小卡片“正確星”,口中對道:送你一顆“正確星”,如果沒有做到,則說清原因;老師再引導問:句子讀得順不順?學生再次做出判斷,如果做到了則向同伴送出“流利星”,口中對道:送你一顆“流利星”,沒有做到,則再次說明原因;最后老師再引導針對第三項進行評價:像不像是霧孩子?淘氣得意又開心。學生照前面的方法,再次選擇是否送出評價卡“小星星”。
這樣的評價是基于學科特質的評價,因為評價的內容指向學科知識與能力,評價的標準得以細化,使得學生評價不再空泛。這樣基于學科特質的評價更能有效幫助學生自己和同伴正確診斷學習行為與學習結果,并做出反思與改進,有利于學生的后續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評價與反思能力。
三、基于兒童心理的評價———讓人人都樂評
課例中,教師在第二次合作之后引導學生進行組際評價時,除了引導學生用口頭語言進行評價外,還引導學生用全班約定的肢體語言進行評價。當教師問:他的站姿端正有精神嗎?學生如果贊同就高高舉起雙手在空中抖動,同時對臺上同學說:送你一顆小星星;老師再問:他的聲音洪亮有自信嗎?學生如果贊同便如此炮制。這樣的肢體語言評價是基于兒童心理的評價,因為它對評價者而言簡單有趣好操作,對被評價者而言,可見可感易接受,更大程度地感受到自尊和被其他成員所接納,這能促進學生心理上的互動,符合二年級學生心理特點,自然就受到學生的歡迎,不僅樂意參與評價活動,也樂意接受他人評價。
這一課例中學生在評價中的表現充分告訴我們,低年級學生小組合作中的評價,從內容上要注意突顯學科知識;從難易上要考慮兒童年齡特點;從形式上要遵從兒童學習心理;從目標上要著眼漸進式發展。
【參考文獻】
[1]胡文炳.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C]. 2019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技術創新學術研討會(成都會場)論文集,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