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楊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大數據時代已悄然到來。在順應時代變革的基礎上,應清醒地認識到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面臨的困境,需要通過樹立數據理念、創建數據平臺、整合教師隊伍、營造人本氛圍、重視心理疏導等方面,探索提高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關懷
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大數據是工業社會的‘自由資源,誰掌握了數據,誰就掌握了主動權。”通過深入挖掘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大數據,可以精確評估學生的個性特征,對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化、人性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一、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現實困境
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這些問題阻礙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人文關懷的相互融合。
1.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有效數據缺失
海量的數據是大數據應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前提。隨著信息技術及互聯網的高速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經擴展到互聯網領域,大學生在瀏覽網絡及手機終端的同時存儲了大量的數據,但這些數據中的相當一部分是無法充分利用的。“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領域里對研究對象進行測量,比在其他學科領域里對研究對象進行測量要困難很多。”這也給數據的記錄與搜集帶來了一定的難度。與此同時,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內缺少直接反映大學生個體思想行為狀況的數據,從微觀層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時間、學習地點、學習方式等方面的數據更是匱乏。高校在進行學生服務與管理的過程中產生的學生的年齡、性別、教育背景等結構化的數據和發布在社交媒體中的非結構化數據,以及通過手機定位而獲取到的位置數據等,皆因各高校沒有統一的數據收集分析部門而不能實現數據的有效利用。
2.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發展滯后,阻礙思想政治教育與人文關懷的融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忽視學生作為受教育主體的主體性教育,沒有真正把握學生的個性要求,沒有充分重視學生的利益訴求。當前,多數的思想政治教育十分枯燥乏味,根本原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將思想政治教育視為對觀念的說教、規范的灌輸、學生行為的約束,而思想政治教育應當成為真正有益于個體生存和發展的資源。同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過分陳舊,沒有能根據當前的社會熱點實時更新,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學生對社會理解的偏差,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不夠暢通,很多先進的教育理念和觀念不能在實際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貫徹和實行。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也不能將各種方法和途徑真正做到融會貫通,沒有使其形成一股強大而有效地教育合力。
3.人文關懷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未被貫徹到實處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關懷,已經發展為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理念。在高校提升人才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許多高校人文關懷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還存在許多問題。作為一種教育實踐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其產生的基礎是社會實踐,隨著社會實踐不斷前進和發展,通過對人們主觀世界的改造,從而影響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當前,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大都是純理論灌輸,針對社會熱點問題的深入剖析較少,不能為學生提供到現實中去實踐的機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對大學生主體地位的忽略,阻礙了思想政治教育與人文關懷的融合。由于受各種復雜因素的影響,當前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員參差不齊,教育者的素質和能力也有待提升,這必然導致很多先進的教育理論、方法和技巧不能更好地付諸實踐,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與人文關懷的融合。
二、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現實路徑探索
1.創新教育理念,樹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數據思維
大數據時代,必須樹立數據思維,即樹立對數據價值的挖掘與預測意識,從而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人文關懷的融合。大數據促進了信息科學的革命,“計算不只是一個工具,它已經成為科學進程的一個組成部分。”大數據釋放出的巨大價值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采取大數據的新方法和新技術,對各類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相關的數據進行深入挖掘。既要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上課出勤率、校園卡消費記錄、網絡點擊率、瀏覽人數、轉帖量、發帖量等數字化的結構性數據的價值挖掘,更要重視對電子郵件、微信、微博、博客中傳遞的非數字化的人文信息進行深入挖掘,從而有效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取向。
2.創建數據平臺,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人文關懷的相互融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要重視數據的收集工作,拓寬數據采集的渠道和方法,數據的類型要多層化、多元化和非結構化,應盡量涵蓋各個層面與大學生相關的各項因素,以確保數據的廣度和深度。高校應樹立“大思政”意識,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數據平臺,縱向盡量包括全體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各個階段的數據,橫向應包括教學、學生管理、后勤服務以及學生本人等各方面的數據信息。各高校要根據實際工作需要和發展趨勢建立統一的數據標準、建立數據管理方法、管理流程、數據定義的規范化標準。搭建云服務平臺,實現各數據庫的集成、交換和共享,聚合更大范圍的教育資源,從而構建標準化的數據收集、存儲、共享、應用以及智能決策、實施、評價流程。
3.整合教師隊伍,生成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主體合力
大數據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需要培養一支既具有較高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素養,熟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規律和方法,又具有較高的網絡技術,了解網絡文化的特點,擁有大數據思維的工作隊伍。高校應用心培養能夠精確分析數據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應當從思想政治教育者隊伍中選出善于統計分析與量化研究的教育者,學校為其提供出國培訓深造的機會。在思想政治教育隊伍中培養出能熟練掌握人工智能、模式識別等高級數據分析技術的教育者,從而促進大數據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融合。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推進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具有較高的人文素養,其主要包括思想境界、道德品質、個人修養、心理素質、文化品位等。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師要善于洞察學生的內心世界,給予學生無微不致的關心和愛,將師生關系視為真誠對話、心靈溝通、思想共鳴的“我你關系”,使師生關系能真正體現人性的色彩。
4.營造人本氛圍,助推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實現
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不僅要致力于通過對環境的把握,解決環境給教育對象帶來的困擾,更要致力于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本環境的營造,努力創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環境條件,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中環境育人的重要作用。高校應當確定“以人為本”的校園環境建設主題,要以滿足人的需求、尊重人的思想和行為習慣為第一原則,“以人為本”要貫穿于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始終。大數據時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還需要融入教師的授業,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之中,需要圍繞人的發展和需求,強化教育引導,努力豐富人本文化生活。因為校園文化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隱性課堂,它通過系列活動載體讓學生產生經驗、領悟,進而影響學生的思想觀念。高校的全體成員都應參與到人本校園的建設中去,校園環境建設是校園中生活的每一個人的基本責任,是每一個師生員工生活進程中的自然事件,師生員工不僅是校園優美環境的享受者,更是環境建設的參與者和監督者,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引導并發揮師生員工的主體積極性。
5.重視心理疏導,促進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一體化發展
“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連續三次在黨的重要報告中提出,既表明了黨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視,同時為現階段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具體方向。習近平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必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是中西文明發展的精髓融合,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也是對當代文化的開拓創新。“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一體化是指教育者以一定的階級社會與群體的思想觀念、政治觀念、道德規范為基本、在對教育對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過程中將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二者有機結合融為一體,使教育實踐過程中貫穿以人為本的理念,關注教育對象的物質和精神追求,尊重教育對象的主體性,遵循教育對象的思想和心理發展的規律,綜合運用教育學、醫學、心理學理論與技術,提升教育對象的發展性,開發教育對象的創造性,培養符合階級社會發展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質和心理素質的一種教育實踐活動。”堅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一體化,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過尊重、理解、引導和服務學生,幫助學生解決各類學習生活問題,從而使學生們的思想認知水平和道德覺悟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戴鋼書.思想政治教育的調查與統計分析[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2,(13).
[2]鄭謳.大數據將驅動學科研究變革[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
[3]張耀燦,許志遠.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論[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143).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
[5]張爍.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
[6]楊鑫銓.思想政治教育人性走向—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一體化研究[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