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士博
【摘要】個體差異在教學中一直是存在的。每個學生的資質不同,興趣愛好不同,也就造成了在學習上的差異。興趣不是天生的,它是在學習中逐漸培養起來的,尤其是學困生,他們普遍存在壓抑感,深感前途渺茫,具有厭學情緒。因此,教師更應該多站在他們的立場考慮問題,多給他們展示自己的機會,幫助他們樹立學習的信心,以教者仁心的態度對待學困生。
【關鍵詞】學習習慣 學困生 原因 轉化
一、學困生形成的原因
在教學中往往會存在一定比例學習困難的學生,并且隨著年級的增高,知識難度的增加,這些學生所占比例也越來越大,那么這部分學習困難的學生是如何形成的呢?
1.學生自身原因
從一出生人與人之間的大部分差異就決定了,因此,有些差異使部分學生在學習中明顯表現出思維障礙,理解語句、題意的能力差。學困生存在普遍的問題就是,理解能力與同齡人相比,思考問題具有表面性,過分依賴感性認識,思維定式,學習方法不當等,導致思維單一、想象力低,其思維往往不能在原有的表象的基礎上進行發散思維。同時,學困生的思維活動限于某一個知識點,遷移能力低,概括水平低,不會多方面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無法形成學習能力,而且他們還輕信于固定的思路,形成思維定式,不能根據新問題的特點作出靈活的反應。
2.家庭教育和社會環境的原因
社會對學生的影響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時代進步的同時,游戲廳、網吧、不良影視作品也在不斷滋生,它們在無形的吞噬著學生純凈的心靈,導致學生過分迷戀,造成他們產生厭學、棄學等問題。同時,父母離異、生病、去世等突發事件,致使學生心靈可能遭受重創出現心理偏差,造成學生的突然學習困難,若不及時從思想上解決,就會導致這部分學生喪失學習信心,學習成績將一落千丈。還有部分父母態度粗暴,教育方法欠缺,使學生難以承受高壓,導致厭學。有些留守兒童、留守少年,長期放任自流對學習毫無興趣,還有些父母自己本身沉迷于賭博,對孩子的學習聽之任之,不予管理。
3.教師的原因
教師在教學中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而疏于感情投入,使學生個人情感方面出現障礙,并有強烈的挫折感,所以不愿學習,在心理上對學習產生懼怕。同時,面對老師強加的學習壓力使學生對學習缺乏興趣,造成學生只關心作業完成與否,而不關心學習效果如何。還有個別教師思想上疏忽大意,教學方法不得當,責任心、事業心的缺乏,與學生之間缺乏交流,因此有部分學生把對老師的好惡遷移到學習上。
二、學困生轉化方法
1.在課堂中努力轉化,逐步轉變方式觀念
(1)改變評價方式,與學生拉近距離
在教學中,教師面對學困生學習成績差,往往感到很反感,因此會經常批評他們,長此以往會給學困生造成較強的自卑感。作為教師,應該對學困生加倍關愛,給予幫助和支持,以愛心喚醒他們內心深處的求知欲。例如,在課堂教學中專門有意多提問學困生,但是他們對問題往往是不知所措,或亂說一氣,這時教師應該先表揚他們敢于發言的勇氣,讓學困生感受到老師的關愛,與學困生進行心靈的碰撞和溝通,使更多的學生脫離學困生的隊伍。
(2)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困生樹立自信
興趣不是天生的,它是在學習中逐漸培養起來的,尤其是學困生,他們普遍存在壓抑感,深感前途渺茫,具有厭學情緒。因此,教師更應該多站在他們的立場考慮問題,多給他們展示自己的機會,幫助他們樹立學習的信心,遠離學困。例如,我在教“平均分”的時候,為學困生發的水果學具多些,讓他們動手平均分,然后根據分的結果將算式寫出來,一會兒向老師請教,一會兒讓其他學生幫助檢驗結果。這樣,對于平時對學習厭惡的學生,積極性大大提高,他們驚喜地發現,只要自己用心努力去做,也能做正確,今后的學習更有信心了。
(3)糾正不良學習習慣,幫助學困生走出困境
很多學困生都不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教師在指導學困生學習的過程中,應該警惕其不良習慣的形成,逐步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效率。學困生不好的學習習慣通常表現在:不會聽課、作業不能按時完成、學習沒有毅力、書寫潦草、不檢查作業,等等。在平時的教學中就應該及時關注他們,使他們逐步克服不良習慣,比如,在聽課方面,上課時我們要一直關注他的狀態,不斷激發其學習興趣,使其一直集中注意力認真聽課,同時學習也有了毅力,作業及時檢查,及時糾正不良習慣,使他們沒有偷懶的機會,時間久了就會有良好的效果。
2.與家長達成共識,共同督促學生進步
(1)深入了解學生家庭情況,與家長溝通聯系
很多學困生家庭情況比較復雜,因此教師與學困生家長的聯系應經常化,一方面,及時把學困生的進步轉達給家長;另一方面,教師還要及時掌握學生在家中的學習、生活情況,把學生在校期間的不良表現及時反饋給家長,及時發現問題,合理解決。教師與家長經常交流,利用微信群等方式,不斷調整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斷促進學生進步。
(2)與家長達成共識,共同制定輔導計劃
教師與家長的溝通交流不僅只是互相傳遞學生的信息,更重要制定相應的輔導計劃并加以實施。當然,計劃的制定應根據學困生的不同情況,以及家庭的不同情況而定,計劃要合理,目的要明確,共同促進學困生進步。
(3)對輔導情況定期檢測評價
學困生輔導成效如何還需檢驗才能得出結論,教師和家長可共同商定檢驗方法,而評價必須是激勵、鼓勵為主,讓學困生一直保持積極地學習態度。這樣才能逐漸摘掉“學困”的帽子。
3.教學中加大關注力度,適當改變教學策略
(1)課前安排認真預習
課前預習應用在各科的教學中有較好的效果。很多學科與生活密切相關,例如,數學來源于生活,學生對生活中常見的具體事物比較熟悉。因此,學生數學認知結構的形成,首先必須依賴于生活實踐活動。而課前預習,便是學生進行實踐活動的良好機會。課堂上沒有條件,沒有時間做的,課前可以先做,課前預習的布置要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2)課中加強關注
課堂中學困生最關鍵的問題是不舉手,好像課堂內容與他無關。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遠比解答一個問題更重要。”教學中,我經常強調不懂就問,鼓勵那些不提問的學生勇敢地站起來。不管問題有多么簡單,只要自己不懂就可以問,沒人有資格嘲笑,這樣就消除了學困生的膽怯心理,為他們提問掃清了路障。
(3)課后及時查漏補缺
對于學困生,課堂上完全接受新知有一定的困難,課后應該及時的查漏補缺。針對學困生作業當中存在的錯誤及時給予輔導,重點放在在學習方法、學習習慣上地指導,“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課后,我專門讓他們準備一個整理本,將當天課堂知識在本上歸納整理,并將課堂上做錯的題不會的再在本上重做一遍,同時教導他們學會整理知識點,做到當天的問題當天解決。我還在班級中開展“一幫一”的活動,讓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帶動學困生,從各方面幫助他們,旨在達到共同進步。
學困生的存在現象是一種不可避免的現象,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河無以成大江”。
只要我們關注學困生,并引導他們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學習,我們的付出總會得到回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