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娥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相互評價和自我評價。習作評價只有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才能激發習作興趣。對于小學生來說,習作興趣是“評”出來的。不同時候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的評價,讓每一位學生都收獲習作的快樂,形成一種持久的良好習作氛圍。
【關鍵詞】學生習作;分層評價;相互評價;自我評價
一、“細”評:放大學生習作的閃光點
對于學生的習作,教師要能用慢鏡頭關注其中的字、詞、句、標點等,盡可能地發現、放大其優點。說白了,就是戴著放大鏡看學生們的遣詞造句,看學生的每次習作,讓每位學生都在最大程度上享受到習作成功的快感。這就是“細評”,它是最能打動學生,最能讓學生激情不退地積累語言、樂此不疲地寫周記的良方。
我在評價學生習作時就是這樣做的:語文能力強的學生習作中精彩語句多,老師要仔細批閱,把精彩語句一一圈畫出來,然后冠以五星。打開被批過的習作,看到的是賞心悅目的肯定,可以想象學生那種喜形于色的快感。
語文能力弱的學生,他們的習作也是認真完成的,老師更要慢鏡頭式地批閱,找到一句話、一個詞、甚至一個標點,只要運用恰當準確,表達是流暢的,全畫出來,同樣冠以五星。他們拿到習作,一樣能收獲成功的喜悅。有了這份喜悅,不用愁下一次的習作會皺眉頭了。這樣正視差異、利用差異,戴著放大鏡尋找其閃光點、放大優點的評價,換來的是學生主動對更多正確標點、恰當詞語、精妙句子的運用、追求和積累,自然而然就能放大學生的習作樂趣,讓他們人人都能成為愛上習作的學生。
下面是孩子們寫話作業中的句子,以及老師的評價:
1.油鍋里翻騰的金黃色的薯條一下子勾住了我的眼球,我禁不住口水直流了。(學生)
寫出來的比畫出來的還要逼真,絕妙呀!告訴你,我也流口水了!(老師)
2.這回老媽不樂意了,她用手指點著我的腦門說:“你這個小壞蛋,當家當得不過癮,居然敢教訓你老娘!”媽媽剛說完,全家都樂得哈哈大笑起來。(學生)
把媽媽幽默的語言如實記錄,真不錯!我讀著也情不自禁地笑了。(老師)
習作評價不是一個孤立的環節。學生的書面表達也好、口頭表達也好,比如上課發言,平時作業的寫話、造句,或者與學生的交談等,只要學生有表達的機會,作為語文老師就要敏感于學生的遣詞造句、表達方式,及時捕捉評價機會,適時加以點評。用與學生商榷的方式給予恰如其分的評價,盡量多評少改,鼓勵進步,在和學生的討論中委婉地指出學生的缺點和不足,啟發學生及時糾正。這就是把習作評價細化在語文學習的點點滴滴中,這種“潤物細無聲”的評價將很好地激活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這份熱情也正是直接通向習作的橋梁,使學生的習作水平在點滴積累中真正獲得提高。
二、“散”評:構建學生習作的框架網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小學生習作做到“具體明確,文從字順”。要達到這樣的標準還是有技巧、有章法的,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無論是材料的處理,還是謀篇布局、行文表達等都是有講究的。如果師者總是籠統地要求學生“具體明確”“文從寧順”,效果是很難達到的。我們可以借助教材和學生的一些課外讀物,將習作的方法技巧分散滲透在一次次的習作練筆中,每一輪關注一個點。比如,行文如何分段,文章怎么開頭,什么是好的結尾等等。每一輪持續一個月或者更長時間,在這期間就針對本次關注的點進行評改,只要在這一個點上做得出色的或者進步顯著的,就是星級作文,讀給大家分享。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在興致盎然中習得習作技巧,在不知不覺中逐步形成習作的能力。一篇扣人心弦的文章,表達形式總是多變新穎的,比如小學語文課外讀本中《變色龍》開頭,“一天清早,大霧彌漫,我正和幾個中非工人在緊張地采摘四季豆。”交待了時間、事件和地點。
《林沖棒打洪教頭》開頭,“林沖遭受高太尉的陷害,被開封府發配滄州。一天午后,兩個差人押林沖來到了柴進府上。”這是說明事情的起因。《黃果樹瀑布》開頭,“黃果樹瀑布,真是一部自然的杰作!”這是直接點明中心……
我把這幾種不同的文章開頭整理出來,再找幾篇名篇的開頭,打印給學生,人手一份,讓學生讀一讀、看一看,自己發現這些文章的開頭完全是靈活多樣、引人入勝的,讀起來一下就吸引住了人。
究竟使用那種方法開頭,要從文章中心內容的需要出發,選擇最恰當的開頭方法。于是,在連續一個月的周記評改中,我主要關注學生習作的開頭,開頭恰當新穎的五星級別,全班宣讀表揚,開頭還有些生硬,老師給他三星級別,開頭抓不住邊,東拉西扯的一星級別,通過老師的點撥,當即修改,老師在星后加星,直到加到五星并全班宣讀。
還有,比如文章題目的選擇、文章順序的安排、文章結尾的設計、文章分段的把握等等,要分散指導,分散評改,評改內容要有計劃地、有針對性地進行,一學期、一學年下來,全班每生只要有了一篇習作素材,就能把整篇習作小框架搭建得有板有眼。
我想,作文時怎么開頭、怎么結尾、怎么分段、按怎樣的順序敘述等等,如果老師直接告訴學生如何去做,學生更多的還是云里霧里。但,如果把課文、美文、名著等作為范例,將作文方法技巧分散、分步滲透在一次次的習作評改中,效果就顯而易見了。
三、“展”評變換花樣的評獎
借助寫真報這個平臺,我把習作的評獎范圍放大放寬,把評獎的自主權交給了學生。在孩子們的建議下,確定每一期寫真報的評選內容和獲獎人數,并在寫真報的報頭下開辟一塊專欄,“最XXX獲獎者”及其名單。“最真選材”“最佳題目”“精妙語句”“精彩片段”“真情表達”“最佳進步”等等的評獎,每發一期寫真報,讀、評寫真報作為專項作業布置,先自己獨立讀,獨立評選出該期的“最XXX”選,有爭議有困感時可以與家長、好朋友交流,過論。但是,有的評選我建議必須得有爸爸媽媽參與,比如“最佳進步”“真情表達”等評逃,爸爸媽媽參與讀評,并提出評選的理由,就能給孩子們一個參考。在評選過程中,我鼓勵學生推薦自己的習作,比如“最真選材”“真情表達”“最佳進步”等評選就是讓學生對自己的習作進行自我評介、自我比較,真實不真實,進步沒進步,自己是清楚的。大家在發送本期周記的時候,將自己上寫真報評選的最佳獲獎者名單(可以附上評選推薦理由)發給我,我匯總在一起交給班委計票下期公布評選結果。每期評選的內容不同,獲獎的學生也不會相同,獲獎面能遍及全班每個人。
這樣“展”評,換來的是學生習作的喜悅感、成就感。他們會用評選的這把“尺”去“量一量”自己昨天的習作,“量一量”自己今天的習作,再去“量一量”自己明天將要完成的習作,也會更加敏感于身邊的習作素材。老師會發現,他們自己也會發現,原來自己的習作在一天天變化,在一天天進步。
有人說,精彩習作源于興趣,習作意志來源于動力,那么學生習作動力的源頭活水就應該來源于教師的分層評價了。正如一位德國教育家說的“教育的藝術不止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習作教學千頭萬緒,也錯綜復雜,但是,我想,作為語文老師,如果能做個有心人,實施分層評價,把習作的技巧潛移默化在學生的一次次小練筆中,能戴著放大鏡看學生的習作,讓學生在一個標點、一詞一句中收獲喜悅,實現成功。讓學生更多地跟昨天的自己比,在不斷跟自己的挑戰中一天天進步。學生的習作就能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最終達到學生習作的“百花齊放”。
【參考文獻】
[1]何紅花.如何使學生習作富有個性化[J].課程教育研究,2020(3).
[2]田甜.小學高年級習作教學開展多元評價的行動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