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水明
【摘要】隨著教育的改革,語文教學標準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現在的語文學習當中,對閱讀給予很大的重視,要求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本文將從如何培養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學習,讓學生能夠對個性化閱讀有自己的獨到體會,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最后讓學生能夠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客觀的評價,最終能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策略
一、培養學生個性化學習,進行個性化感悟
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教師在教學的時候需要根據學生的個性讓他們自己選擇,教師需要在旁邊進行指導,讓他們能夠通過自己的優點和興趣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在學習課文《西沙群島》的時候,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對他們進行分組,并選擇課文當中他們最感興趣的部分進行朗讀。然后,教師可以邀請學生回答相關問題。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本文的學習,給其他學生講一下西沙群島的美麗之處。在進行閱讀之后,由于學生的情況各異,所以他們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也會各不相同。所以,教師在教學的時候,需要根據學生的具體差異,來讓他們盡可能多的閱讀不同類型的文章,讓他們能夠產生個性化理解。
二、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
在閱讀的時候,學生會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對文章的內容產生質疑或者贊同。在這個時候,教師需要適當地對學生進行引導。質疑是很有必要的,因為質疑可以讓學生對文章的內容加強理解,讓學生的閱讀水平和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比如,在學習課文《蒲公英》之后,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問一問學生將來長大后想做什么。這時學生可能會作出各種各樣的回答,在學生熱烈討論完之后,教師再向學生發問,如果你是一顆蒲公英的種子,你會做些什么呢?學生可能會發出奇思妙想:為什么蒲公英的種子一定就要落在草地上呢,難道不可以落到山川、湖泊、河流里面嗎?通過這個開頭其他學生可能就會進一步擴大范圍,想想落在月球上、火星上等等。有的學生會想,作為蒲公英的種子自己的心愿是什么,和自己的能力是什么。面對學生各具特色的回答,教師需要充分的鼓勵他們,最后進行總結,告訴他們愿望是建立在實際的基礎上的,每個人都有很美好的愿望,但是只有愿望和實際能力成正比的時候,愿望才有可能實現。久而久之,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就能夠逐漸培養質疑的精神,最終讓自己的閱讀更具個性化。
三、引導學生客觀評價
在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的時候,教師必須重視學生的評價。教師在評價的時候,首先要肯定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能力,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感受到成功和滿足,同時要引導學生追求更高水平的閱讀,讓學生能夠不斷完善自己的閱讀。
比如,在教學《撈月亮》的時候,教師可以向學生發問:“你覺得小猴子的做法可取嗎?”可能很多學生都會覺得這個做法是不太好的,但是也有學生會認為小猴子勇氣可嘉值得贊揚。面對課堂上的不同意見,教師要注意肯定學生的觀點,從多角度多層次的方面來評價學生。這樣既能讓學生感受到滿足,又能夠讓他們發展自己的個性思維,同時,從多個層次讓他們觀察得更加的全面和仔細。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曾永華.培養學生個性化閱讀的能力[J].東西南北:教育觀察,2010(4).
[3]廖海彤.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個性化閱讀能力探究[J].基礎教育論壇,20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