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肖錦
【摘要】閱讀教學是指通過閱讀引導、閱讀鍛煉使閱讀能力得到提升的過程,是一種綜合性的教學活動。小學語文是閱讀教學最關鍵的階段,通過語文課堂使學生掌握良好的閱讀能力,為學習其它知識進行有效的服務。為了給予廣大教師更好的建議,下面我就從閱讀興趣的培養、閱讀習慣的養成、學生主體的教學模式、語感的培養這幾方面分享我的閱讀教學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內容重點
一、要重視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
興趣是學習最大的驅動力。有了興趣的誘導,學生才會主動做事、主動學習。閱讀教學同樣也是如此,要讓學生樂于閱讀就必須激發對閱讀的興趣。如果教師拿到教材,直接將知識拿來講,使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生自然會感到乏味。教師在閱讀開始前可以進行情景導入,通過提出問題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讓學生帶著問題到書本當中,進而激發學生對閱讀的熱情。或者在閱讀的過程中開展一些趣味性的教學活動,如分角色讀、輪流讀和回答互動等,通過不同形式的閱讀方式來激發閱讀的興趣。
二、加強朗讀訓練,培養朗讀習慣
朗讀是閱讀的一種形式。小學語文的教學方向主要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這四方面能力。朗讀則包含著其中的兩方面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不僅要運用到學習和看書中,還要運用到與他人的交流當中,在交流的過程中正確把握情感,因此,如何提高朗讀的有效性至關重要。平時在班級朗讀,學生都是群體進行,在嘈雜的閱讀聲中,連自身的閱讀聲音都無法聽清,使得學生無法感受在朗讀方面的不足,感情無法得到良好的把握,教師在課堂中也無法聽清學生朗讀的缺點。教師這時可以利用錄音功能,讓學生在家自主進行朗讀,并錄音發給教師,這樣教師就能通過不同學生的發音進行指點,改進閱讀能力,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
三、要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閱讀教學
大部分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手法單一,都是單方面口頭講解閱讀的要點。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教師成為了教學的主體,講臺成為了教師的舞臺,導致學生的參與度不高,無法有效地融入到課堂中,進而使學生對閱讀產生反感。因此,閱讀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多給予學生展示和表現的時間和機會,但是并不代表教師撒手不管,教師是課堂的主導,可以適時地設置疑問,加強教學的互動,活躍課堂氣氛,推動教學的進行。閱讀教學中要優化師生、生生之間的關系,在自由、寬松、民主、和諧的氛圍里完成,學生才能愉快學習,自由發展。
四、培養語感,注重詞語的積累
語感的定義是對語言的準確、敏銳而又豐富的感悟能力。如果學生沒有語感,閱讀的速度和效果就無法得到提升。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不是一蹴而就,是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閱讀才能形成的。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對閱讀詞匯的積累、閱讀素材的積累以及閱讀感情的積累,通過閱讀欣賞美的事物,細品文學作品,進而得到語感的培養。小學是培養閱讀語感的黃金時期,教師要重視學生語感的形成,多啟發學生思維,善于積累,在不斷的訓練中將量的積累達到質的飛躍,做到能準確理解文章大意,快速概況文章內容,體會其中的情感和真諦。通過大量的閱讀學生有了一定的積累,再結合實際進行聯系,進而塑造良好的語感水平。
【參考文獻】
[1]張炳玉.激發學生閱讀潛能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小學語文“五層”閱讀教學模式實驗探究[J].學周刊,2020(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