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鄉村振興是新時期我國為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所采取的重大舉措,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歷史工程。鄉村生態農業和旅游業都是我國鄉村振興戰略所倚重的產業支柱,通過研究鄉村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業的耦合發展,為鄉村經濟發展和生態振興找到一條路徑,是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范式。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業的耦合產物生態農業旅游是目前鄉村經濟新的發展方向,其將城鄉緊密的結合起來,除了成為城鄉居民休養生息、休閑度假的方式,同時也是農民增收、提升生活水平的有力手段,本文就生態農業旅游問題展開深入研究。
關鍵詞:鄉村振興;生態振興;精準扶貧;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業
中圖分類號:[S-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201130049
1 生態農業和旅游業耦合背景
鄉村振興戰略最早提出是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報告指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目傄?,明確闡釋了鄉村振興的基本理念,指明了新時代鄉村經濟發展的方向。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為鄉村旅游發展迎來了新契機,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能。生態旅游農業是一種新型的生產和管理模式,以農業為基礎,同時兼具旅游業的發展功能。生態旅游農業是在環境保護的大前提下,更好地保護自然資源的同時促進當地農業發展。我國經濟正處于關鍵轉型期,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由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業共同組成,二者的耦合發展,對我國農村產業結構升級,經濟結構轉型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所以,當前我國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的重中之重就是二者的耦合即生態旅游業的研究。
近年來我國倡導的鄉村振興戰略,歸根結底是要解決農村經濟發展的歷史命題,要努力實現我國農業向現代化轉變,解決農村和農民就業問題。在充分合理利用農村資源的前提下,走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同時充分利用農業資源,實現生態振興,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階段性勝利,到2050年,我國基本實現鄉村振興,全面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偉大目標。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實現生態農業和旅游業的耦合,走生態旅游業的發展路徑,是促進農業發展的必然之路。作為一種新型的農業發展經營模式和全新的旅游方式,生態旅游業要求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將生態、農業和旅游業深度融合,并利用自然環境、田園風光和特色農業經營,吸引游客到鄉村休閑娛樂,成為提高經濟增長的綠色增長點。
2 我國生態旅游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鄉村振興是我國為建設美麗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舉措,促進城鎮和鄉村的產業融合,最終實現城鄉共同發展,共同富裕。但是隨著生態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伴隨產生的問題也逐步凸顯出來,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生態環保觀念的改善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銀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著名論述,但現實中大部分地區人們環保觀念淡薄,盲目追求GDP的發展,甚至以犧牲環境作為代價。發展經濟的同時,人們不惜以破壞植被、破壞原有農業環境,簡單模仿他地模式,竭澤而漁。不僅破壞了自然環境,也違背了生態旅游業的發展初衷。
商業化嚴重,真正的鄉村特色缺乏,一些農業旅游的經營者因個人的短視行為,追求即時利益,經營設計過于商業化,缺乏鄉土風情,反而降低了旅游目的地對游客的吸引力。
2.2 宣傳力度不夠
大多數游客休閑旅游趨向于環境優美、口碑好的景區,很多網紅打卡地成為了旅游的熱門。在信息化飛速發展的今天,酒好也怕巷子深,很多生態旅游的宣傳拘泥于本區域,而本地區的人口消費能力有限,二次消費的概率低,造成了旅游資源的嚴重浪費。很多質量上層的綠色農產品,苦于沒有宣傳渠道而滯銷,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
2.3 基礎設施不完善
2.3.1 交通設施
交通是一切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生態旅游業發達的地區往往相對偏僻,人跡罕至,交通硬件配套相對滯后,道路狹窄,通行能力差,尤其是旅游旺季,交通擁堵成為制約當地旅游發展的主要短板。
2.3.2 住宿和衛生設施
“吃住行,游購娛”構成了旅游發展的6大要素,而與之相匹配的硬件設施是促成旅游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如,著名的旅游圣地巴厘島,除了引人入勝的美麗風光外,更吸引人的是當地豐富和優質的度假酒店資源。目前國內游客的素質參差不齊,無法杜絕諸多不文明現象,導致了游客較差的旅游體驗,而差評也隨著網絡的傳播發酵產生蝴蝶效應,嚴重影響景區的進一步運營。
2.4 缺乏專業人才
生態旅游業剛剛起步,大部分生態旅游村的直接運營者都是當地農民,這些運營者大部分沒有受過專業的培訓和學習,沒有科學合理的手段運行和管理生態旅游區,經常會出現亂收費、哄抬物價等短視行為。
3 鄉村振興背景下生態旅游業的發展路徑
3.1 提高環保意識,與自然和諧共生
樹立生態產品價值理念,綠水青山是大自然產出的優良生態產品,具有外在的和顯性的自然價值,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基本的自然環境;還有內在的和隱性的價值,具體體現為商品屬性、經濟價值,特別是優質和稀缺的生態產品,價值等同于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是大自然給全人類的饋贈,是綠色的儲蓄銀行,是重要的自然資本、發展資源。保護綠水青山,就是增值自然資本的過程,就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就是留住金山銀山。作為最有價值的生態產品,綠水青山可以通過政府購買或市場交易等方式實現,實現其自然價值向經濟價值的轉化,生態財富向物質財富、資本財富的升華。作為有價的生態資產,也可以通過產業培育、資本運作、政策創新等手段,實現有形的經濟收益,真正兌現成金山銀山。
提升環境保護意識的同時,要重視生態振興的問題,政府部門和地區旅游經營者都必須認識到自然生態環境才是鄉村發展的自生原動力和后備力量,所以在發展生態農業旅游的過程中,一定要樹立生態平衡意識,同時要制定相關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機制全面落實到位,將生態振興培育成為鄉村振興和發展生態旅游的不竭動力,讓良好的鄉村生態環境成為鄉村獨特的優勢,徹底發揮生態環境的巨大潛力,讓綠色生態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催化劑,培養一大批具有前沿生態理念的生態農業、生態農莊、生態農家樂、生態農民經營者,將綠色發展貫穿產業的各個環節,將生態價值真正轉變為經濟價值。
以內蒙古鄂爾多斯伊金霍洛旗烏蘭木倫鎮哈沙圖四社的“哈沙部落”為例,其依托便利交通、地勢高低起伏、有山有水、有樹林有草原的優勢,由企業(光亞集團)、文化機構(魯迅美術學院)、村集體3方合作,將全村變為一處旅游景區,村舍房屋全部進行了改造,環境設置力求既有鄉村的氛圍,又有城市的品質。哈沙圖模式具有的特點如下。業態豐富,功能齊全。有農牧家樂特色餐飲、田園采摘、自駕營地、鄉村旅店、水上娛樂、休閑垂釣、兒童樂園、演藝舞臺、酒吧派對、茶吧休閑、特產購物、繪畫攝影、書法寫真等,“部落”的稱謂名副其實,小范圍內休閑要素齊全,符合游客短期度假需求;同時便于開展多種活動,帶動人氣,如2016年“首屆鄂爾多斯美麗鄉村旅游節暨首屆伊金霍洛鄉村旅游季”活動在哈沙部落舉辦,當年還舉辦了“行走生態鄉村”百人徒步游、“騎行原野鄉村”百人騎行游、“駕臨美麗鄉村”百人自駕游、“一口鍋百只羊千人宴”美食品鑒、美麗鄉村書畫展、美麗鄉村攝影展、百人垂釣賽等多項娛樂活動,活動期間累計接待游客2.4萬人次,效果十分明顯。合作機制有活力。企業、文化機構、村集體3方合作,企業負責整體規劃、運營,使景區發展有方向有主導;文化機構填補景區文化氛圍淡薄的缺陷,增強藝術感染力,并具有實際的教學研究、文化交流、藝術品交易的功能,提升了景區的格調與品味,并可打造為鄉村文創藝術主題村;村集體支持企業、文化機構的發展,積極帶動村民參與;3方形成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再加上政府主管部門的監管與指導,景區運營態勢良好。富民效果明顯。景區中很多服務人員都是當地村民,部分餐飲、住宿等設施就是改造村民的房屋而成,農副產品、土特產為當地產出,直接帶動了所在村的經濟發展和村民致富。
3.2 創新宣傳方式
吸引社會資本。社會資本是逐利的,當綠水青山作為優質生態產品、重要發展資源符合變現條件時,社會資本就會憑借敏銳的市場嗅覺迅速涌入,為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提供充足保障。催生產業形成。社會資本的集聚,加上政府投入的補充,能夠迅速催生包括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服務業等生態產業的形成,提高生態產品的附加值,推動一個地區真正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道路,老百姓在享受物質財富增長的同時,還能同步享受到生態財富的福利。促進市場交易,清潔空氣、清澈的水源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綠水青山等優質生態產品更是人們的期盼和追求;有需求就會有市場,市場會自動促成綠水青山的供需交易,如當前各地推行的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等交易試點,都是市場導向的結果,是推動綠水青山兌現經濟價值的重要交易手段。激發經營活力。除了交易,市場還會推動生態產品的經營,通過各種經營手段,最大程度釋放生態產品的經濟價值。一些地區開展山地林權制度改革,施行林權抵押貸款、林地經營權流轉等制度,盤活了山林資源,使農民實現了利用綠水青山增收致富。要著力建立市場推動機制,發揮好“無形之手”在環境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化“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
以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龍虎渠村為例,其是伊金霍洛鄉村旅游的“明星村”,自明末清初“走西口”而來的山西人、陜西人在此落腳,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相映成趣,多元文化習俗在這里繁衍生息。立足地處阿康城市核心區城郊結合部的地理優勢,及良好的生態環境,深度挖掘當地文化,將民俗風情自然體現于田園景觀之中,形成了獨特的鄉村旅游發展格局。
龍虎渠的特色主要體現在創新農業發展模式上。該村以幸福田園為主題,以“土地認養”項目為切入點,以有機蔬菜水果為主導產業,通過“農戶+農戶合作組+農村合作社+企業”的多元組織模式,發展“開心農場”產業,為農村土地經營提供了新模式,提高了農牧民的經營積極性,創新了農業經營方式,有效激發了農村經濟活力,實現了農業增效、土地增值、農民增收。同時帶動了周邊產業發展,促進了城鄉信息的互聯、城鄉人流的互動和城鄉產業的互補。目前,正在積極探索“認養農業+餐飲”、“認養農業+文化”模式,帶動城郊采摘、農家樂、牧家樂等周邊產業的快速發展。龍虎渠村已經發展采摘園5處、農家樂5家,年接待游客達3萬人。這樣的發展方式,因地制宜,直接增加了土地收益,且發展“認養農業”后,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的勞動力可以在認養公司工作或進城務工,獲得更多經濟收益。此外龍虎渠村也積極發展“鄉村集市”項目。在新型城鎮化加速發展的過程中,“鄉村集市”之所以沒有被淘汰掉,而且還占據了一席之地,是因為集市上的蔬菜水果、農副產品多數是當地農民自己種養殖的產品,品質有保障,價格也相對便宜,發展“鄉村集市”既能為本地農副產品打出品牌,農民直接收益也較多。
3.3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籌措資金重點改善生態旅游區道路交通問題,確保雙向通車,優化停車場,減少私家車自駕游出行帶來的交通擁堵問題,在旅游旺季,可以采取游客網上預約制,提前統籌接待能力。政府應在保障當地人民基本生活的基礎上,出臺一系列扶助政策,將當地自然風光和特色物產融入生態旅游中,彰顯當地獨特旅游資源的同時,提升經濟效益和經濟回報,改善農民的收入水平。
3.4 培養和吸引專業人才
人才是第一競爭力,生態旅游業近幾年的快速增長,急需大量具有旅游知識、生態農業知識和管理經驗的專業人員運營。這就要求高校在培養人才的同時,側重前沿技能的培訓和引導。同時,當地政府也可以通過開設短期培訓班,聘請專業人才給當地村民培訓,提升當地生態旅游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培養服務意識,提升服務水平。當地政府要加強專業人才的培養,努力建立一支以農民為核心的地方生態人才隊伍,以助力鄉村振興。同時,生態旅游業經營者要提高從業人員的服務素養和職業素養,將提升服務水平和樹立地方特色作為持續發展的有力抓手。
參考文獻
[1]楊孝斌.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生態旅游發展對策研究初探[J].南方農業,2019,13(27):104-105.
[2]陳錫文.我國的農村改革與發展[J].科學領導論壇,2017(06):3-15.
[3]趙茂軍.農業現代化建設中的產業發展研究[J].經濟縱橫,2013(07):78-82.
(責任編輯 李媛媛)
收稿日期:2020-10-21
基金項目:內蒙古教育廳高??蒲许椖浚椖烤幪枺篘JSY20214)
作者簡介:蘇丹(1983-),女,講師。研究方向:農業經濟,生態旅游,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