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巍



摘要:通過探索體能訓練對高中生身體素質的影響,采用實驗法將180名學生分組進行體能的積極干預效果,以此豐富和完善學生體能訓練活動,旨在為學生體能訓練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實驗結果顯示:對男女生實驗前后的指標形成不同程度的提高,表明都對身體素質整體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其中學生的速度素質、耐力素質、靈敏素質及平衡素質得到明顯的提高。結論:體能訓練作為學生體育鍛煉的一種活動方式是可行的,解決現存的體質健康問題,提升體能相體質健康水平是外部表現;體能訓練應以力量、速度、耐力等體質健康能力為重點,結合多種教學內容靈活運用,豐富計劃內容,并與體育活動等多方式教學活動相結合,并在訓練后進行積極的恢復,幫助學生消除身心疲憊,能夠更好更快的恢復。
關鍵詞:核心素養;體能訓練;身體素質;實證研究
一、引言
多年以來,我國學生體能指標呈連續下降趨勢。國家體質健康測試結果表明,學生的基本身體素質持續下降,肥胖比例攀升,學生的體質健康已經成為令人擔憂的社會問題。而運動能力,作為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于真實的情景中,即在體育過程中的身體行動能力,體現于體能狀況、運動認知與技戰術運用、競賽表現等專項運動能力和從事日常生活的基本運動能力,體能猶如金字塔底端的基石,具有穩定的基石才能逐步在上面添磚加瓦。
本研究以《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中反映學生速度、耐力、爆發力、柔韌性、力量等內容(BMI指數、50米、肺活量、800/1000米、立定跳遠、坐位體前屈、仰臥起坐/引體向上)作為測試項目,運用實驗法,探索體能訓練對高中生身體素質的影響,以期為完善體育課體能訓練方法提供參考。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選取惠州市三所高中180名高中生(男生90名,女生90名)為實驗對象,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學生的健康狀況良好,該實驗由課題組的六位老師負責,六位老師常年從事體育教學和體能訓練研究,有豐富的教學經驗(見表1)。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通過博羅縣圖書館數據常用數據庫入口,運用中國知網中文數據庫,檢索有關體能訓練等關鍵詞進行有關文獻搜索,查閱大量書籍,并對相關資料進行整理與分類,為進行高中學生體能訓練理論構建提供相應基礎支撐。
2.專家訪談法
對部分高中老師及專家就學生體能訓練內容選擇、量度安排和訓練手段與方法等問題進行訪談,對訓練安排的有關問題進行咨詢與交流,了解體能訓練的實踐經驗和體能訓練的相關訓練方法和原則并提取出對本研究有用的客觀信息與建議。
3.實驗研究法
實驗對象:惠州市博師高中、榕城中學、東江廣雅三所學校180人,采取常規教學(對照組)與體能教學(對照組)進行教學。研究對象納入標準:2019級高一學生(見表2)。
4.數理統計法
運用統計學處理軟件SPSS 18.0進行數據錄入和處理,進行統計學操作,對相關數據進行統計處理與分析。
三、結果與分析
(一)實驗前后BMI指數對比分析
如表3所示。
實驗前通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BMI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發現實驗組和對照組BMI無統計學差異(P>0.05),能夠看出實驗前兩組BMI數據較為-致,說明該項指標趨于一致性,實驗分組有意義能夠進行后續分析。從實驗組前后BMI數據進行分析,男女生訓練后BMI仍在常規范圍內容,不存在肥胖和超重等問題,實驗干預方案對形態學的影響有較好效果。
(二)實驗前后肺活量數據對比與分析
如表4所示。
實驗前通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肺活量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發現實驗組和對照組肺活量無統計學差異(P>0.05),能夠看出實驗前兩組肺活量數據較為一致,說明該項指標趨于一致性,實驗分組有意義能夠進行后續分析。通過數據分析可知,兩組組男女生肺活量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提升效果,說明體能實驗方案對提升各年級男女生的肺活量有較好效果。結合身體形態維度結果進行分析,認為可能是由于身體形態造成的身體負載能力增加,進而導致心肺機能的相對下降,顯示出女性肺活量的增長幅度相較于男生并不明顯。盡管男生的增長幅度也有下滑的趨勢,但是相對于前測,整體的提升,說明體能訓練對于高中生的心肺功能有良好的促進和改善作用。
(三)實驗前后50米跑數據對比分析
如表5所示。
實驗前通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50m跑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發現實驗組和對照組50m跑無統計學差異(P>0.05),能夠看出實驗前的兩組50m跑數據較為一致,說明該項指標趨于一致性,實驗分組有意義能夠進行后續分析。
(四)實驗前后立定跳遠數據對比與分析
如表6所示。
實驗前通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立定跳遠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發現同年級實驗組和對照組立定跳遠無統計學差異(P>0.05),能夠看出實驗前不同年齡的兩組立定跳遠數據較為一致,說明不同年級該項指標趨于一致性,實驗分組有意義能夠進行后續分析。從生物力學角度分析下肢最大力量的提升必然會給下肢爆發力帶來更大的效益,但是受生理條件及訓練環境的影響,普通青少年爆發力訓練仍應以該種訓練手段為主,從實踐中能看出其高度的有效性。
(五)實驗前后坐位體前屈數據對比與分析
如表7所示。
實驗前通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坐位體前屈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發現實驗組和對照組坐位體前屈無統計學差異(P>0.05),能夠看出實驗前兩組坐位體前屈數據較為一致,說明該項指標趨于一致性,實驗分組有意義能夠進行后續分析。
從體能干預的實驗組男生柔韌提升情況來看,各年齡的實驗組較對照組都具有高度顯著性差異,說明以多關節靜力性牽拉放松、主動肌群力量練習與再生等為主的手段較傳統手段效果更好。而從女生的變化情況看,實驗和對照組坐位體前屈提升值較大,實驗組有顯著提高。
對于對照組來說,可能是簡單的訓練手段對于柔靭性較好的女性提升幅度仍然不明顯,隨著年齡的增加生理發育特征對女生的柔韌素質具有一定的影響。
(六)實驗前后引體向上(仰臥起坐)數據對比與分析
如表8所示。
比較可得:仰臥起坐(女)、引體向上(男)的值均大于0.05,因此,沒有顯著性差異。但是引體向上有下滑趨勢,由此可得,男生上肢力量有待提高,女生核心力量正在得到發展。
通過對照組組內進行配對樣本 T 檢驗得:20周的常規教學練習后,對照組女生在仰臥起坐指標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因此可以說明傳統的素質訓練可以促進身體素質提升,但短時間內的訓練效果不及高強度間歇訓練運動干預。
(七)實驗前后耐力數據對比與分析
如表9所示。
實驗前通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1000(800)m跑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發現實驗組和對照組1000(800)m跑跑無統計學差異(P>0.05),能夠看出實驗前的兩組1000(800)m跑數據較為一致,說明不同年級該項指標趨于一致性,實驗分組有意義能夠進行后續分析;實驗組男生的1000m成績提高幅度均具有高度顯著性差異,并且隨著年齡提高逐漸增加。這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明男生隨著年齡的增加,給予相應更高的負荷量能夠提高耐力,具體還需結合其生理指標需進一步研究探討。從女生的對比數據來看,實驗組較對照組也有高度顯著性差異。耐力素質主要取決于有氧代謝的能力、體內能源物質的儲存、支撐運動器官承受長時間工作的能力、心理控制和對疲勞的耐受程度。可見,耐力素質不僅可以給學生的機體帶來更持久的承受力,還能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品行。
四、討論
1.實驗組實驗前后速度、耐力、腰腹力量耐力等身體素質具有極其顯著性提高;對照組實驗前后速度素質具有非常顯著性提高,下肢爆發力和耐力素質僅有顯著性提高,但對男生上肢爆發力無顯著影響。
2.實驗組實驗前后肺活量具有非常顯著性提高;對照組肺活量同樣具有非常顯著效果,但實驗組提高幅度大于對照組。對實驗組學生各項身體素質的影響有效。
3.實驗結果表明均對男女生實驗前后的指標形成不同程度的提高,表明都對身體素質整體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其中學生的速度素質、耐力素質、靈敏素質及平衡素質得到明顯的提高。
五、結論
1.體能訓練作為學生體育鍛煉的一種活動方式是可行的,使學生學習科學高效的鍛煉方法,提高中學生鍛煉的積極性。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開展體育活動也是可行的。
2.體育教師在運用一般體能訓練進行體育教學時,解決現存的體質健康問題,提升體能相體質健康水平是外部表現。嚴格控制練習方法與手段,遵循學生身體素質發展敏感期,合理安排學生進行體育鍛煉。
3.體能訓練應以力量、速度、耐力等體質健康能力為重點,重視活動內容及體育課的教學內容,保證短時間、高效率的運動方法及訓練手段。結合多種教學內容靈活運用,豐富計劃內容,并與體育活動等多方式教學活動相結合。
4.選擇合理有效的訓練強度及間歇時間,可以在合理的范圍內,進行靈活的改變,并在訓練后進行積極的恢復,幫助學生消除身心疲憊,能夠更好更快的恢復。
參考文獻
[1]章志為.功能性訓練對中學生身體素質影響效果的提高研究[J].田徑,2019(08):41+44.
[2]任倩.體能訓練對小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研究--以長直示范小學為例[D].延邊:延邊大學,2018.
[3]趙亞習.新鄉市初中生體質健康及影響因素研究[D].新鄉:河南師范大學,2019.
[4]李瀟洋.山東省女子乙組足球運動員速度與力量訓練調查研究——以2017山東省足球錦標賽參賽隊為例[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8.
[5]湯俊勇.功能性體能訓練對青少年身體素質的影響[J].灌籃,2019(08):29+60.
[6]王鍵.短式網球對7--10歲兒童身體素質及網球正反手技術的影響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9.
[7]趙明霞.將拓展訓練引入中等職業學校體育課程的實踐研究[D].南昌:華東交通大學,2016.
[8] 王思遠.杭州市居民自行車休閑騎行限制因素與變通策略研究 [D]. 杭州:浙江大學,2016.
[9]楊伯明.運動能力與體能的關系及其教學建議[J].體育教學,2019(02).
[10] 黃華.校園足球高中 U17 組有氧耐力訓練方法實證研究 [D]. 廣州:廣州體育學院,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