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應激對兒童心理的積極影響主要表現在適當的心理應激有利于兒童身心健康,有利于兒童人格的養成和潛能的挖掘;心理應激對健康的消極影響主要表現在,當應激大大超過兒童的應對能力,就會對兒童心理健康產生消極影響。原生家庭成員結構作為應激源影響兒童的認知評價,原生家庭生活氛圍作為應激源影響兒童的人格發展,原生家庭教養方式作為應激源影響兒童的應對方式。父母作為兒童的家庭教師,要言傳身教,發揮好榜樣作用;學校教育需要在教育實施、班級管理與活動開展的過程中發揮教育主陣地的作用;社會機構教育應堅持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理念,積極關注原生家庭,協同心理學家、社區、政府等社會各界力量,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關鍵詞〕原生家庭;兒童心理;教育啟示;心理應激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20)34-0013-03
“原生家庭”是相對于“新生家庭”而言的,指的是個體出生與成長的家庭,也就是生活于父母監護與教育下的家庭。兒童在未成年之前,一般沒有獨立生存的能力,認知評價也不完善,他們必須依賴原生家庭,主動適應原生家庭的環境。原生家庭中,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依賴人,按照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兒童往往會模仿父母的認知評價模式、人格特征與應對方式等,久而久之就會把早期父母的認知評價模式、人格特征與應對方式等無意識地帶入自己的成長過程中[1]。這就意味著原生家庭作為重要的心理應激源,對兒童的心理健康成長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那么,心理應激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有哪些?原生家庭是如何通過心理應激影響兒童自我健康成長,我們又該如何優化原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緩解兒童心理應激壓力?本文就這些問題做出探討。
一、心理應激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
應激最早起源于物理學中,原指一個系統在外力作用下,竭盡全力對抗時的超負荷狀態。心理應激則指的是個體面臨或覺察環境變化對機體有威脅或挑戰時做出的適應性和應對性反應過程。關于心理應激的發生機制,學界存在三種說法:心理應激的認知評價模型認為,心理應激反應是個體對情境或事件認知評價的結果。心理應激的過程模型認為,心理應激的中介不僅僅包括認知評價,還應包含應對方式、社會支持與人格特征等。心理應激的系統模型則認為,心理應激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系統。總體而言,心理應激的過程包括應激源、中介機制與應激反應[2]。
兒童個體對應激源的反應是從覺察到威脅后開始的。從作用來分,我們可以將心理應激的結果分為積極影響與消極影響。心理應激對兒童心理的積極影響主要表現在適當的心理應激有利于兒童身心健康,有利于兒童人格的健康養成和潛能的挖掘。適當的喚起應激水平,對維持和促進兒童心理健康是有利的[3]。當應激大大超過兒童的應對能力,就會對兒童心理健康產生消極的影響,具體表現為,一是可加重已有的疾病,二是可以導致心理創傷的發生、發展,具體包括兒童的適應問題、急性應激問題與創傷后應激問題等。例如面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這種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每個人都會不同程度地產生心理應激反應,如恐慌、焦慮、壓抑、不安等,這也是個體在面臨重大變化或威脅時產生的一種適應性反應。適度的應激反應有利于我們保持警覺、調動資源并增強適應能力來應對危機[4]。但如果這些以情緒、認知和軀體癥狀為表現的反應過于強烈和持久,則會影響正常學習與生活。
二、原生家庭作為應激源對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的影響
(一)原生家庭成員結構作為應激源的影響
原生家庭成員結構作為應激源影響兒童的認知評價。從積極的方面而言,原生家庭成員結構完整,兒童成長的心理相對要平穩些,不容易出現一些負面的認知。而原生家庭成員結構不完整的兒童則不然。比如原生家庭成員的離異對兒童的健康成長產生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兒童會因為父母間的不融洽,不理解、不關心、不信任、不包容等誘發自己對他人的冷漠、對社會產生敵視等不合理認知。當然,也還有另一種情形存在,即原生家庭成員結構雖完整,但容易出現孩子缺愛或父母偏愛現象,這也無疑會對兒童心理健康成長造成巨大陰影或創傷,更多的是對世界、他人與自己的負面認知[5]。比如留守家庭中的兒童往往認為世界是缺愛的,再如,“重男輕女”家庭中的女孩往往會認為自己是無用的,等等。這些原生家庭成員結構現狀無疑會影響到兒童對自我、他人與社會的負面認知,從而影響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
(二)原生家庭生活氛圍作為應激源的影響
原生家庭生活氛圍作為應激源影響兒童的人格發展。原生家庭生活氛圍溫暖,既能給予兒童內在的安全感,又能給予兒童一定的自由。倘若孩子生活在被愛的環境中,他們便能夠學會愛人之純美,愛生活之多姿,愛世界之美妙。心理學家詹姆士說:“播下行為,就會收獲習慣;播下習慣,就會收獲性格。”好的原生家庭生活氛圍便是好的影響力[6]。擁有良好的原生家庭生活氛圍,兒童才會有健康的成長環境。而原生家庭生活氛圍不溫暖的兒童則恰恰相反。比如孩子生活在批評中,他們便學會譴責;生活在敵視中,他們便學會爭斗;生活在沒有鼓勵的環境中,他們便變得自卑;生活在沒有欣賞的環境中,他們便學會冷漠。學會譴責也好,學會爭斗、變得自卑、冷漠也罷,這些都是兒童不良人格形成的重要影響因素。
(三)原生家庭教養方式作為應激源的影響
原生家庭教養方式作為應激源影響兒童的應對方式。原生家庭教養方式和風細雨,父母在教育上比較民主,交流上比較順暢,處事上比較自然,視兒童為家庭中平等的一員,父母往往會發展孩子的獨立個性,尊重孩子的所思所想。在這樣教養方式中成長的兒童往往比較有主見,獨立性比較強,長大后能夠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能夠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中的挫折。相反,原生家庭教養方式濃糖蜜泡,兒童便備受寵愛,順理成章地成為家中的“皇帝兒”“公主兒”。家庭中的責任擔當與吃苦耐勞,以及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都要代為包辦,在這樣教養方式中成長的兒童,個性上容易驕縱,自制力差,行為上比較惰性、獨立自主能力比較弱,對人容易形成自我中心,專橫獨斷,缺乏友愛。再如原生家庭教養方式不斷施壓,父母常常將自己的理想寄托于孩子,造成很多越俎代庖的言行,在這樣教養方式中成長的兒童往往會采取逃避、壓抑的消極防御機制來面對學習和生活,甚至還會產生極端的心理和行為[7]。這些都是原生家庭教養方式對兒童應對方式造成的影響。
總而言之,原生家庭作為重要的應激源,不僅會影響到兒童對事物的認知評價,而且還會影響到兒童的人格發展與應對方式,不同的原生家庭成員結構、生活氛圍與教養方式會對兒童造成長期而持久的心理應激反應影響。因此,原生家庭教育就顯得極為緊迫與重要。
三、優化兒童原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徑
教育是一個系統化的工程,教育的三大支柱是學校、社會和家庭。其中每一根支柱都有自身擔負的責任,都有自身承載的重量,我們不能忽視其中任何一根支柱,而必須三位一體、協調推進、協同育人。也只有三大支柱穩固、平衡,整個教育系統工程才能更加扎實、有效、穩健。
(一)固本正源家庭后花園
父母日常的教養方式對兒童健康成長的影響十分重要。有的父母往往寬于律己,卻嚴于律兒,即總是苛刻地對待孩子的成長標準,苛刻地約束孩子的個性發展,卻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言行卻早已烙印在了孩子的眼睛里,甚至融入了孩子的血液里[8]??梢哉f父母教育理念的“一念之差”,會造成孩子命運的“千差萬別”。這給我們的教育啟示是,父母作為兒童的家庭教師,要言傳身教,發揮好榜樣作用。首先應家校聯動。父母了解孩子的學校教育,學習學校教育的新理念、新思路與新方法(如發揮每一位孩子的優勢,不偏愛,不缺愛),與學校教育在思想觀念上接軌,在心理關懷上同心,在人生指導上同向,在實踐行動上同行。其次父母應多讀書。尤其是讀一些與家庭教育、親子關系相關的書籍,提高自身的素質,為孩子創造良好的生活氛圍。再次父母應多溝通。注意自身的教養方式,多陪伴孩子,與孩子一同經歷成長、體驗生命、感受人生路上的喜怒哀樂,既為孩子的知心父母,又為孩子的人生導師。
(二)積極建設學校主陣地
學校教育是原生家庭教育的延續,需要在教育實施、班級管理與活動開展的過程中發揮教育主陣地的作用。這給我們的教育啟示是,在教育實施方面,學校應科學開展兒童原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比如開設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編寫兒童原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建設心理咨詢室,引進專職心理教師,從而及時有效地發現并解決兒童存在的原生家庭心理問題。合理引導家庭教育。學??梢越柚以L的時機,與家長多溝通,合理引導、促進家長對原生家庭的認知(特別需要在和諧溫暖的家庭環境與民主性的教養方式上下功夫),從而避免一些家長因原生家庭主體意識弱化對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產生不利的影響。在班級管理方面,學校應建立家長群。搭建教師與家長的溝通橋梁,便于教師、家長,以及學生之間增進互動,加強了解,從而更好地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重視家訪。班主任應及時通過家訪,走進學生家庭,與學生家長、學生之間建立互信的關系,讓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關系更加親密,讓合力教育變得更加有溫度。在活動開展方面,學校應開展一些能夠豐富學生精神生活,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校園活動。開展一些給家長與學生提供交流平臺的活動,幫助家長與學生增進親子關系。
(三)協力適應社會大環境
社會教育是原生家庭教育的發展,這里的社會教育是指社會文化教育機構對兒童進行的教育。社會教育以開放性、多樣性、融合性為顯著特征,比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更能對兒童產生廣泛的影響,并且能夠協同助力于原生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更加有效地引導兒童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發揮積極的作用[9]。這給我們的教育啟示是,社會機構教育應堅持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理念。與原生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協同,通過社會教育更加優化兒童的社會化過程,引導兒童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服務,以彌補與發展原生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不足。社會教育應重點關注為父為母之道,積極走訪原生家庭成員結構不完整的兒童、原生家庭生活氛圍不溫暖的兒童與原生家庭教養方式不當的兒童。積極關注他們的內心世界,集合社會力量與資源優勢開展對以上家庭兒童的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幫助他們緩解原生家庭的心理應激壓力。應協同心理學家、社區、政府等社會各界力量。通過各種媒體宣傳普及原生家庭心理健康知識,使全民樹立起正確的原生家庭心理健康觀念,做到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早發現、早匯報、早處理。具體而言,可以由政府主導,聯合社會各界心理學專家學者,充分利用各種網站、公眾號等新媒體,專門設立心理健康教育板塊,為原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平臺,通過推送視頻、講座、開展心理素拓活動等,向社會群眾普及原生家庭心理健康知識,促使全民共同參加原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使兒童能夠在良好的原生家庭教育環境中健康快樂成長,從而更好地促進兒童心理問題的解決。應營造良好的家風氛圍。可以通過社會媒體、自媒體、廣播、電視等途徑積極宣傳良好家風的重要性,幫助家長形成積極健康的原生家庭教育觀,促進兒童更好地適應社會大環境,為兒童創造和諧美好的原生家庭環境貢獻社會力量。
注:本文所屬基金項目——2019年湖北省高校學生工作精品立項資助項目 (編號:2019XGJPX4001,主持人:劉路);湖北中醫藥高等??茖W校2019年校級科研項目(編號:XYB201904,主持人:劉路)。
參考文獻
[1]李煥.原生家庭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對策[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9(29):68-70.
[2]毋嫘,鄧林濤,柳杏娟,等.原生家庭功能和共依附對親密關系質量的影響:一個有調節的中介模型[J].心理科學,2019,42(4):898-904.
[3]劉伊麗.請原諒你的原生家庭[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9(3):1.
[4]謝孟媛.原生家庭的創傷,真的那么可怕?[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9(3):79-80.
[5]沈家宏.原生家庭:影響人一生的心理動力[J].中國圖書評論,2018(10):130.
[6]鄧秋,楊雪.原生家庭對學生成長心理健康的影響[J].教育現代化,2017,4(42):170-171.
[7]吳雨薇.論原生家庭對個體發展的影響——從家庭系統理論出發[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17,35(3):88-92.
[8]王文娟.從投射性認同角度談原生家庭對個體親密關系的影響[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5,3(7):55-58.
[9]趙郝銳,童輝杰.原生家庭的代際影響[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126-129.
(作者單位:湖北中醫藥高等??茖W校,荊州,434020)
編輯/衛 虹 終校/張國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