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PBL模式作為一種高效的教學方法,關注學生在教學期間的主體地位,并基于具體任務或者問題開展綜合教育評估,不過于看重考試成績。將此模式應用到聽障學生大學英語教學中,有助于增強聽障學生對英語課程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并以此為基礎提升英語教學成效。為了充分發揮PBL模式在聽障學生大學英語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本文結合PBL模式的概述,深入研究聽障學生大學英語課堂中PBL模式的應用。
【關鍵詞】聽障學生;大學英語;PBL模式;應用研究
【作者簡介】王夢穎(1982.09-),女,漢族,江蘇連云港人,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英語教育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互聯網+背景下多通道聽障學生英語語言能力培養研究”(項目編號:2018SJA0670)的研究成果。
一、 前言
PBL模式是將問題作為學習導向,通過協作學習方式幫助學生提升學習能力、掌握學習技能。將該教學模式應用到聽障學生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有助于激發聽障學生的英語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逐步提升英語教學效果。為了使大學英語教育者更有效地運用PBL模式對聽障生進行英語教學,有必要對聽障學生大學英語課堂中PBL模式的應用進行深入研究,為相關教育者提供一定參考,促使聽障學生大學英語學習能力與水平有效提升。
二、 PBL模式的概述
PBL教學法是將學生當作教學中心,將具體任務或者具體問題當作學習導向,以全面評估的方法開展教育活動,不過分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將PBL模式應用到英語教學中,可使學生在知識理解前提下實現知識輸入和知識輸出,把學生所學語言技能及語言知識再生成自然語言。以PBL模式開展的英語教學,經教育者的一定引導,使學生可以對學習情境進行自行設計,以獨立方式解決問題,并逐步提升學習興趣,獲得突出的學習成就感。PBL教學法的理論基礎是構建主義學習理論,該理論認為學習并非是對知識的強化記憶、反復練習與被動吸收過程,而是基于學生既有經驗與知識,在個體和周邊環境發揮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意義的主動構建。PBL模式應用中,學生具有更多發現問題并對相關問題進行解決的機會,看重提升學生的實際能力,對促進英語教學水平的提升意義重大。
三、 聽障學生大學英語課堂中PBL模式的應用研究
1. 研究背景。近年來,針對聽障學生開展的英語教學研究越來越多,并且相關研究越來越深入,結合有關研究分析,證實PBL教學模式應用到聽障學生英語教學中具有良好的可行性。聽障學生作為一類特殊人群能進入到本科實現學習的人數并不多,而聽障學生在接受義務教育期間,相關教育階段不夠關注對聽障學生進行英語教學,而是比較側重于生活實踐相關聯的一些科目內容的教育。同時,義務教育階段在對聽障學生進行英語教學期間,其教學模式大多還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并且教學目標主要是單招考試,這種純應試教育會使聽障學生覺得英語學習較為枯燥,難以提起濃厚的學習興趣。因此,大多數聽障學生的英語水平較為薄弱,在英語學習中沒有良好的學習能力。另外,在聽障學生進入大學學習后,大學開展的英語課堂教學對PBL模式的應用目前還比較少,缺乏豐富的實踐經驗。PBL模式作為一種以問題或者任務為驅動,關注學生獲得元認知發展和自主學習能力發展的有效教學模式,近年來在普通大學英語教育中具有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并在實際應用中不斷證實著該教學模式的有效性。基于此,本文結合實際觀察和數據分析,探索聽障學生大學英語課堂中應用PBL模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2. 研究目的。本文擬通過研究,了解大學英語課堂中應用PBL模式期間聽障學生有怎樣的看法,以及以PBL模式開展大學英語教學是否會對聽障學生的英語學習產生影響。
3. 研究對象。從某特殊師范學院的2017級和2018級選擇兩個聽障班,一共140名學生,在自愿前提下參與到此次研究。其中,將2017級1703班和2018級1803班當作控制單元組,班級學生分別是34人、36人;將2017級1704班與2018級1804班當作對照單元組,每班學生為35人。對照單元組在英語教學期間,以PBL模式開展教學活動。在課堂教學前,師生之間共同進行問題的設計,課堂環節關注問題解決過程,課后則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形式對新發現的問題進行相互探討。控制單元組在英語教學期間,以傳統教學模式開展教學活動。課堂教學中,關注課文、語法及單詞的講解,課后以期末考試相關重點為中心布置課后作業。兩個單元組保持一致的教學進度,整個研究周期都是大學一年級完整學年。
4. 研究工具。為了研究聽障學生對英語教學應用PBL模式具有什么態度,本研究通過廣義態度量表進行分析,并結合語義區別法,按照相對原則設置6組形容詞,同步對應設置7個分值,實現定量的描述學生所保持的態度。另外,研究還利用基本要素分析法,對比聽障學生在一學年英語教學中使用PBL模式和傳統教學模式的學習成效存在怎樣的差異。基于普通大學在實際英語教學期間運用PBL模式所獲得的成效,證明該方法在英語教學中具有突出可行性,不過相應體現出來的成效主要表現在師生個人主觀層面,未體現到科學性強的評估量表當中。而通過運用基本要素分析法,可以基于師生之間的相互溝通與交流,不斷完善與補充量表的各項基本要素,促使教育者可以從更客觀、科學的角度了解每個基本要素中學生的實際發展水平。研究不僅實現了定量分析,還對實踐教學課堂進行多角度觀察,對學生的平時學習情況進行動態記錄,并在課余時間通過1對1形式對學生進行訪談,實現定性分析。
四、 研究結果
1.聽障學生對PBL模式具有較高接受程度。根據廣義態度量表中的相關數據,可對PBL模式下聽障學生所保持的態度進行描述性分析。此次研究中,以對立原則設立6組形容詞,聽障學生可通過對相應形容詞進行打分來表達對PBL模式所保持的態度,打分區間為1分至7分。形容詞中對應的削弱選項有harmful, negative, unfair, foolish, wrong, bad;對應的促進選項有beneficial, positive, fair, wise, right, good。若聽障學生保持強烈支持態度就勾選1分,若保持強烈反對態度就打7分,2分至4分是支持態度逐漸減弱,從4分至6分是反對態度逐漸增強。聽障學生在對相應形容詞進行打分期間,促進選項具有越低分數,就證明聽障學生對PBL模式保持贊成態度,相應的削弱選項具有越低的分值,就證明聽障學生對PBL模式保持反對態度。
由于控制組的聽障學生日常是通過傳統教學模式進行英語學習,參與調查之前教師先為其簡述PBL模式相應的教學流程,同時組織控制組學生和對照組學生就PBL模式展開交流。為了達到參考目標,研究也對控制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6組對立形容詞最終評分均值是2.49、2.53、2.34、2.14、2.27、2.33;對照組學生在調查問卷中,對于6組對立形容詞具體評分均值是1.54、1.38、1.54、1.23、1.33、1.49。結合相應平均值可看出,針對PBL模式,控制組的聽障學生保持相對積極態度,因對照組實際接受了PBL模式的教育,所以對該模式保持強烈認同。另外,一半以上的聽障學生在促進選項中用了兩級分值,代表其強烈支持PBL模式,而只有極個別學生針對削弱選項用了兩級分值。通過相關證數據分析可知,聽障學生普遍支持PBL模式,尤其是以PBL模式開展英語學習的聽障學生,對該模式具有更明顯的支持態度。
研究中通過對控制組和對照組兩組聽障學生進行課后訪談,發現控制組中的聽障學生超過9成都不支持傳統教學模式。在傳統教學模式下,聽障學生難以對英語自主學習保持良好興趣,另外由于目前學校和社會針對聽障學生提出的英語要求缺乏統一性,使學生無法明確自身學習目標,進而使其在英語學習中存有更多疑惑。PBL模式能夠對實際問題進行模擬,并引導聽障學生以自主探索形式獲得解決方法,控制組的聽障學生有一半以上表示十分想通過PBL模式開展英語學習,還有將近1/3的學生表示想嘗試通過PBL模式開展英語學習。
2.PBL模式對聽障學生英語學習產生的影響。在聽障學生初入大學的時候,以調查問卷形式對聽障學生進行基本要素分析,通過統計計算,得到|t|=0.45,p>0.05。結合相關數據,發現對照組和控制組的聽障學生在初入校園的時候,其合作學習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基本保持一致。在聽障學生中間,手語是第一語言,中文是第二語言,英文是第三語言,所以聽障學生在學習并掌握英語的時候本身就有一定難度。通過觀察發現,聽障學生平時多通過手語交流,且大部分屬于自然手語,而其在以英文或者中文進行交流的時候,語言表達深度、邏輯性以及通暢性等均存在一定不足。出現這些不足,不僅是因為這些學生存在生理特殊性,還跟義務教育階段不夠關注英語教育和應試教育相關理念有關。不過通過觀察可以發現,雖然聽障學生的英語基礎都比較薄弱,但是在課堂教學環節對教學活動的參與積極性還是比較高的,尤其是聽障學生在提出有新意問題或者可以針對有關問題進行正確解答的時候,表現出較高的發言主動性,討論參與度也非常高。
研究中通過對對照組和控制組不同聽障學生進行一學年的差異化教學,之后重新通過調查問卷形式對其進行基本要素分析。經統計計算,得到|t|=3.98,p<0.05,對照組和控制組兩組聽障學生在合作學習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方面都表現出顯著差異。同時研究還發現,對照組聽障學生的態度評分在不斷提高,而且其作業完成度和到課情況也在不斷改善。這組學生對大學英語課表現出更加濃厚的學習興趣,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積極性都更高。聽障學生在PBL模式下,通過對問題的發現和解決,其創意性獲得極大發展,并且可以聯系實事熱點展開新的討論,提出新的問題。在PBL模式教學之前,聽障學生通過書籍、報紙、網絡等形式對課堂中需要展示和討論的問題資料進行收集和整理,結合相關資料列出發言提綱。這一系列準備工作都有助于聽障學生加強文字表達的準確性和邏輯性。課堂教學中,聽障學生要以社交句型進行講解,并以海報、情境對話、情景模擬等形式將討論結果展示出來,這些方法都可以使聽障學生以英語PPT結合手語的形式將知識成果有效輸出,同時還可使聽障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通過競爭和交流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達到活學活用的目標。
五、 結語
英語科目在高等教育中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課程,而大多數聽障學生在大學英語學習期間缺乏主動性,若教師依舊通過傳統教學模式對聽障學生開展英語教學,很難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通過研究發現,將PBL模式應用到聽障學生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環節,可以獲得聽障學生較為強烈的支持和認可,并可結合該模式促進聽障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相關教育者應充分看到這一點,并在實踐教育環節關注該模式的創新應用。
參考文獻:
[1]林少樟.PBL模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策略[J].科技視界,2018(001):133-133.
[2]劉艷芳.高等特殊教育聽障大學生英語學習現狀及多媒體技術的運用[J].海外英語(上),2019(008):39-39.
[3]李寶玲.“研究型”課程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實證研究——以PBL教學模式為例[J].校園英語,2018(3):70-70.
[4]宮武.基于PBL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9(012):153-153.
[5]劉學.PBL教學法在高職院校英語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新通信, 2019(012):187-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