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慶紅
【摘要】當今,中學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文化思潮和多元價值觀的沖擊與滲透。當今中學生的思想狀態表現復雜、多變,青少年犯罪率與心理亞健康狀況一直難以改善,已危及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未來發展。因此,歷史課堂作為重要的思政教育陣地,應主動承擔起思政教育責任,積極探索利用歷史課堂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滲透的途徑,以提升我國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和獲得良好的價值情感。
【關鍵詞】思想道德教育 歷史教學 滲透 途徑
一、前言
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15年來,各部門、各級教育體系紛紛開展思想教育實踐活動,使我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不斷取得新進展,并使未成年人成長環境獲得較大改善。但不可否認的是,當前我國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設工作仍停留在上層決策階段,缺乏更多基層實施細則和探索。廣大中學依托學科的德育教育途徑和開展形式并未引起相應的注意,無法發揮學科的價值觀滲透與影響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質水平的提升速率。歷史具有“通古博今、以史為鑒”的學科特點,具有極高的德育教育價值,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陣地。因此,在當今時代背景條件下,高中歷史應立足學科特點與教學內容,關注中學生思想狀態現狀,積極抓住中學生身心發育特征,探索適宜的思想道德教育滲透的途徑,以提升我國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和獲得良好的價值情感。
二、歷史教學中實現中學生思想道德滲透性教育的時代價值解析
1.“以史為鑒”可顯著提升學生辨是非、謀大局、樂奉獻的三觀水平。
當今,中學生的思想狀態較過去任何時代都更加多變和復雜,其成因是多方面綜合作用的結果。根據筆者的文獻檢索和調研結果顯示,當前對中學生思想道德現狀影響最大的前三位影響因素分別為家庭成長環境、社會環境和學校思想教育意識的缺失與教育手段的僵化。
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獨生子女家庭和過于寵愛的成長環境,使37.8%的中學生具有自私自利思想特點;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文化開化程度的不斷深化,社會環境更加寬容和教育功利化教育因素使中學生缺乏更多約束和奉獻精神,造成約29.1%的學生大局意識欠缺,社會責任心不強,明辨是非的能力、奉獻意識極度缺乏;由于學校缺乏及時引導和恰當的教育形式進行價值觀建設,導致52.3%的學生三觀認識不足,不僅心理承受能力低且存在諸多不良思想情緒。而中學歷史具有自先秦諸子百家到當今時代楷模這些豐富的歷史人物和史實,更有清政府積弱積貧造成的鴉片戰爭、八國聯軍入侵所帶來的恥辱與挨打,也有百日維新、實業救國先輩們的積極奔走……中學歷史教學若能做到“以史為鑒”可顯著提升中學生辨是非、謀大局、樂奉獻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水平,可使我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內容更加充實,德育教育的方法手段更加有力。
2.“繼往開來”可使歷史教學做到立德樹人、滲透理想信念,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
歷史不單是對過去史實的認知與記憶,更是基于對史實認知基礎上,根據時代特點和背景的一種生發與再認知。因此歷史教學用“繼往開來”的態度,可使歷史教學做到立德樹人、滲透理想信念,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的時代價值。從遠古人類茹毛飲血的艱難生存中我們依然誕生了“石器時代”精妙的生活生產工具,可喚醒學生們敢于向自然挑戰的勇氣以及對美的追求;從“諸子百家”的文化爭鳴與繁盛而加深學生對祖國文明源遠流長、獨領世界的認識,激發民族自尊心;“四大發明”可極大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而醫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華佗的麻沸散和祖沖之的“圓周率”在科學上領先世界的成就,足以讓學生切實感受我國古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創造力。這種教師在史實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的方式,可使學生在充分認識和記憶史實基礎上,更主動對我國先秦時期科學技術的領先和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發展的巨大貢獻產生思想觸動,從而激發他們濃厚的愛國主義情感。
三、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加強中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滲透的途徑
1.提高歷史教師的思想道德認知水平和德育教學能力,打造堅實的德育教育力量。
歷史教師是歷史課堂的引導者和設計者,更是學生智慧與心靈的啟迪與塑造者。因此,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加強中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滲透實現途徑的探索,要立足師資力量建設,從源頭上提高歷史教師的思想道德認知水平和德育教學能力,從而為德育教育的實施打下堅實的基礎。首先,歷史教師應具有辯證的、批判的思想道德知識體系。只有具有中西方優秀的思想道德認知,才能夠清晰地明白中國優秀傳統道德和西方高度發達的精神文明,能夠“高屋建瓴”地用批判的眼光讓學生在史實中加以認知、批判地吸收中西方思想價值體系中的精華,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開展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指引方向。其次,歷史教師應具有動態、發展的眼光和堅定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信念。“向左天堂向右地獄”,歷史教學中實施德育教育對歷史教師的思想道德信念具有高度的依賴性,只有歷史教師具有批判的眼光,才能在道德教育內容選擇和實現手段上才能堅持將古今中外一切優秀的傳統道德與時代精神有機結合,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中學歷史學科德育的實效性。
2.加強營造多層面、多視角的校園德育環境創設,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歷史態度與敏感力。
由于歷史教學課時有限,在現行的高考制度下分數仍是中學歷史教學重要的衡量標準。因此,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更需學校、社會、家庭多方力量的參與。依托學校、社會團體組織加強營造多層面、多視角的校園德育環境創設,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德育教育手段。學校在依托歷史課堂德育教育的基礎上,應注重挖掘歷史教育和現實德育教育之間的聯系,加強從廣播站、第三課堂、校本課程、校園文化活動組織等多層面、多手段、多視角進行德育教育手段探索和濃厚的德育教育環境氛圍的建設,讓學生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基礎上,又具有具針對性地引導他們學會客觀、公正、全面地評價歷史人物和史實,認知當今社會政治大事,批判地去認知周圍環境、事物和關系,有利于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鑒別能力,從而使綜合道德素質得到全面提升。
3.做好情感教育,多層次、多渠道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樹立人生目標。
隨著我國思想意識的文明開化,中學生的價值觀更受到多元化文化與認知的沖擊。當前,我國人才培養仍存在濃厚的“功利化”思想,而高知階層“精致的利己主義”思想更是與和諧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要求背道而馳,因此面對我國社會主義事業未來的主要建設者和創造者——中學生群體進行德育教育的終極教育目的就是要激發他們報國圖強,為祖國建設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發展增磚添瓦,對社會發展具有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必須要做好情感教育,積極探索多層次、多渠道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
四、結論
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內容,提升學生思想道德認知水平是歷史學科義不容辭的職責,在當今時代背景條件下,高中歷史教學更應加快探索歷史與思想道德教育相滲透的途徑,切實提升廣大中學生的思想認知水平。
參考文獻:
[1]費錦華.立德樹人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必要性與實現途徑探析[J].新課程導學,2019,(1).
[2]吳高梅.淺談中學歷史教學中的道德教育[J].好家長,2019,(22).
[3]袁義方.中學歷史學科道德教育內容的選擇[J].教學與管理,2011,(9):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