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建林
【摘要】主要闡述了以平板電腦為載體,應用互動反饋技術、微課資源在物理課堂中的理論認識與研究實踐,并以具體課例加以說明,從而感悟到新技術為物理課堂帶來了變革與活力。
【關鍵詞】微課?互動反饋技術?物理教學?課堂活力
當今新技術融入課堂,學校創建了配備有多種技術和設備的智慧教室,如平板電腦、互動反饋技術、微課資源等,為學生提供了個性化學習的條件。為此筆者提出了“基于互動反饋信息與微課的物理課堂教學實踐”課題,旨在提升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提升動手操作與思維的能力。
一、研究實踐與課例分析
1.利用課前微課資源,突破課堂學習難點
物理“速度勻速直線運動的s-t圖像”一課是八年級物理第一學期第三章的內容,本節課的難點是繪制并理解勻速直線運動的s-t圖像。由于課堂上要類比正比例函數y=kx的圖像及斜率k的意義來理解勻速直線運動的s-t圖像及其斜率的物理意義,而學生在數學上還沒有完成正比例函數y=kx的概念及其坐標系的建立、數據的描點及其圖像的意義的學習,所以在課前設計了微課資料包,即“函數y=kx的由來及其圖像。此資料包中有微視頻、預學習單和微課的教學設計,在課前,學生通過學習微視頻的內容,完成預學習單,需知道函數y=kx是反比例函數,y與x變化存在倍數關系,這個倍數就是k,同時還需掌握其圖像的繪制方法。先建立y、x坐標系,學會將已知的數據點(x,y)在坐標系中進行描點,并用過原點的直線盡量多地經過各數據點,從而學會繪制k>0時的y-x圖像,知道正比例函數圖像是一條過原點的傾斜直線,微視頻和學生完成的預學習單。
采用了課前微視頻教學和預學習單的學前任務,大大降低了課堂中s-t圖像繪圖的難度。當繪制勻速直線運動的s-t圖像時,只要強調坐標系的物理量和單位,及不同運動快慢的數據s、t差異時,如何在s軸、t軸上定相同的標度即可,描繪數據點和畫過原點的直線盡量經過所有的數據點就不再成為同學們的難點,并且對圖像的物理意義及傾斜程度不同斜率的物理意義也容易理解。課前的微課很好地突破了這節課的教學難點。
2.利用互動反饋技術激發學習興趣,即時反饋學習信息
智能學習平臺系統可供學生選擇作答和創作活動。在學生的平板電腦中,除了教師推送的供學生課前、課中、課后學習的資源之外,還可利用互動反饋技術即時反饋學習信息。
利用互動反饋軟件中“搶權”的方法,在學生上傳測量的數據及繪制的s-t圖像環節,最先上傳成功的同學可以有搶答的機會,這個功能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搶到回答機會的同學可以第一個與同學分享、互動(按點的設計圖略)。
設計互動反饋“創作類”的按點,有效地對比不同運動快慢的勻速直線運動物體的s-t圖像,建立“速度”概念,落實教學重點。從“選入”對比兩組同學的圖像,得出不同運動快慢的物體,s-t圖像的共同點都是過原點的傾斜直線,而不同點是其傾斜程度。然后放大其中一組同學的圖像進一步分析,得出在勻速直線運動的s-t圖像上,不同路程與對應時間的比值是相同的。但對比另一組同學的圖像,卻發現運動快慢不同的物體,圖像的傾斜程度不同,通過的路程與時間的比值也不同,而這個比值類比y=kx的圖像,就是比例系數,在物理上將這個比例系數叫做速度,用字母k表示。
3.以互動反饋技術為評價工具,及時檢測反饋,以達成教學目標
互動反饋技術,主要是在普通多媒體教室環境中,利用平板電腦反饋信息,輔助教師及時調整教學進程,同時支持課堂教學形成性評價。
例如,在這節課中,筆者設計了檢測功能的“按點”,即時檢測教學目標的落實程度。以下列出了按點設計及反饋信息。
這兩個按點的設計意圖都是為了檢測本堂課的教學目標是否落實,檢測同學的完成情況。按點3的正確率是100%,反饋效果良好,達成教學目標,同學理解了勻速直線運動的s-t圖像。按點4的正確率是96%,其中1人錯誤的原因是單位換算時誤將鴕鳥速度除以了進率而造成的。
二、研究結論
1.充分利用微課資源與互動反饋信息,改變了學習方法,煥發課堂活動
由于充分利用新技術,改變了學生在物理堂中簡單、機械的學習方法。在新技術支持下,課堂煥發了活力,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在平板電腦上瀏覽學習,在互動反饋技術的問題引導下,啟發思維,積極參與物理知識的學習。用微視頻解決了學生的困惑點、疑難點,物理課上學生再也不嫌難,而轉變為主動學習、樂于思考。
2.充分利用互動反饋信息與微課資源,提高物理課堂教學的實效
由于新技術組合應用、即時反饋中糾錯補缺,再加上教師因人而異進行分層教學,學習效果明顯改善。學生的正確率逐步提升,說明新技術支持下課堂教學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參考文獻:
[1]吳慶花.淺談初中物理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J].新課程,2017,(12).
[2]劉暑林.淺析信息技術在初中物理課堂中的有效應用[J].中學物理,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