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的學習已經成為家長和教師都比較關心與重視的部分,同時也是學校教學的重點。對于學生來說,小學階段是培養語言表達能力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養成良好的閱讀和寫作習慣會使他們受益終生。而思維導圖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它具有直觀的圖像化特征,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想象力和創新力,實現閱讀與寫作的有效融合,幫助學生培養語文核心素養?;诖耍疚膹乃季S導圖的基本概述出發,探究了運用思維導圖優化小學語文閱讀和習作教學的路徑。
【關鍵詞】思維導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習作教學;優化路徑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0)34-0127-02
【本文著錄格式】郗婕.運用思維導圖優化小學語文閱讀和習作教學的路徑探索[J].課外語文,2020,19(34):127-128.
一、思維導圖的基本概述
(一)思維導圖的概念
語言通常被認為是思維的物質外殼,而思維導圖就可以被認為是呈現人們思維過程的物化表達形式。美國教學家東尼伯贊曾經在公開發表的論文當中提出了“思維導圖”的概念,他認為思維導圖是再現人們思維過程的表達方式,它就像是人們大腦潛能開啟的鑰匙,通過發散與放射的形式將大腦進行思考的整個過程以自然的方式呈現了出來。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思維導圖可以看作是一種圖解技術,它的應用有效提升了人們思維方式和行為表現的條理性,可以提高人們的工作和學習效率。
在思維導圖繪制的過程當中可以發現,它通常是由一個中心圖形或者關鍵詞而展開的,這一中心內容可以被認為是整個導圖的核心,同時也是引發人們思維的源泉。與單純的文字相比,思維導圖可以通過色彩、視覺以及空間感等多種要素來實現對人們大腦的刺激,從而提高人們思維的活躍程度、提高對事物的理解與認知。
(二)思維導圖的特點
1.直觀可視性
思維導圖是通過圖示的方式,將色彩、圖形、符號等關鍵性內容通過特殊標記的方式展示出來,并在這個過程當中將思維活動的過程再現出來。這樣一來,抽象化的思維活動過程就可以以可視化的方式直觀地展現在人們面前,從而使展示的內容給人以清晰、具體以及明確的感覺。
2.放射發散性
從思維導圖的結構上來說,放射發散性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特點,它可以從確定的主體出發,圍繞著同一個中心主題、根據思維的發散程度來向四周進行發散,并在這個過程當中形成多個次級分支,從而使整個思維導圖呈現放射性的特征。
3.現實生活性
思維導圖的現實生活性特征指的是在繪制思維導圖的時候,人們傾向于使用實際生活當中常見的要素來解決生活當中常見的難題。比如企業管理、人際交往、教學計劃等問題都可以應用思維導圖來解決。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來完成教學計劃的設定;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也可以利用思維導圖來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反思。
二、運用思維導圖優化小學語文閱讀和習作教學的路徑
(一)運用思維導圖實現選材的合理性
在小學語文閱讀和習作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通常會引導學生對相關的閱讀材料進行深入學習,了解作者在文章當中思想情感的表達方式、修辭方式的應用形式,然后通過習作布設的方式來實現學以致用。在習作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閱讀的情況來進行立意,并通過材料的適當篩選來促進習作的順利進行。在立意和選材的過程中運用思維導圖,學生就可以在腦海當中形成清晰的操作路線,提高材料篩選的效率。與此同時,通過思維導圖還可以使學生了解材料之間的內在聯系,使他們的行文過程變得更加流暢和順利。
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快速梳理文章的內容,并在這個過程當中建立起清晰的行文脈絡,了解文章的大意。這樣一來,學生在進行習作的時候,就能夠自然地運用思維導圖來完成素材內容的篩選。比如在學習《秋天的雨》這篇文章的時候,教師可以先要求學生初步閱讀文本內容,然后將文章的框架結構通過多媒體投放出來,引導學生結合這一框架對文章進行分析,并結合自身的理解繪制思維導圖。在教師所投放的文章框架結構的指導下,學生很容易發現文章是從觸覺、視覺、嗅覺以及聽覺這四個角度來對秋天的雨進行描寫的,并將這四個方面作為思維導圖的主要枝干完成其他內容的填充。在這個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利用這種方式對身邊熟悉的自然現象進行仿寫訓練,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所構建的思維導圖進行文章結構的構建,從而完成整篇文章的寫作。
(二)通過思維導圖實現對文章的規劃布局
語文閱讀和習作教學融合的過程中,除了要將閱讀順序理順、完成對閱讀認知結構的構建,同時還要完成寫作構思、實現對寫作過程的思考和規劃。從文章的整體結構出發,完成對文章開頭的設置、標題的擬定、過渡部分的規劃以及結尾的設置,這樣就可以完成一篇完整的作文。但是在實際當中,小學生的文章布局規劃意識比較弱,而思維導圖的應用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來展開相關的操作,并在這個過程中實現對學生讀寫意識的調動,使他們能夠對寫作結構進行規劃和梳理。
比如在學習《母雞》這篇文章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的方式了解文章的規劃與布局方式。文章描寫了作者對母雞看法的變化,表達了對母雞由衷的贊賞之情。文章是以作者情感的變化為線索展開的,作者前后的情感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塑造了一位偉大的“雞母親”形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重點對文章的構建線路進行探索,找出文中展現作者情感變化的詞語,由此繪制成思維導圖。在這個基礎上,學生可以明確文章的寫作思路,形成清晰的思維。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先抑后揚的方式來進行寫作,將自己的情感態度作為貫穿全文的線索,這樣可以起到較好的遷移訓練效果。
(三)利用思維導圖實現主題的延伸
在文章寫作的過程當中,主題情感的表達是重要的靈魂和思想,而思維導圖的應用不僅可以促進主題的延伸,同時還可以使文章具有明確的行進路線。在小學生作文寫作的過程當中,經常會存在缺少點題內容的問題,這使得文章缺乏中心觀點和主題內容,從而使得作文成為了“流水賬”,削弱了寫作的意義。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要充分應用思維導圖來幫助學生開展對本文主題的梳理,傳遞給學生清晰的構思思維,同時實現對學生主題意識的培養。
比如在學習《掌聲》這篇文章的時候,在學生完成文章的閱讀之后,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談一談閱讀之后的感受。有的學生表示感受到了鼓勵的重要性,有的學生表示明白了不能歧視別人,而是要主動贊賞別人,還有的學生表示知道了掌聲和鼓勵能夠使人樹立起自信心。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一想生活當中是否遇到或者聽到與課文內容相似的事情,引導學生回憶在遇到和聽到這樣事情的時候自己的感受,并將其記錄下來,做成思維導圖。這種事情在學生生活當中是經常發生的,學生可能真實地遇到過,或者在新聞上看到過,因此很容易引發共鳴。學生以“鼓勵”為中心,將這些事件作為分支做成思維導圖,可以發現這些事件的共同點,這有利于學生主題意識的培養和建立,從而將這一主題延伸到文章的寫作當中來,實現學生對主題學習和認識過程的內化。
三、結語
總的來說,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閱讀和習作教學當中具有明顯的優越性,它具有直觀可視性、放射發散性以及現實生活性,可以幫助學生構建起有效的學習模式,并在這個過程中理清文本脈絡、歸納提煉主題,最終實現讀寫聯動模式的夯實。為了實現思維導圖效果的充分發揮,教師需要利用思維導圖合理選材,幫助學生實現對內容的梳理。同時還要利用思維導圖進行布局規劃,幫助學生在習作的過程中完成對結構的合理規劃。最后還要利用思維導圖來實現主題的延伸,使學生能夠圍繞同一個主題完成相應的讀寫操作,并在這個過程中樹立起主題意識。
參考文獻
[1]張園,高志軍.思維導圖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研究——以銀川X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為例[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8,17(1).
[2]遲彥.一對一網絡環境下運用思維導圖融入語文課堂教學設計與反思——以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一節教學設計為例[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9(23).
[3]況姍蕓,肖新蓮,盧昀,黃小強,江偉英.基于MindManager和元認知策略的學習支架的設計與實現——以小學語文讀寫學習支架設計為例[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8(Z1).
作者簡介:郗婕,女,1974年生,吉林長春人,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培養學生閱讀與習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