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劍峰
摘 要:有效的文言文教學對于夯實學生語言基礎、傳承傳統文化和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等,具有十分積極的促進作用,小學語文教師要全面理解高質量文言文教學對于學生成長和提升的價值所在,并不斷研究和摸索小學高年級文言文有效教學的方法和策略,繼而有效提升小學階段文言文的教學質量和效能,為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就小學語文高年級文言文教學的策略進行研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年級;文言文;課堂教學;探索
如何進一步提升小學語文高年級文言文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是小學語文教師需要思考的重要課題。小學語文教師要全面強化責任意識,積極聯合經驗豐富的語文教師同行,一起探索文言文高效施教的策略,進而有效把握小學階段文言文高效教學的規律,為學生高質量學習相應的文言文知識內容奠定堅實的基礎。本文將從有效明確目標、全面優化教法、有效教學反思等三個方面入手,就提升文言文教學質量的策略進行研究。
一、有效明確目標是基礎
文言文學習具有一定的難度,不少學生在文言文的學習中往往會一頭霧水,不知道如何入手、如何展開,使得文言文教學效率和質量的提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這需要小學語文教師結合高年級學生的基本特點,有效地明確課堂文言文教學目標,讓學生在課堂知道學什么,進而指引學生學習的方向,助力文言文教學效能的全面提升。有效明確教學目標,要遵循以下幾點原則:其一,具有概括性。需要讓所設計的教學目標契合該節文言文教學的主要內容,基本覆蓋到文言文教學的各個知識點,并有效突出文言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從而讓學生通過完成相應的教學目標來學習對應的文言文內容。其二,具有啟發性。所設計的教學目標要具有較強的啟發性,能夠啟發學生的文言文學習思維,逐步指引學生將文言文學習引向縱深,為學生的文言文學習指引具體的方向。其三,具有一定的開放性。所設計的教學目標不能過于封閉,還要讓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內容的前提下,進一步提升教學目標設計的開放性,以有效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啟發學生的學習思維。例如,在學習《兩小兒辯日》文言文內容時,可以設計以下教學目標:(1)掌握該節課的重要生字詞;(2)理解文言文講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3)掌握相關的文言文常識;(4)說說你眼中的孔子等,讓明確的教學目標設計為后續文言文教學的高效開展奠定堅實基礎。
二、全面優化教法是關鍵
教學方法是語文教師進行文言文教學的基本依托,但從目前的文言文教學方法運用情況來看,往往存在教學方法運用單一固化的問題,使得學生在語文課堂的文言文學習中興趣不足、活力不足,這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文言文教學的效能,還需要小學語文教師積極引入一些能夠帶動學生參與、激發學生興趣的教學方法,進一步提升文言文教學的效能和水準。我們同樣以《兩小兒辯日》文言文為例,語文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教學法+合作學習法開展教學。首先,教師可以使用微課視頻以動畫的形式向學生生動形象地展現《兩小兒辯日》情景劇,讓學生仔細觀看,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語文教師可以借助思維導圖為學生展現該節課需要學生思考的主要問題,如文章中都有哪些基本的生字詞?講述了一個什么樣的內容?孔子具有什么樣的精神?等等,引導學生結合這些問題進行有效的討論,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最后,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采用課堂互動的形式,對上述的基本問題進行全面化的講解,進一步強化學生對該節課內容的學習和理解。
三、有效教學反思是側重
有效的教學反思是發現文言文教學問題、補足教學短板的重要環節之一,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理解教學反思的價值所在,積極地對目前的語文課堂文言文教學進行全面深入的反思和總結,以較好地發現文言文教學漏洞,不斷地對這些漏洞進行補足和完善,從而為后續文言文教學效率和質量的進一步提升打好堅實基礎。例如,在學習《學弈》小節內容時,一方面,教師需要積極對文言文教學進行梳理,如教學目標是否較好實現、課堂導入是否有趣、教學過程中是否和學生進行了有效互動等,并積極梳理和總結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為后續的改進打好基礎。另一方面,語文教師要結合教學中學生存在的實際問題進行教學形式的反思,并及時調整教學形式。比如,可以指導學生進行課本劇的表演,深化學生對文本思想內容的理解,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激發學生對小古文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文言文教學對學生成長和提升的價值所在,積極強化責任意識,不斷地探索和研究文言文高效施教的對策,并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合理明確目標、全面優化教法、有效教學反思,有效解決目前小學高段文言文教學中存在的各種突出問題,進一步把握小學高段語文課堂高效施教的規律,從而助力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培養。語文教師要做出積極的教學努力,唯有如此,才能讓語文教學綻放光彩。
參考文獻:
[1]張紅麗.談小學語文課堂中文言文的教學策略[J].華夏教師,2019(20):77-78.
[2]崔云飛,劉揚帆.小學文言文學習興趣培養的對策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10):92-93.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