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芳
摘 要: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教師在活動中成為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為了幫助教師解決教學實際,改善幼兒體育活動開展的有效性。通過日常體育教學課堂的實踐經驗,我運用了多種指導策略,其中有適應性、情景式激發興趣、個體差異性等指導策略,收獲的效果顯著,可以幫助提升教師的教學指導策略。
關鍵詞:提升;體育課堂;指導策略
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教師在活動中成為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由此可見,教師在組織活動時,扮演的角色就顯得尤為重要。但在日常體育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教師們的指導策略上存在著一些問題:
案例一:某教師在開展大班體育活動《下冰雹》活動時,活動組織隨意,缺乏目標性和計劃性,還忽略了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能力特點、個體差異和孩子們的興趣點。教師對幼兒需要發展哪些能力也不明確,沒有及時調整對幼兒的引導方法,這種“放羊式”的戶外活動大大降低了幼兒的活動質量。假設:教師有預設活動目標,環節中增加些幼兒間的互動、小組闖關等游戲,可以激發幼兒主動參與運動的興趣,并且能達到預期的動作發展目標和增強幼兒的體質。
案例二:在《小馬過河》的體育活動中,教師為了讓活動組織有序,在預設活動時,并沒有設置較多較復雜的環節,以至于在活動中出現:情節單一,缺乏挑戰性和趣味性。如:在小馬怎樣過河時,投放的障礙物有局限,場地也不夠寬敞。還有在越障礙物時,跨過去和鉆過去沒有難易程度,我們看到的是幼兒能很好的掌握并完成。這時,老師可以及時的調整難度和增加不同的障礙,來提高幼兒的運動能力發展和整合多種運動方法進行趣味性游戲。
由此可見,教師在日常體育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有效的教學指導策略,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不僅會直接影響幼兒對戶外活動的積極性和參與性,而且還會阻礙幼兒自主性和創造力的發展,在體能的鍛煉上也缺乏有效性。那么,教師該如何有效的組織幼兒開展戶外體育活動,是隨意放任還是過多干預,或是提高教學指導策略……為此,結合教學實際情況,針對如何提升教師的課堂把控能力,提升教師的教學指導策略的問題進行探討。
一、加強教師的業務學習,針對性的探討有效的解決方案
多閱讀相關“幼兒園體育活動”的指導書籍,多觀看學習關于幼兒園體育活動的課件及其優秀的體育活動案例,從而可以進行多元化的學習和了解每個年齡段的幼兒年齡特點和動作發展要求。結合本班幼兒的體能特點和興趣點采取有效的指導策略,做到事半功倍。例如:在《幼兒園陽光體育》一書中講到:體育活動的開展要具有科學性(有階段目標、月目標、周目標)、趣味性等。這些好的指導策略都是值得很好借鑒和學習的。
開展讀書分享會,結合自己的從教經驗的分享。在分享的過程中,通過觀點的碰撞和指導方法的積極交流,起到相互學習和促進的作用。在交流中發現相同年齡班,不同班級的幼兒動作發展水平也可會存在個體差異,如:××班幼兒的攀爬動作的協調性和靈敏度上有很好的發展;××班幼兒在投擲動作的協調和規范上有較好的表現等。為此,教師通過讀書分享和自身經驗的牽引與交流,能有效的促進教師間相互學習和獲取經驗,是值得極力推廣的。
二、設置各類情景,開展模擬課堂
(一)適應性指導策略
在幼兒園里,每個學期都會添置或自制許多適合各年齡層的運動器械,但應該怎樣才能有效的發揮它的作用呢?教師的適應性指導策略能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首先,在材料的選擇上和場地的布置上,要考慮到是否是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如:在設計大班體育活動《有趣的沙包》時,沙包的大小、投放的數量、場地的空間大小,以及輪胎等的投放,是需要活動前就計劃好的,充分的課前準備及適宜的豐富器械的投放,能更好的發揮運動器械的功能性。
此外,《幼兒園工作規程》第三十條也曾明確指出:“幼兒園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制教具、玩具。”我們在班級公共區設立廢舊材料收集箱,家園共同收集生活中的各類廢舊材料,如奶粉罐、旺仔牛奶罐、軟水管等。利用廢舊材料,與幼兒一同制作多種戶外活動器械,我們還充分發揮家長資源,一起進行自制運動器械。如:小馬跳、彈彈球等;大量的自制運動器械投放于每日的晨間戶外活動中,給各年齡層的幼兒增添了許多樂趣,這種適宜性多樣性的自制運動器械投放,不僅有效的支持教師的指導策略,而且也豐富了幼兒的運動項目,通過多元的身體動作及體能的鍛煉,幼兒的身體得到了全面發展。
(二)情景式激發興趣指導策略
情景式激發興趣指導策略,對于幼兒來說,很適宜。充滿童趣的情景創設,不僅能吸引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而且能促進幼兒“在玩中學,在學中玩”,起到自主游戲的作用。例如1:在中班體育活動《傳遞沙包》中,場地的布置,障礙物的投放,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設置適宜的層層“闖關游戲”,還配上音效,讓整個活動“活”起來!幼兒通過體驗不同難易程度的動作練習,一次次的挑戰自我,成功感和幼兒動作的發展并存。例如2:在大班體育活動《瘋狂的不倒翁》中,首先是準備了裝有五彩沙子的高矮礦泉水瓶,幼兒第一時間會被鮮艷的色彩給吸引,同時,還設計了分組限時扶起或推倒物體的PK環節,挑起了幼兒的斗志,活動的專注性也得到很好的保證;整合大聲數數、報數的互動環節,給活動增加了趣味性。情景式激發興趣的指導策略是最適宜幼兒階段的教學方法,需要靠不斷的情景創新來吸引幼兒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
(三)個體差異性指導策略
每個年齡段的幼兒在動作發展和體能上都存在個體差異,怎樣才能更有效的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呢?例如:在《小豬運西瓜》中,針對動作發展較好的幼兒,我們可以要求幼兒,如:加快運“西瓜”的速度,并控制在自己的運輸道上,一趟可以多運幾個西瓜;但針對動作發展較弱的幼兒,我們就要降低要求:如:只要能較平穩的將西瓜運到對岸就行,偶爾掉到地上,也可以繼續在掉的地方接著往前運等等。
(四)層次性分組指導策略
層次性的分組投放器械,可以滿足不同能力發展水平的幼兒需要。例如:在戶外體育分組活動時,投放的器械很多,如:跳格子、頂沙包、打羽毛球、旋轉球、流星球等等,幼兒可以自主的選擇運動器械,進行分組活動。在體驗的過程中,幼兒間有互動,還會自發的進行PK小游戲,看到同伴玩的器械有趣,也會進行自我調整,相互協商交換,會找到自己適合的和喜歡的運動器械進行體育鍛煉。此外,在體育活動的組織過程中,設置環節也要循序漸進,從易到難,從簡單到復雜,從小組到整體等,針對不同的幼兒能力水平進行有效的指導。
(五)幼兒自主挑戰策略
在《指南》精神的背景下,我們非常重視幼兒自主性的培養,它涵蓋的范圍很廣。其中,在體育活動中,也可以創設自由寬松的環境,設計自主挑戰環節,供幼兒進行自主活動。例如:在大班體育活動《青蛙跳荷葉》中,給幼兒提供寬敞的場地和數個跳圈,活動開始時,可以鼓勵幼兒嘗試探索跳圈的各種不同的玩法,并與大家分享,從而豐富幼兒對跳圈玩法的經驗。探索的過程中,其中有一位幼兒想出了找同伴幫忙,一起合作跳到河對岸,緊接著,又有三組幼兒看到同伴合作成功也紛紛進行模仿。當幼兒探索成功后,可以建議幼兒自由選擇伙伴進行小組跳荷葉PK游戲,以速度和成功率取勝。整個活動過程,教師可以適時的觀察和引導,但不需急于介入,最后引導幼兒進行經驗分享。自主挑戰的培養適用于大班的幼兒,其中還融入了意志品質、合作、協商、交往等能力的培養,體現了教育的多元性。
(六)同伴互助式指導策略
在游戲中,有各種促進同伴互相幫助的好方法,其實也就是幼兒交往能力的培養。如:當幼兒不小心碰撞到對方,或同伴碰到自己時,可以主動和對方握握手,表示和解,這樣可以在第一時間內化解矛盾,而且減少了幼兒告狀想象。在以小組為團體的活動時,團隊意識很重要,就有很多動作需要同伴間互相幫助共同完成。例如:大班幼兒在玩套圈時,怎樣才能很好的將套圈從頭部套到腳上,再從手臂傳給另一位幼兒(規則:不能用手),這個活動是需要同伴互助配合才能完成的。同伴間的互助指導,貫穿于每個體育活動,需要教師們積極正面引導,才能使幼兒的交往能力能到很好的發展。
(七)材料隱性指導策略
隱性指導策略大多數體現在體育材料的玩法、數量投放和指示標記上,使該器械材料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在不用教師一一講解、指導的情況下,幼兒一看就知道該怎么玩,這樣不僅鍛煉了幼兒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而且充分調動了幼兒的自主性、參與性。如:幼兒準備玩呼啦圈時,當你投放3個圈,幼兒就知道每次玩的時候,只能三位小朋友;還有在自由活動區投放用紙皮自制的小“坦克”,供幼兒鉆爬時。一開始沒有任何暗示標記,幼兒在鉆爬的時候往往會偏失方向,從而爬到紙皮的外面,甚至幼兒就躲在里面躺著。后來,教師在紙皮“坦克”上進行了調整,并劃上了許多“小手印”,這樣幼兒就可以順著手印的方向進行前行就不會偏失方向,而且增加了觸碰手印的樂趣,小小的暗示,就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把握課堂目標要點,進行課后反思
每次活動目標的設計,需要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動作發展水平以及鍛煉的動作目標等多方面,來進行每個階段活動目標的制定。在組織過程中,還需時刻關注幼兒的實際情況,進行適時的調整,扎實有效的開展每次的體育游戲,讓每位幼兒都得以身心發展。每次的課后反思尤為重要,它能有效的推進下一次活動目標的設定,以及及時發現幼兒的體能發展和大肌肉發展情況,并針對每位幼兒的體能發展進行縱向分析,有效的設置每次的體育課堂活動,從而更好的促進我們的體育活動在有效的指導策略下開展的有聲有色。
參考文獻:
[1]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2012年9月.
[2]國家教育委員會.《幼兒園工作規程》.1996年3月9日.
[3]瑪利亞.蒙臺梭利.《蒙特梭利教學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