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雙燕
摘 要:田園課程是培養幼兒“親自然”素質的重要途徑。“田園趣課”是在田園課程的基礎上突出一個“趣”字,通過趣味化的田園課程內容及探究實踐形式,構建起有趣有益的幼兒園田園課程教育體系。基于此,重點探討如何在“田園趣課”中開展幼兒綜合實踐活動,旨在深化幼兒園田園課程內涵,培養幼兒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良好品質,為推動幼兒素質教育、促進幼兒全面發展探索新的實踐思路。
關鍵詞:幼兒教育;田園趣課;綜合實踐;教育創新
“田園趣課”是以自然資源為載體,以幼兒生活為中心,為幼兒創設自然、真實、生動的學習研究場景,將自然資源轉化為幼兒教育資源,以此設計具有趣味性、啟發性和實踐性的幼教課程。依托田園趣課開展幼兒綜合實踐活動具有較高的可行性,通過形象化、游戲化、情景化的課程組織方式,建構“以幼兒生活為中心”“以動態性體驗為學習方式”的田園課程體系,體現一個“新”字,突出一個“趣”字,落到一個“實”字,為幼兒園特色園本課程的構建提供更多的素材和資源。
一、“田園趣課”的內涵和特點
“田園趣課”是幼兒園田園課程的優化升級,以田園資源為載體,結合幼兒教育目標、幼兒實際能力所設計的趣味性課程。通過田園趣課讓幼兒走向田園、走向自然,培養幼兒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美好情感。田園趣課有三個特點:一是如何尊重幼兒天性,在趣味性的田園課程中促進幼兒實踐探索;二是有良好的互動性,田園趣課以實踐活動為載體,注重幼兒之間和師幼之間的互動;三是易行性,田園趣課通過對自然資源的有效整合提升其實施價值,實踐活動易于設計和操作,所以具有良好的可行性。
二、幼兒園“田園趣課”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路徑
(一)創建“田園趣課”區域活動環境
“田園趣課”為幼兒園區域環境的創建提供了更豐富的素材,教師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模擬田園情境,創設種植角、養殖區、“植物博物館”等活動區域。在這樣的區域環境下,幼兒具有更大的自主選擇空間,不但能夠提高幼兒的自主探究積極性,而且還為幼兒創造了更多的探索和發現契機。
比如在“植物博物館”實踐活動中,幼兒會系統認識一些本土特色植物,記住植物的名稱、簡單的生長特性、用途等,在欣賞、觀察、理解的過程中,還要幼兒“看一看、說一說、做一做”,如觀察柳樹枝干的特征,了解柳樹的生長習性,學習制作柳葉標本等,幼兒邊看、邊學、邊做,比單純的科學或者手工活動效果更好。這些基礎性的田園實踐活動能夠培養幼兒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的美好情感,認識到保護自然環境的重要性。
(二)開發“田園生物角”,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
“田園生物角”是深受幼兒喜愛的區角活動,在生物角中,教師又將其分為種植角和養殖角,通過種植和養殖活動培養幼兒的動手實踐能力。例如,在種植角實踐活動中,幼兒與老師一起翻土、播種,觀察種子發芽生長的過程,學會簡單的松土、澆水、除蟲等技能。通過參與植物生長的全過程,培養幼兒的細心和耐心。而且植物生長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需要細心照顧和養護,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實現滲透德育目標,引導幼兒懂得“粒粒皆辛苦”的道理,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珍惜當下的美好生活。
在養殖區實踐活動中,教師可以為幼兒準備一些安全的小動物,比如蝸牛、蚯蚓、小白鼠等,讓幼兒觀察、照顧小動物,培養幼兒的愛心和寬容之心,引導幼兒懂得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要愛護、保護動植物資源,自然環境是屬于人和動植物的,只有和平共生才能保持和諧而充滿生機的生態自然環境。在“田園生物角”活動中,教師對幼兒的勞動給予肯定和贊許,使幼兒從中認識到“勞動光榮”的道理,在提高幼兒動手能力的基礎上,也找到了培養幼兒正確價值觀的落腳點。
(三)倡導“田園運動”,充分發掘和利用田園資源
孩子是家庭的“小太陽”,尤其是物質生活條件提高之后,家長對孩子可謂有求必應;盡可能為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質生活環境,這也造成不少孩子嬌生慣養,以自我為中心,缺少吃苦耐勞精神和抗挫折能力。尤其是“網絡兒童”一代,不少孩子失去了自然運動的樂趣。而幼兒園“田園運動”的開展,掙脫了傳統幼兒活動形式的束縛,通過田園資源的引入豐富了幼兒的鍛煉實踐活動。教師在保證幼兒活動安全的基礎上,要充分發掘田園運動資源,比如沙池、獨木橋、攀巖墻、樹秋千等,這些充滿田園意趣的運動設施能夠有效激發幼兒參與田園運動的積極性。田園運動的特色在于活動過程中引領幼兒回歸自然,釋放身心壓力,并在自由自在的田園運動中獲得健康和快樂。
例如在“沙池”活動中,幼兒要完成“跳沙坑、過沙渠、堆沙塔、筑沙籃”等活動,沙池為幼兒營造出天然自在的活動場地,在實踐活動過程中,能夠培養幼兒的平衡力、協作能力、專注力和抗挫折能力,考驗幼兒的應變能力和應對挑戰的能力。這些活動并不是單純的體能訓練,需要幼兒在活動過程中想辦法、找對策,手腳并用、心腦并用,讓幼兒在奔跑、跳躍、建構過程中汲取正能量,感受田園運動的熱情和活力,以此提高幼兒的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
(四)鼓勵“田園創作”,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田園創作”倡導運用自然材料、生活化材料開展幼兒實踐活動,尤其是一些本地材料更成為田園創作的“主角”,這些自然材料都具有低結構特點,如大自然中的秸稈、蘆葦、植物的根、莖、葉、果實、石頭等,都可以成為幼兒實踐活動的材料。在這樣的材料投放和應用中,能夠最大限度地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
例如,在運用植物秸稈作為原料的美工活動中,孩子們用秸稈做出了相框、眼鏡、燈籠、各種小動物和植物的造型……在活動過程中,教師不會太多介入,這就為幼兒預留了更大的自主發揮空間。教師可以結合活動主題和難度將幼兒分成若干小組,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培養幼兒的合作能力,在融洽自由的田園環境下,幼兒的田園創作實現了智慧與能力的結合,有效提升了幼兒田園趣課的實踐效果。
(五)走進田園,培養幼兒的“親自然”情感
在現代生活環境下,人與自然的聯系日漸淡薄,孩子們走進自然、親近自然的機會很少。而幼兒園田園趣課的開展,為幼兒親近自然鋪開了一條新路。讓孩子們走進大自然中,了解大自然的磅礴之美,在接觸自然環境的過程中,培養幼兒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生態意識,讓幼兒對大自然產生親近之心和敬畏之心,懂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樸素道理。
例如,在清明節前后,幼兒園可以組織“親子踏青”活動,讓家長帶著孩子一起走進大自然,感受春天里欣欣向榮的生機和活力,在密切親子情感的基礎上,也能夠將田園趣課拓展到大自然中,形成田園資源和幼兒園課程資源的有機融合。在田園趣課引導下,踏青并不是讓孩子們在田野中盡情玩耍,而是帶著“任務”去玩,教師可以為幼兒布置“田園觀察任務”,比如“小鳥的家在哪里?小草睡醒了嗎?你看到了幾種樹木?小花是什么顏色的……”幼兒帶著這些問題去觀察、思考,學會用自己的話來表達,從而提高觀察和表述能力,這些活動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強化幼兒的“親自然”情感,在田園趣課中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三、幼兒園“田園趣課”的實施成效及反思
“田園趣課”綜合實踐活動實施以來,幼兒的“親自然、親社會”素質獲得了明顯提高,動手實踐能力、觀察思考能力、協調合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均有提高,在田園趣課中,幼兒處于自然、放松、愜意的環境中,教學任務也融合在不同形式的趣味活動中,這樣的形式有利于提高幼兒的參與積極性,同時也增強了師幼互動和幼兒之間的互動,幼兒綜合素質有所發展。
在“田園趣課”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要關注幼兒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點、行為表現等情況,突出田園課程的趣味性、指導性和啟發性,注重培養幼兒的綜合素質,實現田園教育理念的無痕滲透,同時做好綜合實踐活動觀察,結合活動實際查找其中的短板和不足,以此作為課程調整完善的依據,實現田園課程的動態設計和優化,真正體現“田園趣課”的綜合實踐活動特色。
四、結語
“田園趣課”在于釋放幼兒天性,在系統規范的課程教育中激發幼兒熱愛自然、親近自然、保護自然的美好情感,在趣味十足的實踐活動中引領幼兒全面發展。同時通過田園式實踐環境的創設,構建特色田園生物角,發展幼兒園“田園運動”,鼓勵幼兒進行“田園創作”,建立起從幼兒園到田園的立體式綜合實踐活動體系,豐富幼兒園課程的同時,為幼兒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徐曉梅.讓“生活”滲透“教育”:談生活教育思想下幼兒園田園課程的教學實踐[J].科普童話,2019(45):20.
[2]高甜甜.幼兒園田園課程的構建研究[J].當代家庭教育,2019(33):34.
[3]崔靚靚.新時期背景下幼兒園田園課程的實踐研究[J].新智慧,2019(23):24.
[4]孟彩娣.基于幼兒主體發展的田園特色課程實踐[J].科幻畫報,2019(5):124,126.
[5]張宇卓.尋找田園中的課程資源[J].啟迪與智慧(教育),2019(3):88,90.
注:本文系德化縣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立項課題“利用自然資源? 構建幼兒園田園課程的實踐研究”(立項批準號DHJK1352-58)研究成果。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