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鳳喜

摘 要:在新課程和信息技術融合的環境下,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資源和教學模式,對教育有著重要的影響。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思考微課與教學的融合策略,同時借助電子書包信息化媒體的輔助手段,有針對性地把微課學習資源上傳到電子書包云平臺供學習之用。經研究發現:微課資源與教學融合可以使課堂結構優化,構建以微課為教學載體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可以達到師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從而實現信息化高效數學課堂的目的。
關鍵詞:小學數學;電子書包;微課;課堂教學
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的浪潮下,信息技術手段對數學教育教學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微課能夠聚焦碎片化的教學內容,有效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和學生的自主學習效能,因此以微課為載體的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是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結合我校的校本教學實際需求來開發微課教學資源,借助電子書包移動教育技術載體的便捷功能,使微課資源通過“電子書包”信息化平臺得以充分的實踐應用,探尋電子書包環境下微課與教學深度融合的途徑。
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應用微課的優勢
(一)搭建學習的橋梁
微課是以視頻為載體而精心設計的一個或幾個知識的短小教學資源,它圖文、音頻并茂,具有互動教學的功能,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比起傳統課堂學習,學生有更多的主動權。將微課資源運用到數學課堂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建構個性化自主學習的理念,改變師生教與學的方式,讓每一個生命個體都能根據自身的需求進行內容的選擇學習,進一步提升小學生的信息技術技能和數學綜合素養。
(二)滿足個性化學習的需求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學生的學習需求也隨之發生變化。老師將現有的數學課程按需求拆分成微課視頻,把視頻有序整理上傳到電子書包云平臺,學生可根據自己的需求和數學學習的進度,靈活篩選所需的知識以滿足自我需求。同時學生可以借助微課來達到查漏補缺的效果,在課余時間可以有針對性地鞏固學習,達到個性化學習的要求和展現深度學習的效果。
(三)實施“翻轉課堂”目的
微課在數學課堂中的應用,其意義不僅是打造信息化的高效課堂,更有利于實現學生自主研學、探究性學習的目標。傳統的課堂模式下,學生上課聽老師講解,回家獨立完成作業,相對比較乏味和缺乏自主探究的動力。而翻轉式課堂對學生探究知識的能力要求更高了,老師也不再只是課堂上的照本宣科,而是把更多的時間放在課堂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答疑解惑、互動交流上。借助有效的生動微課資源,能夠很好地突破知識的重難點,有針對性地解決了教與學方式的轉變,讓學生由被動的“老師讓我學數學”變為主動的“我要學數學”,真正實現了“課堂翻轉”的教學效果。
(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電子書包是信息技術發展、變革的教育產物,它創設不受時空限制的“虛擬課堂”,給學生提供更加開放、便捷的學習環境和優質的學習資源。老師借助電子書包移動學習設備完成對知識內容的建構,從而提高數學課堂的趣味性。而經過授課老師精心設計的微課能夠讓學生在愉悅的環境下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激發學習的動力和興趣。
二、基于電子書包的微課與教學融合的應用策略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關注數學活動的教學,它需要體現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與共同發展。數學課堂教學中利用“電子書包”平臺進行微課應用的學習,主要通過視頻、圖像資源、音頻文件與文本文件來實現。微課與學科教學相融合可以最大化地突破教學內容的重難點,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主要聚焦在課前導學、課中研學和課后拓展三大不同學習階段的顯著效果。
(一)微課與課前導學的有效融合
在電子書包與數學課堂相融合的學習中,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讓前置性學習交流的效果更顯著。在新授課前,教師精心制作微課讓學生預學或者創設激趣的教學情境,并把資源上傳到電子書包云平臺的網絡學案中,并推送給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學生利用微課進行課前預習,并在互動討論區進行交流互動和記錄下自己的研學困惑,最后帶著預習中的疑問到課堂上學習,這樣的學習有針對性地解決了不同學生的預習疑難。
例如:在課例“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整理與復習”中,課前把涵蓋復習要點的微課發布到電子書包學習平臺,學生通過觀看微課后形成對單元知識的一個大概了解,然后用知識樹思維導圖的形式來歸納單元知識要點,最后學生根據“研學任務單”的要求拍照上存知識樹作品。“哇,有這么多的歸納方法呀!”智慧的火花迸發在學生繪制的知識樹上。在虛擬化網絡學習課堂互動討論區中,當學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出,老師和同學之間進行相互的點評交流,學生深度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更高了。學生除了學習和評價同學們整理單元知識的方法,也可以把自己該單元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請求幫助。整個過程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微課的課前導學突破以往復習課羅列知識點的缺點,讓數學課堂教學更緊湊和高效。
(二)微課與課中難點突破的有效融合
在課堂教學中,老師需要讓學生帶著問題自主探究,以合作交流的方式去探究和創新,注重問題激發和思維引導,讓每個孩子在問題探究中思維得到發展,在合作交流中能力得到充分提升。教師把教學難點以微課的形式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在課中進行進一步的探究交流,從而達到有效地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例如:在課例“三角形的內角和”中,利用微課動態教具讓學生自主探究三角形內角和的關系,這樣直觀生動的演示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讓空間幾何圖形的教學顯得更加形象生動,有效地突破重難點。教師派送課堂檢測資源,學生利用手中的電子書包進行答題。然后教師匯總測評結果生成測評報告,并根據報告的結果來審視學生對重難點的掌握情況,以便后階段有針對性地推送微課資源給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
(三)微課與課后拓展的有效融合
數學課堂40分鐘的教學,學生往往是意猶未盡的,那么,教師就需要對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和技能進行延伸、拓展與運用,很多老師都會推薦一些與本課或本單元的學習要點相關的拓展內容。在實踐中,我們發現微課對于數學課后知識的拓展學習有著不容忽視的輔助作用。
例如:在課例“圓的認識”中,為了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圓的特性,老師用了三角形、四邊形、菱形和圓形的鋼圈來制作自行車的車輪,并用微課動畫模擬四種車輪形狀下的自行車前進的情景。學生的數學思維沖突的火花一下子被點燃了,“為什么必須用圓形呢?其他圖形的自行車車輪運動軌跡又是如何?”這樣一步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內推動力,同時又巧妙引導學生自覺運用數學方法去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運用微課進行知識的課后延伸,不僅可以讓學生對圓的特性基礎知識得到鞏固,而且還可以開闊認知的視野。
三、構建數學課“基于電子書包的微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創新能力是我們教師需要關注的,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需要關注思維的水平發展,注重問題激發和合作交流在教學中的體現。經過新課程教學改革的深入研究與校本探討,初步構建了數學科“基于電子書包的微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雛形。
(一)模式內涵的解讀
微課翻轉課堂教學是借助微課資源在虛擬和現實數學課堂里建立民主、平等、融洽的合作學習關系。學生再結合老師的導向性問題進行知識的內化吸收,并提出疑惑的地方與老師、學生、同伴在虛擬的網絡課堂里進行研究,使微課與學習的各個環節有效地融合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大方面:(1)課前導學,教師制作微課創設情境,學生利用電子書包在互動討論區進行交流互動,從而搭建知識框架。(2)課中研學,圍繞網絡學案,開展交流學習。學生利用動態教具和微課資源進行自主探究,直觀生動地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3)檢測評價,教師通過數學游戲動漫練習等形式,向學生發布檢測任務,在限定的完成時間內進行提交,根據統計數據表分析評價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4)課后研學,利用微課和拓展功能進行課后知識的延伸,并達到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反饋,讓數學學習延伸到課外。
(二)翻轉式教學模式的應用及效果
經過翻轉課堂的一系列實踐研究,我們實現了“虛擬課堂”和“現實課堂”的雙結合,實現了在線課前預習、課后輔導和課堂新知的有機整合。借助微課資源的翻轉式教學模式是電子書包進課堂的有效模式,最能體現電子書包的核心價值——個性化學習,在突破難點、解決綜合性的數學知識方面效果顯著。改變了課堂生態,實現教與學模式的變革,同時展現學生數學思維的全過程,對實現思維的可視化起著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進行“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概念教學時,利用微課可以把生活中周長的例子詳細解剖錄制成視頻,課前與課中利用小視頻可以準確完成周長概念的信息傳遞過程,課后學生也可以通過網絡微課進行周長計算的鞏固復習,使學生在徹底理解周長概念的基礎上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計算的方法。通過舉一反三、融會貫通,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通過實驗案例研究分析發現:借助電子書包新技術媒體工具,根據教學重難點的需求選擇微課資源,把微課有效地融合到小學數學教學中有助于探討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的深度融合,突出精確性的個性化教與學,大大地提高學習的效率。
綜上所述,把微課有效融合應用于數學課堂的課前導學、課堂重難點研學以及課后拓展等環節中,形成具有學科特色的“微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可以增加數學知識探究的趣味性,有效激活學生數學思維和提升綜合素養。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和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們認為還需進一步轉變教學觀念,有意識地把“微課”等教學資源運用于課堂教學,有效地將“三維”目標落實于數學課堂教學,同時要努力實現富有魅力的個性化教學課堂,把微課教學的理念真正融入課堂教學中來。
參考文獻:
[1]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
[2]王長春.淺談微課程在學科教學中的開發與應用[J].無線互聯科技,2015(1).
[3]員閣.電子書包在小學數學學科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6.
[4]馬偉豪.小學數學翻轉課堂的實踐與思考[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4(Z1):53-55.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