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華
摘 要:生活化教學是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改革的主要趨勢,也是教師組織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主要方式。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從課前引導學生觀察生活、課中感知生活、課后體驗現實生活這三方面入手,對如何實現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進行詳細說明。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實施策略
眾所周知,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是一門以道德教育為基礎的學科,教學的實施旨在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樹立法律態度。新版道德與法治教材遵循生活化教學的趨勢,呈現了大量的密切聯系學生生活的內容,要求教師在實施教學活動的時候實施生活化教學。生活化教學是貫穿于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始終的。因此,本人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會從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環節入手,引導學生體驗生活,學習知識。具體做法如下。
一、課前,引導學生觀察生活
課前是學生進行新知預習的關鍵階段。在傳統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實施過程中,盡管部分教師要求學生課前預習,但是根據教材內容設計的閱讀任務,割裂了學生與生活,導致學生對生活學習認知不足。學生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的參與主體,切身地體驗生活,不僅可以自主地感知道德與法治學科和生活的聯系,樹立生活化學習的意識,還可以通過觀察獲取豐富的生活素材,為課堂教學提供多姿多彩的生活資源,促進課堂生活化教學的實現。因此,本人在組織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之前,一般會圍繞教學內容為學生設計觀察生活的任務。
以“周末巧安排”為例,在組織教學活動之前正好有一個周末。把握時機,本人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設計了這樣的任務:對自己的周末生活進行觀察,記錄自己在周末做了哪些事情,是如何做這些事情的。在如此任務的驅動下,學生會真正地走進生活,觀察生活,獲取豐富的生活資源,為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做好準備。
二、課中,引導學生感知生活
課堂是實現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主要平臺。在生活化教學理念的指導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活動的實施,不僅需要學生掌握基礎知識,還要他們積累生活經驗,形成道德、法律意識。要想實現這一點,教師在實施課堂教學活動的時候,需要深入到知識背后,挖掘道德、法律內涵,同時創設多樣的生活活動,驅動學生體驗,使學生在切身經歷中與自身已有的生活經驗產生共鳴,增強對知識的感知,樹立良好的道德認知,為有效地參與社會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以“周末巧安排”為例,在組織教學活動之前,本人為學生設計了觀察生活的7任務。在完成這個任務的過程中,大部分學生記錄了自己的周末生活。由此,在實施課堂教學活動的時候,本人鼓勵學生展現自己的生活內容。有的學生說,自己周末的時間都在寫作業,很是枯燥;有的學生說,自己早上七點起床,先和爸爸出門跑步,回到家中吃早飯,九點鐘開始做作業,中午休息兩個小時,下午三點出門學畫畫;有的學生說,自己早上起床之后開始寫作業,下午玩游戲,晚上寫作業……在分享周末生活的時候,不少學生自主地進行對比,發現自己是在虛度時光,決心早睡早起,合理地安排周末生活。但是部分學生覺得,周末就是要好好休息,這樣才能更好地迎接下一周的學習。根據學生給出的想法,本人創設了道德兩難辯論會,將持有不同意見的學生劃分為兩個小組,結合自身的經驗和教材內容,談論如何度過周末。在激烈的爭論中,學生對周末生活有了新的認知。結合學生的看法,本人做出這樣的總結:在體驗周末生活的時候,我們要合理地計劃,做到勞逸結合。如此教學,不僅完成了教學任務,還使學生積累了生活經驗,為參與生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課后,引導學生體驗生活
生活不僅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來源,還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歸途。在組織了課堂教學活動之后,教師需要立足學生的生活發展需求,為他們設計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切身體驗中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靈活運用,從而獲取更為深刻的生活感悟,積累生活經驗,為今后有效地參與社會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比如,在組織了“周末巧安排”教學之后,本人鼓勵學生結合課堂所學的內容和自身的生活經歷,制訂周末計劃,詳細地說明,自己早上做什么,中午做什么,下午做什么,晚上做什么,并按照計劃行事。在學生制訂、踐行計劃的過程中,本人還鼓勵學生家長進行監督、指導,從而幫助學生完善周末生活,增強對所學的認知,提升生活水平。
總之,在實施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要聯系該學科與學生生活的關系,靈活地應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在課前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積累生活經驗;在課中引導學生透過生活感知基礎內容,增強學習認知;在課后引導學生體驗生活,運用所學增強學習能力,從而以學生的發展帶動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發展,提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楊秀云,吳怡樺.新課改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探析[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8,18(5):43-47.
[2]陳潔.小學道德與法治的生活化教學探討:回歸生活,培養學生核心素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8(28):73.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