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高等教育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在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開展得如火如荼之際,作為施教主題的高校教師的核心素養尤其重要,作為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高校外語教師的文化自信是核心素養重中之重,因此需要高校外語院校在專業教師育德意識培育,育德能力提升和育德成果評估等途徑提升高校外語教師核心素養,從而真正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校外語教師,核心素養提升
【作者簡介】王麗娟(1983.05-),女,漢族,江蘇泰州人,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專業課程思政、英語教育教學理論研究。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廳2019年思想政治工作專題項目《獨立學院英語師范專業課程思政實施途徑研究》(2019SJB945)。
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強調,我國高等教育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并提出了“大思政”的重要思想。2017年12月,教育部發布的《高等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綱要》特別強調,要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優化課程設置,完善教學設計,加強教學管理,梳理各門專業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因此,高校需在培養計劃、課程設置、教學設計、教學管理以及教學評價中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課程思政、專業思政理念貫穿于教育教學過程始終要求,是實現教師教書育人的關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切實有效地將專業理論與德育元素有機融合,作為施教主體的高校教師的核心素養尤為重要。高校外語專業課程需一改以往重語言能力提升,重西方文化學習,輕中國文化素養提升,輕中西方文化比較。在經濟全球化、世界格局大變化的今天,高校外語教育不僅是我國面向世界文化的重要窗口,還應成為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成為促進文化自信的重要陣地。而作為施教主題的高校外語教師需要在具備扎實的專業素養的基礎上,還需塑造提升自身深厚高尚的文化教養,堅定中國文化自信,如此方能具備立德樹人的能力和底氣。鑒于此,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外國語學院特成立“課程思政工作室”,全院上下,從頂層設計到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從育德意識培育到育德能力提升再到育德成果評估來提升外語專業教師核心素養,從而切實讓外語教師在課堂中擔當起“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真正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用好課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一、育德意識培育
當前,國際國內形勢發生深刻變化,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迅速發展,意識形態領域斗爭愈加復雜,鑒于大多高校外語教師由于潛心專業教育教學研究,缺乏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深度學習,對當前國際國內形勢認識不到位,育德意識淡薄,認為德育是輔導員和思政課教師的任務。外語專業課只注重了語言專業技能培養和西方文化教育,從而導致了學生片面處理西方文化,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出現了“中國文化失語癥”,甚至有些外語教師缺失中國文化自省、自覺能力,更沒有文化自信。當務之急是應培育高校外語專業教師育德意識。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外國語學院“課程思政工作室”將外語專業教師、思政教師、輔導員、班主任作為工作室成員,形成專業互補,業務互補。學院充分發揮黨建帶教學,黨建帶團建的基層戰斗堡壘作用,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黨員主題教育活動為契機,帶領全體教師認真《共產黨宣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學習中國歷史、中國共產黨黨史、十八大、十九大精神、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等,幫助外語專業教師堅定信仰,真學、真信、真用馬克思主義,從思想上認識立德樹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作為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將教書和育人從思想上整合起來,一改外語課堂只講專業的傳統思想。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培養了外語教師嚴謹治學的態度和對真理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通過召開跨文化專題研討會,開展“學好英語講好中國故事”黨員主題教育活動,邀請外語專業教師參加到學校校園文化建設中,幫助專業課教師與大學生在課堂之外深入交流,幫助外語教師認識到外語不僅是交際的工具,更是文化交流和文明交流的載體,外語課堂不僅要教學生外語聽、說、讀、寫、譯的能力,更要培養學生在跨文化交際具有國家意識,堅定文化自信,能夠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傳播中國聲音,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外語專業畢業的學生必須要成為世界文化多元交流的使者,外語教師在幫助外語專業學生達到最終畢業目標的過程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外語教師首先要有堅定的育德意識,其次要有夯實的育德能力。
二、育德能力提升
多年來,外語學習被當作應試、交流的工具,外語教師專注于提升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的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而忽視了對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家國情懷的教育以及人文素養的培育。在新時代,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獲得提升外語聽、說、讀、寫、譯等各方面外語技能的資源,傳統的外語教師的功能將被顛覆。如何使外語教師成為“不可被替代的人”,外國語學院領導層和全體外語教師必須重新審視外語教育價值取向的改變,改變重外語學科專業素養輕德育素養的傳統觀念,探尋外語專業課教學內涵式提升的路徑,重新定義外語教師功能,提升外語教師育德能力,將專業教學和思想道德引領相結合,幫助學生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認清歷史發展規律和自身使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通過增強理論自信,堅定文化自信,提升教學自信切實幫助外語教師提升育德能力,從而真正實踐外語專業課程思政。
1. 增強理論自信。著名教育教學杜威認為,“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終的目的”,在英語語言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高校外語教師應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在扎實掌握教學所需的語言學方面的理論的同學,還應增強哲學、教育學和心理學理論自信,這要求高校外語教師應牢牢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在中西方文化發生沖突時客觀分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同時,高校外語教師還需有扎實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理論基礎,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運動正確的方法教授知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掌握跨文化交際能力。
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外國語學院“課程思政工作室”通過組織工作室成員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定期圍繞國際國內形勢開展主題研討。同時,組織外語教師參加各大出版社組織的課程思政專題研討會。組織工作室成員學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英文版,鼓勵工作室成員通過申報課題等方式開展相關研究。幫助工作室成員高舉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在課堂教學中中西方文化交流交融交鋒上堅定理論自信,以理化人。
2. 堅定文化自信。語言和文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思維是建立在文化的基礎之上的,而思維又是以語言為唯一載體,文化是語言形成和發展的基礎,沒有文化,語言就不會存在。鑒于中西方文化和思維模式的差異,在英語語言教育教學過程中,高校外語教師如果沒有足夠的文化自信,是無法教授學生開展得體、有效的跨文化交際的,也無法提高自身和學生的文化交際能力。因此,高校外語教師首先培養自身的文化能力,從語言文化、非言語交際文化、觀念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質文化等方面系統學習中西方文化,并尋找中西方文化的共同點,加強中國文化修養。并將理論運用于實踐,在英語語言文學的各門課程的教授過程中,充分挖掘文化因素,客觀地呈現中西方文化,引導學生開展中西方文化比較,求同存異,培養學生的文化自豪感,并教授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發生文化沖突時堅定本國文化自信,為創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
習近平的用典中蘊含了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結合中國當前的實際情況,他又賦予了它們新的時代意義。對于理想信念教育、法治與廉政文化教育、立德修身教育、生態文明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都有非常好的指導作用。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外國語學院“課程思政工作室”通過組織工作室成員學習習近平用典,將典故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指導工作室成員強化問題意識,做到榜樣引領,堅持以情化人。
3. 提升教學自信。高校外語教師在扎實的理論自信和堅定的文化自信基礎上,需要潛心研究符合大學生成長成才規律的教學方法,增強自身教育教學能力。從教材選擇、教學手段、教學用語和教學評價等方面都要與時俱進。教材選擇要綜合考慮英語語言學習、中西方文化比較、價值觀培育等因素。教師要改變傳統教學手段,充分運用多媒體和互聯網使課堂教學更加形象逼真,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用語的使用上要注重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使得學生在語言輸入的習得的同時加大課堂參與度,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互動性。將傳統的期末閉卷考試與過程評價相結合,注重激發學生課堂參與度,從綜合評價學生語言、文化和價值觀等方面的能力,制訂科學的評價體系。
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外國語學院創新發揮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協同育人功效,實現“課程思政工作室”的協同育人作用,在思政教師、輔導員、班主任幫助專業教師提高在第一課堂發掘思政元素開展課程育人的同時,專業教師需要參加到第二課堂的建設中,幫助團學工作的輔導員建設專業相關競賽平臺并擔任學生指導和專業評委工作,開展專業相關的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并科學評價活動效果,幫助學生在鞏固第一課堂所學的同時培養服務社會的能力和創新創意意識。反饋到第一課堂的教育教學中,提升外語教師的教學自信,做到以賽促教,實踐育人。
三、育德成果評估
在課程思政的實現過程中,對于外語教師育德意識是否堅定,育德能力是否夯實,還需要有一個科學的評價體系,這需要一改傳統的學期末問卷評價法。建立動態的評價體系,橫向將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縱向結合領導評價、同行評價、學生評價,結合專業認證標準要求制訂出科學的系統的評價指標。
四、結語
“課程思政”是一個全新的大思政教育理念,強調全過程、全方位、全員育人,在外語教學中,外語教師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需要從意識上正確認識到教師不僅是英語知識的傳播者,更是學生思想上的領路人。從而能在育德能力上不斷提升,把傳統的專業知識教授和價值引領相結合,真正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把英語能力培養和思想政治素質培養進行有機結合,培養出有理想、有擔當、有本領的新時代合格接班人。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習近平用典(第1輯)[M].人民日報出版社,2018.
[3]陳寶生.堅持以本為本 推進四個回歸 建設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D].四川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