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嵐
摘要:在所有會計學科中,基礎會計是門入門的基礎課程,學好這門課,對于學生后續如何健康發展學習會計這門課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開始接觸會計時,學生會被復雜的會計原理和科目所困惑,使學生很難跟上教學步伐,學生想要學好這門課,就必須要對這門課的組成架構以及各個單元組成部分的內在聯系要有充分的認識,從低到高,從簡單到復雜,從會計理論知識的學習到原始憑證收集,編制記賬憑證,登記賬簿,最后編制財務報表。因此,本文針對基礎會計教學中的相關問題進行研究探討,并提出有效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基礎會計;教學改革;實踐;賬務處理流程
會計學是經濟管理學科中最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而基礎會計則是為學生今后更深入的學習奠定基礎。由于基礎會計包含的內容較多并具有很強的系統性,學習內容也比較抽象,所以往往會給初學者帶來困惑,甚至覺得學習內容枯燥、乏味。因此,如何培養學生對會計的學習興趣,如何使課堂教學生動,如何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成為教師教學上的突破點。
一、基礎會計學課堂的改革探究
(一)教學的定位標準要符合實際情況
基礎會計的教學屬于經濟管理學范疇的最初級階段,教學的對象主要是初次接觸該專業的學生。教師在進行基礎會計教學時,首先要幫助學生對該課程建立濃厚的興趣,并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該課程的積極性。由于基礎會計課程體系的系統性和復雜性以及對教學內容涉及的廣泛性,教師無法像其他會計專業課程那樣對每個環節的內容進行細化教學,學生一時半會兒不容易對課程內容消化。基礎會計的教學內容幾乎包含了今后會計學習的知識,只是更加細化和深入。如會計賬戶的設置,復式記賬、會計報表等等。如果要將這些問題一一進行細化的指導教學,教學時間和課時顯然是不夠的。雖然按照目前教學改革的基本要求,教師可以允許脫離教材自主教學,但會計的課程的專業性以及連貫性在課堂教學上還是無法完全脫離教材,學生更需要將教材作為學習的參照物,否則更難跟上步伐出現與實際教學脫軌的現象。
(二)分層分班分專業教學
由于會計是經濟管理領域中最重要學科之一,而基礎會計又是會計的敲門磚最基本的課程。所以很多經濟管理的專業都將基礎會計作為必修課。這使學習基礎會計的學生出現專業和非專業的現象。教師在對待專業學生和非專業學生標準不同,專業學生為了今后更好的學習其他專業課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傳授最基本的專業知識外,必須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幫助學生學會做賬,了解會計工作的基本流程甚至是更深入理解。而面對很多非會計專業的學生,很多教師總是習慣把他們當作專業學生培養,在課堂上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要求學生學習如何做賬,使學生對知識點很困惑,并面臨極大的壓力。教師對于非會計專業的基礎會計教學也很有挑戰,由于學生在學習中認為該課程對今后學習或者工作沒有任何幫助,所以在學習過程中也不會過于重視,學習會計的積極性也不會很高。再加上本身基礎會計就是比較復雜,專業性比較強,如果出現困惑,使學生的興趣也會大減,從而不好好聽課,最終導致教學效率停滯不前,教學受到影響。如何在專業和非專業學生中把握教學重點是該課程值得深思的問題。
(三)綜合教學,加強實踐
單一的教學模式是我國教學改革的重點實施對象。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黑板加粉筆加PPT的固定模式。這使學生覺得枯燥乏味喪失了自主學習的動力,降低了對知識的求知和好奇心,使教學效率難以有效提高。因此,教師在教基礎會計的時候盡可能的避免傳統的死板教學模式以及概念和理論性的教學方式,注重對學生會計思維的啟發,用情景模式的教學方式來設立問題并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或者教師可以適當的打破教學順序,將重點放在實踐環節,把賬簿記錄,賬戶設置等理論性強的簡單介紹。讓學生從實踐中掌握知識。將基礎會計中的各個理論通過實踐的方式與理論串聯起來。不同的理論知識采取不同的實踐方法。并借助互聯網的優勢使課程做到圖文并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的提高教學效果。
二、基礎會計課堂教學改革實踐
(一)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基礎會計雖然是一門基礎課程,但是對于初學者來說還是具有一定的難度,因為這和學生在上大學之前從未接觸過會計有關,或者有些學生知道會計要借貸平衡,但是如何做到借貸平衡又無從可知。所以教師在上基礎會計時必須要避免出現急功近利的教學現象,不要一味的趕教學進度,忽略學生對基礎知識接受的程度。應根據學生的接受水平將剛性的教學計劃轉變為彈性的教學計劃,為今后更深層次的會計學習打好基礎。針對會計專業的學生除了基礎會計以外可以開設相應的選修課程,對專業知識可以更踏實更穩固的學習。在教學中,教師需轉變人才的培養模式,根據專業和非專業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方式,根據專業的需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課堂上教師除了傳授知識,還要引導學生獨立探索,自主學習能力,可以充分發揮互聯網優勢線上線下相結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綜合能力能全面提高。
(二)改革傳統的教材
隨著信息化的發展和時代的不斷進步改變以及會計準則的不斷完善,會計的知識也在不斷的更新。傳統的教學教材是固定的,其所反映的各個知識內容都較為滯后。就拿增值稅來說,我們國家營改增在2016年5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全面推行,稅率由原來的17%和13%的基礎上增加了11%和6%兩檔。而現在很多基礎會計的教材還是只使用17%的稅率。關于增值稅的知識點并沒有隨著國家政策的變化以及會計準則的變化而更新內容,這樣就很難適應當前高職教學的需求。要使基礎會計的教學得到有效的改革,學校必須從根源上改變教學內容,根據當下不斷更新的會計準則引進多元化教材。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查找基礎會計的優質資源通過政府的官網查詢當下最新的會計政策的信息更新會計知識,使學生的學習內容不會滯后。近幾年,會計準則不斷發生變化,教材的更新速度趕不上會計準則的改變,教師可以根據課程的內容結合最新的會計知識文獻資料編寫指導書,把改革的內容、知識的重點難點教學的進度以及教學方針都編寫在課程指導書里發到每個同學手上,作為學生的輔助參考教材,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
(三)注重實訓教學
高職的基礎會計教學要注重與實踐的結合。實訓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最好的方法,因為實訓中可以對前面知識進行最終檢測。在這個階段,學生要進行一套完整的會計業務流程的練習,實訓的材料也應該是模擬真實的企業經濟業務和配套的相關票據。從賬戶的設置到復式記賬的練習到憑證和賬簿的填寫以及最后做報表的會計工作流程都可以在實訓中體現。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前面理論學習沒有涉及或者掌握不深的都可以在實訓中深入和鞏固。比如,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企業賬戶設置的時候,可以對具體的業務進行提問,這樣一來教師可以檢查對前面的學習情況掌握情況,也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認識,而且通過一系列的實際操作,學生對所需要掌握的內容不僅可以更全面,也可以對掌握不深的細節在實踐中得到鞏固,實踐操作指引著理論學習,環環相扣。理論學習是實踐操作的基礎,為具體操作服務,只有基礎打扎實了,后續學習才能跟得上,學得好,整個專業才能融會貫通。
(四)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做到線上線下相結合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線上教學成為一種趨勢,如果至今一味的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很難在有限的時間里將基礎會計中復雜抽象的基本內容向學生講述明白,所以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的優勢來活用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可以根據需要結合課程內容進行現場視頻或者現場音頻動畫等多種形式進行資料搜索整理和添加便于學生對講解課程內容直觀了解。比如學生在學習原始憑證時,教師可以用電腦或者投影儀或者電算化軟件等設備將真實的發票、收據和銀行結算憑證或者領料單、收料單等原始憑證的圖片直接展示給學生看,這樣一來,學生就會對這些原始憑證就會形成直觀的了解并且可以加深印象,而且這種認識不止局限于原始憑證的種類,同時可以對各類原始憑證票據的內容都會有比較清晰的認識。同時,本課程還可以依托互聯網,結合現代信息技術,建立網絡學習平臺比如微課資源庫,為學生課前課后學習提供較為完整地電子學習資源和互動平臺,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把直播和錄播相結合,通過上傳教學視頻實現課內課外相結合,線上線下相融合并且可以實現課前預習課中練習課后復習有效結合。這樣一來,學生就可以隨時隨地聽到自己課堂上聽不懂或者不理解的地方,可以重新播放,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結束語
基礎會計是屬于財會專業中的基礎課程,是學生專業學習的關鍵。這門課程涵蓋的內容不僅是財務還有經濟領域的最基礎概念,這部分知識和技能掌握的好壞,操作是否熟練直接影響后續的學習,特別是對專業學生來說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所以教師必須重視基礎會計的教學無論從教學方式,教材、教學方法都要滿足教學質量的達標,為最終目的來開展教學活動。在教學中要循序漸進,從基本理論到深入研究,從簡單操作到復雜的業務要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環環相扣,通過互聯網的優勢做到線上線下相結合,提高教學質量,把整個專業體系可以真正建立起來。
參考文獻:
[1]蔣蘭芝.高職《會計基礎》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8(01):37.
[2]劉娜.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探究與實踐——基于“發現式學習”理念[J]. 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7,(6): 143.
[3]郝敏.創建《基礎會計》實踐教學改革的新模式——“雙軌三線制”實踐教學模式[J]. 會計之友(下旬刊),2018,(09) : 13.
[4]唐順莉.《基礎會計》課程中的實踐教學[J].科技資訊,2017(SC):13-15.
[5]陳國輝,遲旭升.基礎會計[M].遼寧: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9.
[6]陳榮.會計專業《經濟管理》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探究與實踐——基于“發現式學習”理念[J]. 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5,(6): 143.
(作者單位:金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