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清鸞
摘要:語文教學課程應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這一新的語文教學理念,將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與人文素養教學目標提到更為重要的位置。在名著閱讀過程中,教師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閱讀習慣與閱讀技巧,通過審美體驗、表達交流等活動形成學生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品味,培養學生終身閱讀的能力及適應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
關鍵詞:核心素養;名著導讀;教學探究
語文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通過語文學習獲得的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思維能力、審美能力、人文素養等。《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學課程應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這一新的語文教學理念,將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與人文素養教學目標提到更為重要的位置。
在初中語文統編教材中,名著導讀與教讀課文、自讀課文共同組成“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提升語文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優秀名著典范的語言、藝術手法及承載的文化、價值觀取向,會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會擴大學生知識面,開拓學生視野;會滋養學生的心靈,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中,應建立科學的教學理念,運用名著閱讀有效教學策略,將名著閱讀融人到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帶著人文情懷,進入名著閱讀的世界,培養學生正確的認知與人生態度。
一、制訂閱讀計劃,引導學生養成閱讀習慣
部編教材每冊書安排了兩本名著導讀,四本自主推薦閱讀,閱讀量較大。教師應有目的引導學生制定合理的閱讀計劃,有效地利用假期、周末、課余時間進行閱讀。并采用科學、合理的手段對學生的閱讀活動進行管理,指導學生讀什么、怎么讀,教會學生廣泛地涉獵,有效地擷取,汲取成長過程中豐富的精神養料。同時,教師向學生發布閱讀材料后,應定期開展名著閱讀賞析等活動。這樣,教師可了解學生閱讀的進度與閱讀效果,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給予一定的指引與幫助。使學生能夠堅持把教師安排的名著閱讀內容全部讀完,學生在每天的堅持中,逐漸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達到閱讀目標。
二、設置閱讀任務,指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
部編教材每冊書安排的兩本名著,在介紹名著內容之外,還以該書為例,介紹某一種閱讀方法或某一類書籍的閱讀策略。教師應充分利用課程資源,指導學生閱讀名著時進行專題探究,掌握并運用精讀、略讀、速讀、瀏覽、跳讀、品讀、圈點批注等閱讀方法,理解名著的文化內涵,獲得語文素養的提升、精神的滋養。
在具體的閱讀活動中,教師宜根據不同的文本設置不同的閱讀任務,引導學生思考、探究。對于距離學生生活年代較遠、生活環境不同的文學名著,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時宜創設學習情境,打通學生與作品的聯系。如閱讀《童年》,可讓學生思考:你跟書中的人物有什么類似點?你身邊哪個朋友像書中的主人公?如果你是書中的主人公,你將會怎么做?有沒有什么事件或地方讓你想到自己的經驗?你有沒有碰到過類似的事情?有沒有類似的經驗?如此,就能拉近學生與作品的距離,幫助學生很快的進入作品中的世界,理解作品內容及主人公形象。
三、運用表達交流,激勵學生展示閱讀成果
名著閱讀中有了老師的“導”和學生的“讀”,僅僅是一種信息輸入,必須有信息輸出,即學生的表達與交流。否則,閱讀就可能流于淺表性閱讀,不利于學生閱讀品質的提升。教師宜通過讀書交流會、寫讀后感、繪制思維導圖等形式,引導學生梳理匯總閱讀內容,建立與作品的深度關聯。同時,學生在相互表達、交流、傾聽、評價中會補充完善原有的認知。比如,學生閱讀《駱駝祥子》后繪制思維導圖,有的學生側重于人物、人物關系、人物性格,有的學生側重于三起三落的故事情節,有的學生側重于祥子悲劇命運的探究,有的學生側重于小說的寫作手法及語言特色。這正如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相互交換后就有兩個思想。相互的交流與碰撞,豐富、深化了學生對這部作品的認識與理解。
四、內化作品內涵,培養學生審美創造能力
經典作品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作品中表現的社會人生,具有長遠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學生閱讀經典作品,通過審美體驗、評價等活動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品味,并在此過程中逐步掌握表現美、創造美的方法。如學生閱讀《紅巖》、《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簡·愛》、《魯濱遜漂流記》四部書,可圍繞書中涉及到的對信念、理想堅持的討論,對親情、友情、愛情的理解,對生、老、病、死的感悟,對幸福、痛苦、財富、貧窮的頓悟等,加深對作品和生活的理解和感悟,獲得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綜上所述,開展名著閱讀活動,不僅提高學生知識文化水平,還陶治學生人文素養,對學生成長具有重要作用。學生只有具有良好的閱讀習慣以及一定的學習能力,才能在未來的工作中不斷豐富自己的文化結構,不斷閱讀優質的文學作品,使自己能更好地與世界相處與溝通,成為一個具備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合格公民。
參考文獻:
[1]肖雅琴,讓名著閱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發酵”[J].江西教育,2019(33):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