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艾
摘要:語文是國學文化傳播的橋梁,小學語文更是要為學生以后的文學素養打卜堅實的基礎。但是部分教學理念落后,教學方式單一等一系列問題導致了很多語文學困生的出現。教學工作者應該找到相應的對策,采取有效措施解決這一問題,幫助學生解決困難,實現由學困生到優選生的轉變。本文主要從三個方面探討小學語文學困生轉化對策。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困生;教學效率
雖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傳授知識很重要,但提高學生整體素質也是一項關鍵內容。教師應該以正確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教學過程中多與學生交流,提高他們的各種能力,這是教師語文教學的新目標。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必須發揮重要作用。在教學中,教學方法是關鍵的囚素,因為當學生受到各種外在條件限制的時候,很可能無法達到教師的理想狀況,這個時候教師就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靈活采取應對方法。
一、小學語文學困生形成的原因
(一)學生因素
受生活環境和家庭因素的影響,部分學生在進人學校之前,語文基礎較為薄弱。而在實際進人學校之后,受到自身智力因素和其他方面的影響,往往很難快速地理解和掌握教師傳授的知識,更不用說舉一反三地應用相關的語文知識了。還有部分學生對語文學習不感興趣,不能夠集中注意力聽課和學習,這對語文學習成績的提升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受學習方法的影響,雖然有的學生花費了較多時間和精力對語文知識進行學習和背誦,但由于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因此難以取得較為理想的學習效果。
(二)家庭因素
大部分學生家長為了提高生活水平,過上美好生活,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父母上班早出晚歸,這就使得大部分學生都是由掌握來照顧。而相當一部分作為臨時監護人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思想觀念較為落后,且文化程度相對較低,只能夠按照教師的要求監督孩子做作業,不能夠對孩子進行相應的輔導和教育。部分在家務農的學生家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因此,學生在作業過程中遇到問題時,不能夠得到有效解決,很容易使學習進度和學習成績落后于其他同學。
二、探索提升學困生學習效率的教學策略
(一)正確引導學生,幫助學生建立學習興趣
在小學,學生剛剛對生活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處于開始了解很多事情的狀態,所以教師在這個時候應該發揮主導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教師的主導角色并小代表教師絕對權威的確立,而是為了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角色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相輔而成。
語文學習需要活躍的課堂,課堂要成為學生表達自己觀點的舞臺。教師要對每個學生的想法進行最終評估,并解釋最接近主題的答案,以補充學生想法的小足。教師應提前做好備課工作,充分準備好課堂所需的材料和用品,找到適合自己和學生的教學方法,讓課堂氣氛擺脫沉悶,發揮語文課堂的真實作用,因材施教,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順利完成教學內容。
(二)重視小學合作,讓學生互幫互助
小學語文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作為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應該加強團隊合作,促進生生交流。團隊合作可以提高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增強學生的團隊意識,挖掘學生的潛能。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對學生進行分組,為每個小組設置不同的任務,并讓小組形成任務報告,在課堂上交流和討論。同時,教師應該對學生的團隊合作成果進行評價,形成科學化的評價體系。
比如,教師在講《觸摸春天》時,可以先劃分學生小組,為小組布置差異化的學習任務。教師可以讓一些小組查閱春天的圖像資料、視頻資料、音頻資料等;也可以讓一些小組查閱與春天有關的名篇、美文、佳句等在小組討論后,教師應該讓學生完成討論報告,作為教學成果的檢驗,同時將優秀的討論報告展示出來,對優秀小組進行獎評。評價體系對學生發展非常重要,科學的評價體系可以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不足,因此教師應該將團隊合作成果作為重要的評價內容,對學生作出全面評價。
(三)加囊對語文學困生課堂筆記的指導
有效的記錄課堂筆記對幫助記憶和復習都有很大的作用,也會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但是在記筆記的過程中并不是把老師課堂上所講的內容全部照抄,而是應該有側重點、有選擇地摘錄。對于語文學困生教師要給予指導,要考慮到他們自身的語文學習情況適當放慢教學進度,對于語文課上的重點、難點以及疑點教師要給予提醒,剛開始語文學困生的速度可能會比較慢,教師可以在每節課的剩余時間讓這些語文學困生進行整理與補充,還可以讓記錄較快的學生給予語文學困生輔導,此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跟隨自己的思路進行思考,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開拓思維,促進對語文知識更好的學習。
三、結束語
語文的學習對人的文化素養和思想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讓他們意識到學困生小是一成小變的,只要通過自己努力就能“脫困”。
參考文獻:
[1]周東逵,農村小學語文學困生成因及轉化策略[J].數碼設計(上),2019,( 11):114.
[2]廖慶喜,小學語文學困生成因及轉化策略[J].數碼設計(上),2019,(11):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