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芳芳
【摘要】隨著信息化與數字化的發展,通訊科技的變革與創新,新媒體應運而生。在傳播信息的內容、載體、速度等各方面,新媒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媒體的出現給我們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尤其是在我國當前的中職德育教學實踐過程中,新媒體給教學工作既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在此基礎上,首先分析了新媒體環境下中職德育發展存在的機遇;其次分析了新媒體給中職德育發展帶來的挑戰;最后,提出了幾點將新媒體與中職德育教學進行有效融合的創新路徑。
【關鍵詞】新媒體 中職德育 機遇與挑戰 創新路徑
中職院校生源情況相對較為復雜,“00”后的他們大部分處于15~18歲這個年齡段,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崇尚信息技術,上網時間較長,接收新興事物的速度非常迅速,特別是依托于互聯網技術的新媒體。新媒體的出現對于中職學校的德育教學工作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挑戰。教師在利用新媒體進行德育教學時,要結合學生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以及時代要求等因素,因材施教,抓住機遇,創新教學;同時,對于新媒體中出現的新事物,能夠做到正視問題,正確引導,直面挑戰。
一、新媒體環境下中職德育發展存在的機遇
1.新媒體的出現豐富了中職德育的內容,增強了德育的教學效果
新媒體的優勢給中職德育的教學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新媒體技術具有化抽象為具體、化復雜為簡單、化間接為直接的巨大優勢。在教師進行德育教學的實踐過程中,教師通過新媒體技術可以搜集到國內外豐富的教學資源,為教學備課帶來了便利,同時也拓寬了師生的共同視野。在新媒體環境下,德育內容展現形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除了傳統單一的文字、圖片外,還有FLASH、視頻、VR、AR虛擬仿真等。讓學生身臨其境德育案例中,各抒己見,分析討論,教師進行正確的方向引導,極大地增強了德育內容的表達效果及課堂教學效果。
2.新媒體的出現促進了中職德育課堂的互動性
在傳統的德育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掌握著整個課堂的話語權,往往采用陳舊的填鴨式教育,將學科教材的教學內容最大程度地灌輸到學生的大腦之中,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所灌輸的知識。然而在新媒體環境下,學生平日喜歡在微信、微博、QQ、騰訊微視、抖音、斗魚直播等公開平臺表達自己的想法,討論最新的社會熱點;課堂上通過超星學習通、雨課堂等在線學習軟件,教師扮演引導者,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對德育案例進行剖析,提出疑問,同學之間相互討論,師生進行實時互動與反饋。新媒體環境下的去中心化、自由平等的師生互動模式,增強了德育教學的互動效果。
3.新媒體的出現為道德知識和道德價值的傳播提供了便利
通過非線性交互傳播,社會大眾能在第一時間獲得國內外發生的重大事件新聞資料。新媒體自身具有的便捷傳播性和強大的傳播速度和傳播數量是前所未有的。在中職德育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學校進行德育的目的就是通過眾多有價值的德育內容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引導學生自主思考,進而提升道德素養。新媒體的出現完全可以做到這一點,資源豐富,傳播迅捷,感染力強,從而為道德知識和道德價值的傳播創造了條件。
二、新媒體給中職德育發展帶來的挑戰
1.新媒體的去中心化互動給中職德育的權威性帶來挑戰
在傳統的德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處于主體地位,是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扮演著傳統的道德權威角色。但是在新媒體環境下,除了教師,學生自己也是信息的制造者和發布者。此時,知識的傳遞由單向的教師向學生灌輸演變為師生的雙向互動。學校的德育權威性受到去中心化互動的影響而受到質疑。
2.新媒體信息的海量性對中職德育內容的選擇帶來困難
新媒體技術最大的特點就是信息的海量性,新媒體技術在給教師教學帶來巨大資源的同時,讓教師比較頭疼的是在如此海量的信息面前如何進行抉擇。通過新媒體技術搜集來的信息真假難辨,權威性得不到保證,德育教學內容的選取是保證德育教學質量的關鍵。因此,教師在進行德育資源的選擇方面,應深入分析資源的價值、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3.新媒體技術在中職德育課堂運用的自覺性有待加強
在中職德育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由于受傳統教學思想觀念的影響,認為沿用傳統課堂教學方法即可達到教學目標,無需將新媒體技術運用到教學中來;其次,新媒體技術的應用不夠廣泛深入,教師運用新媒體技術進行教學的實際效果不理想,形式較為單一,多為圖片及文字,且在課程設計和課堂實施方面存在對教學內容的側重性不能準確把握的問題,歸其原因是教師不能熟練地應用新媒體技術。因此,要加強教師對新媒體技術運用的自覺性及實際效果的提升,提高教師在德育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能力。
4.新媒體環境下中職學生的道德選擇能力與自律能力不佳
正處于青春初期的“00后”中職學生,他們的生理和心理正在從不成熟向成熟過渡,正在經歷道德知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體系的構建過程,準備走向獨立的生活。新媒體環境下對他們有極大的誘惑力:海量的信息,如何甄別真偽;不同的價值取向,如何取舍;多樣化的社會觀點,是否認同中職學生如果不能抵制新媒體的誘惑,很有可能就會誤入歧途,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道德滑坡、價值選擇偏差、沉迷網絡娛樂等,這也是新媒體技術給中職德育教學工作帶來的挑戰。
三、新媒體與中職德育教學進行有效融合的創新路徑
1.教師創新中職德育指導理念,使德育教育理念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
在新媒體盛行的時代,中職學校進行德育教學的指導理念必須與時俱進。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倫理道德和德育價值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不斷吸收、利用外國德育文化中的積極因素豐富和發展我國的德育體系,使德育的指導理念更適應當前社會發展。其次,幫助中職生“扣好人生第一顆扣子”,注重加強中職生的公民倫理道德教育,樹立正確的德育價值取向。再者,重視中職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在各學科以及實踐環節進行德育滲透。中等職業學校培養的是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學生除了掌握過硬的技術本領,更是需要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在職業教育中進行德育滲透可以潛移默化的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念,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行為習慣。
2.教師創新中職生德育教學模式,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進行德育學習
新媒體環境下,教育領域出現了許多新的教學模式,例如,交互式教學、個性化教學、混合式教學等模式。交互式教學中強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信息互動,每位學生要與其他同學進行互動合作;個性化教學中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教師根據具體學情通過新媒體技術個性化的教,因材施教,學生個性化的學,提升自主學習的能力;混合式教學中借助了平板、手機等移動終端設備,通過互聯網技術,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線上線下進行德育教學。這些新型教學模式充分將學生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學習能力、認知能力以及社會要求、時代需要融合在一起,德育課堂教學與現代化的新媒體技術進行了有效的融合。
3.教師優化中職德育環境,完善新媒體管理機制
中職學生受多元文化及價值觀的影響,在海量的網絡信息面前,容易被蒙蔽雙眼,做出偏離正確道德價值標準的判斷。為了營造良好的德育環境,德育環境資源的整合及新媒體管理機制的完善迫在眉睫。德育教師可以通過在課堂中討論熱點案例,逐步引導學生正確辨別新媒體信息中的真偽,瀏覽下載正確的信息。在新媒體環境下,每個人都可以進行信息的編輯、創作和發布。學校應加強網絡知識教育,教師引導學生在新媒體平臺上發布消息或者進行互動評論的時候,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一同凈化網絡環境,拒絕網絡暴力及低俗內容,以正確的價值觀指導自己的言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4.教師提高對新媒體的掌控和運用能力
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教育技術亦需要不斷創新。中職德育教師要從根本上接受并認可新媒體對中職德育的影響,敢于嘗試,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新媒體素質和能力。新媒體環境下,海量信息的驚人傳播數量及速度,需要德育教師對新媒體傳播的信息進行挑選、甄別、整理,將對學生健康成長有益的信息積極傳播給學生,讓學生進行學習;將消極的信息及時進行過濾,以免誤導學生。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中堅力量,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受教育的效果。教師必須提高自身對新媒體的掌控和運用能力,為促進學生的德育教學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5.教師創新中職德育多元評價體系
傳統的中職德育評價主體是德育教師,評價方式主要是通過期中和期末的卷面成績,評價主體單一,時效性差且無針對性,不利于中職學校德育教學的發展。中職學生的德育評價可以是一個多元的動態的實時更新的數據體系。首先,由單一的教師評價向多元評價主體轉變,讓學生和家長也成為評價的主體,實現自評與他評、校內與校外相結合。其次,在新媒體環境下,教師利用新媒體技術終端,收集學生在校期間各方面活動數據,通過人工智能AI,將學生的行為進行大數據分析,形成客觀的綜合的多元的德育評價體系。
四、結語
總而言之,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有利有弊,便利了中職學生學習生活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誘惑和挑戰,需要中職德育教師對學生加以引導。同時,教師應結合新媒體自身的特點和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充分的改革和創新,力求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融入到教師的教學活動中。新媒體技術的合理運用不僅能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學習能力、綜合素質能力、道德能力等,還能促使中職德育教育工作在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下綻放出新的光彩。
參考文獻:
[1]余道海.基于新媒體網絡環境的中職學生德育管理改革路徑[J].科學咨詢,2019,(08):37.
[2]陳英.新媒體環境下漢中市中職德育教育現狀調查與分析[J].新課程研究,2016,(09):62.
[3]呂效紅.新媒體環境下的中職德育課程教學思考[J].科技信息,2014,(12):340.
[4]葉會秋.新媒體環境下的中職學生道德教育[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4,(06):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