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燦
【摘? ?要】? 道德與法治課是學生初中階段十分重要的學科之一。這門課程不僅教會學生相關的概念和知識,更擔負著立德樹人的使命。初中生正處在人生的青春期,這時正是學生各方面全面發展的時候,尤其在學生的思想認知方面,教師應著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養,只有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健康生活,才能適應社會發展。因此,本文主要以初中道德與法治為載體,結合筆者自身實踐,針對如何上好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進行探究與思考。
【關鍵詞】?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研究;教學問題;教學方式
初中部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涵蓋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的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價值準則,著眼于培養學生的崇高理想和民族情懷,實現中國夢。如何為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奠定堅實的基礎?上好一節有意義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呢?本文提出了自己的幾點思考。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常見問題分析
1.教師層面
作為一所鄉村學校,我校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在年齡方面存在兩極分化現象。年輕教師的教學時而會為了追求游戲性熱鬧而讓課堂平庸且不作為,往往會改變道德與法治課的終極目標。年齡較大的教師在教學中存在生活實踐與理論知識結合不足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年齡偏大教師受到了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喜歡在教學中讓學生死記硬背教學知識點,忽視了學生對于知識點的理解與應用,無法解決學生對于生活的困惑。
2.學生層面
部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在內容方面,面向初中生的生活實際,設置針對學生成長需要的教學境遇,重視學生日常生活,有利于開闊農村孩子的視野。但是對于農村學生而言,難以改變他們只要學好語數英的偏見。所以大多數學生不重視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學習,在課堂上依舊存在學習積極性較差、學習興趣不夠濃厚的現象。另一方面,對于農村學生而言,他們收集時政材料的途徑有限,在課堂上回答問題的學生寥寥無幾,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無法滿足大多數學生學習的需要。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的課程教學方式探究
1.創設生活情境,有效提取教學資源
部編版教材無論從教學內容到教學形式,都注重挖掘學生的基礎性資源,所以教師在選取課堂材料時,也要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心理,通過創設生活情境,拉近學生與課堂的距離。以我在備八年級上冊第三課第二框《遵守規則》為例,我的備課時間大約2小時(一個晚自習),我以當天學校組織的戲曲進校園集會時,有些學生追逐打鬧、聊天、著急放學等圖片為素材,設問“親愛的孩子們,請靜靜地去思考,昨天集會中的我們收獲了什么,丟掉了什么?”學生紛紛回答:“老師,集會中大家沒有保持安靜,忘記了集會的規則。”“老師,昨天集會中有同學著急回家,站起來,是對還在臺上表演的叔叔阿姨的不尊重。”等等,這個情景我自認為選得非常“接地氣”,讓作為班主任的我既教育了學生,又培養了學生的規則意識。接下來我又以“放學時間到了,看不看戲曲表演是我的自由,我想離開就離開”為話題,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看法,學生能迅速談到“規則與自由的關系”。隨后我又以“女子阻攔地鐵”的案例滲透法律知識。第二幕在第一幕的鋪墊下,順理成章,問學生在下次集會中你會怎么做?學生侃侃而談,不亦樂乎。緊接著我問學生:閩寧中學創建文明校園在即,你認為學校有哪些規則需要維護?哪些規則需要改變?為什么?以小組為單位,大家進行討論,學生積極性非常高,最后形成的方案令我驚訝,也讓我看到孩子們身上的創造力。
2.開展合作討論,發散學生學習思維
作為鄉村學校,教師要學會指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在一個小組內,教師首先指導學生進行學習的分工;其次,針對一個問題指導學生進行討論,鼓勵每個同學都勇敢地說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指定一名同學負責記錄,選一名同學代表小組來發言。曾看到過這樣一段話:“合作學習是個技術活,技術是需要反復訓練使之成為習慣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這就好比運動員,要站在世界冠軍舞臺上,就必須默默無聞打牢基礎。”所以,教師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默默無聞、堅持不懈。例如,在講解《網絡生活新空間》這一課時,我就以“網上交友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這個話題指導學生進行辯論,使學生在針鋒相對中了解網絡交友的利弊,意識到自身存在的危險,從中學會正確的交友方法,學會保護自己。這節課,不僅改善了以往枯燥的純理論性知識學習,還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學習思維,將課堂還給學生,創造思維之花。
3.結合社會時政,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為了增強課程的活躍性和豐富性,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需要常態化使用社會時政、熱點來進行教學。“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我們要學會聆聽時代的聲音。因此,作為鄉村教師,我們不能以學生“不知道”而回避時政材料的運用,而是要有的放矢地在課堂中開展時政、熱點材料的滲透,可以將時政放在導入部分,也可以將時政作為探究來加深學生對概念性的理解,或者以時政的熱點新聞來作為總結,從而升華整體課堂。例如,在講解《做守法公民》時,為了實現“遵守法律是每一個公民應盡的義務與責任,我們必須做一個合格的守法公民。”這一教學目標,我選取“小黃車堆成山”的這一不良的社會事件。小黃車本來是便于公民出行的交通工具,但是一些沒有個人素質的公民,任意毀壞小黃車,給他人、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不便。這節課既讓學生充分理解了知識內涵,也提升了學生社會認知,將理論投射到現實生活中,學以致用。
綜上所述,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積極構建課堂,尋找學習內容對學生發展的價值,創造生活情境,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參考文獻】
[1]張海維.加強實踐教學,提升道德與法治教學效率[J].教書育人,2016(19):25.
[2]凌秀群.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性的三個策略[J].教書育人,2015(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