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根 阿茹罕
摘 要 隨著美麗鄉村建設理念的提出,國家對鄉村建設投入開始逐步增加,各省份也順勢開始探索適合本土發展模式的美麗鄉村建設路徑。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美麗鄉村建設取得了喜人的成績,但不可否認的是,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制約著我國美麗鄉村建設的質量。基于此,分析我國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面臨的制約因素,針對性地提出提升美麗鄉村建設成效的路徑與對策,以期為我國美麗鄉村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 美麗鄉村;制約因素;提升路徑
中圖分類號:D422.6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30.057
黨的十八大正式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布局,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一環,關系著人民福祉。之后在此基礎上,更是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目標[1]。美麗鄉村建設是實現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一環,也是實現城鄉現代化發展的應有之義。因此,研究美麗鄉村建設的制約因素與提升路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美麗鄉村的定義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2]。具體而言,就是指在鄉村建設的過程中,改變傳統粗放的發展模式,樹立起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以高質量的生態文明建設,促進鄉村現代化發展。美麗鄉村建設的提出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目標的重要舉措,是我國發展理念的重大創新。目前,隨著各省份對美麗鄉村建設路徑的探索,我國已經出現多種美麗鄉村建設模式。
2 美麗鄉村建設現狀
美麗鄉村建設是實現鄉村振興、改善農村居民生活條件的有效途徑。美麗鄉村建設是發展城鄉現代化的重要舉措,隨著各個省份開始基于自身特色進行美麗鄉村建設,開創出了產業發展、漁業結合、生態保護等各種發展模式。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美麗鄉村建設取得了喜人的成績,但美麗鄉村在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也逐漸引發人們的重視。
3 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面臨的制約因素
3.1 思想認識不足,參與意識薄弱
美麗鄉村建設理念的社會認知度在近年來逐漸上升,且由于缺乏更加深入的基層宣傳力度,農村居民參與美麗鄉村建設的意識薄弱,再加之各級政府對美麗鄉村理念發展模式的認識不同,使得美麗鄉村建設工作的執行力與落實度不夠,嚴重制約地區美麗鄉村建設大布局的進行[3]。宣傳力度的不足使得很多基層管理部門與居民對美麗鄉村的認識嚴重不足,出現對美麗鄉村建設認識僅僅停留在改善鄉村生態環境這一淺層次上,進而導致群眾缺乏能動性,對參與美麗鄉村建設僅僅給予口頭支持。
3.2 缺乏長效的管理機制,缺少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機制
綜合各省美麗鄉村建設經驗來看,缺乏長效的管理機制是導致許多美麗鄉村建設不能順利開展的重要原因。缺乏對美麗鄉村建設的總體規劃,且沒有結合鄉村自身特色優勢制定長期性的發展計劃,僅僅是為了完成上級政府部門布置的任務,這種錯誤的認知觀念是造成許多地區美麗鄉村建設成效難以顯現的重要原因。此外,一些地區在進行美麗鄉村建設的過程中,只重視對農村環境的改善,長期發展規劃則照抄照搬其他成型地區,沒有結合自身特色,同質化現象嚴重。因此,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基層管理部門不應該僅僅重視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而忽略了長期發展的規劃,否則必然會被發展的潮流所淘汰。
3.3 資金籌集渠道狹窄
美麗鄉村建設工程是一項復雜且持續性較長的工程。資金渠道狹窄、籌集建設資金難度大是影響美麗鄉村建設的關鍵因素。目前,我國美麗鄉村建設的資金多來源于村民自籌,常常會面臨資金斷供的局面,影響美麗鄉村的建設進程;且村民自籌資金大多來自于本土企業家的捐贈,這種資金籌集方式不是長久之計[4]。同時,一些地區農業部門雖然會提供一些資金幫助,但這些部門撥付資金的使用對開工時間、撥付程序等有著嚴格的要求,往往出現雖然有撥付資金但資金不能及時整合到建設統籌使用中的情況。因此,資金籌集渠道狹窄是影響美麗鄉村建設進程和質量的重要因素,也是各地區美麗鄉村建設所面臨的首要問題。
3.4 鄉村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依然嚴峻
美麗鄉村建設不等同于整治村容村貌。近些年來,隨著各地區政府部門對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視,各地區農村生態環境有了極大的提高,但大部分鄉村在生產、生活中依然存在著毀壞生態環境的陋習。例如,隨意占用農耕地、在瓜果蔬菜的種植過程中過量使用農藥、養殖排泄物直接排放等一系列不當行為,都將導致土壤污染、水污染等問題。
4 提升美麗鄉村建設成效的路徑與對策
4.1 合理有效地利用政府資金和社會資金
在美麗鄉村的建設過程中,應以政府財政補貼為引導,積極發揮市場作用,鼓勵引導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到美麗鄉村建設中。例如,發揮本土企業家的作用,構建生態農業發展平臺,打造綠色農業經營模式。在利用政府與社會資金的同時,應注意合理高效地運用資金,讓資金的使用效率得到最大程度發揮,避免將資金使用在面子工程上,從“里子”入手,真正做到資金服務于美麗鄉村的建設。
4.2 改善基礎設施,打造新型生態環境管理模式
美麗鄉村的建設不僅需要注重生態環境治理,還要注意鄉村基礎性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事關現代化農村建設的成效,是打造現代農村的重要物質保證。因此,地方政府部門應積極改善基礎設施,打造新型生態環境管理模式,避免出現重建設、輕管理的現象,真正做到服務于群眾。同時,為充分發揮各主體的責任作用,要提升管理人員的知識儲備。
4.3 加強對農民的義務教育
近年來,隨著農村建設優惠政策的實施,我國美麗鄉村建設的成績突顯。但由于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制約了美麗鄉村的建設質量。因此,需要采取剛性政策,強化農民義務教育,注重培育農民義務責任意識,為提升農民參與美麗鄉村建設參與度提供人才支撐。
4.4 完善村干部管理機制
完善的村干部管理機制是提升美麗鄉村建設成效的重要人才保障。村干部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具體實施人,其管理能力關系著鄉村建設質量。因此,地區政府部門應對村干部進行定期培訓,讓村干部充分了解國家相關政策,提升工作效率。此外,應結合鄉村發展實際,對鄉村干部工作進行整合劃分,防止發生“掛空職”現象,做到各司其職。
4.5 加強資源環境辨識,做好美麗鄉村精準規劃
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基層政府部門需要結合鄉村發展狀況,制定科學的編制規劃,確保各項任務有序推進。此外,還應結合地區人文環境,對美麗鄉村建設規劃等住宅設計進行深層次布局,盡量體現地區鄉村建設特色化、個性化與地域化,打造具有地區民族特色的美麗鄉村。進一步完善鄉村日常生活設施建設,堅持就地取材等發展理念,產業定位注重一村一品。
4.6 加速信息平臺建設,開拓特色產業發展市場
美麗鄉村建設離不開信息化技術的支持。現如今,各大電商、新媒體、宣傳平臺的出現與使用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了更多的機遇。因此,在美麗鄉村的建設過程中,應借助各種新媒體、電商平臺,打造各種宣傳平臺[5]。同時,在項目的建設過程中,各基層政府部門應充分利用鄉村的區域優勢、環境、產業以及村民技能優勢,提升鄉村經濟效益,注重發揮生態環境優勢。在美麗鄉村的建設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基層政府的治理能力,在村兩委的組織協調下,對鄉村的產業結構進行探析,并基于地區發展特色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的產業發展模式,形成具有鄉村民俗特色的產業結構,并實行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的發展策略,以特色產業為發展契機,對不同特色的鄉村建設進行分類指導。
5 結語
美麗鄉村建設是實現我國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是打造現代化農業的重要保障。各級政府尤其是基層政府管理部門應堅持以十九大精神為引導,一步一個腳印,精心布局,發揮優勢,補齊短板,構建美麗鄉村建設長效管控機制,利用地區特色優勢,打造出具有民俗特色的美麗鄉村。
參考文獻:
[1] 吳鵬.“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的鄉村景觀的可持續發展建設研究[A].中共沈陽市委,沈陽市人民政府.第十七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中共沈陽市委,沈陽市人民政府:沈陽市科學技術協會,2020.
[2] 武文霞,莊偉光,鄒開敏.珠三角地區美麗鄉村建設、城鄉融合發展路徑和對策研究[J].廣東經濟,2020(9):
38-43.
[3] 姜燭,王遷,李馨.陜西美麗鄉村標準化建設探索與實踐[J].中國標準化,2020(9):113-116,122.
[4] 謝清艷.美麗鄉村建設的制約因素與提升路徑[J].南方農機,2020,51(3):71.
[5] 董科鵬.美麗鄉村建設的制約因素與提升路徑[J].農業經濟,2019(5):22-23.
(責任編輯:劉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