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耀 曾雯雯 曾燕紅
摘 要 隨著智慧農業產業的不斷發展,為了滿足工業企業的需求,在智能農業產業、農業技術服務等項目中培養人才,建立了以互聯網技術為核心的智能農業生產與教育一體化實訓平臺?;诖耍詮V西玉林農業學校果蔬花卉生產技術專業群為例,分析智慧農業產教融合實訓平臺研究的意義,總結主要研究內容、具體的實踐探索以及建設成效。
關鍵詞 智慧農業;產教融合;實訓平臺;實訓資源;技術服務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30.079
1 智慧農業產教融合實訓平臺研究的意義
近年來,黨中央圍繞解決“三農”問題,與時俱進地進行了新的戰略調整。這是新時期有效解決“三農”問題的新舉措,是對黨過去提出的“三農”發展戰略的高度概括。隨著智慧農業的快速發展,企業需要越來越多的高素質、技能型種植人才。同時,隨著農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和企業轉型升級的加快,企業需要更多的技術、經營、銷售人才,特別是“互聯網+農業”于一體的多技能高素質技能人才,這就要求一個高水平的智能農業服務團隊對包含大量農業的企業優化升級并提供技術和人才方面的培訓[1]。發展智能農業,對互聯網技術的了解和應用是必不可少的,為了更好地滿足智慧農業發展的需要,滿足工業企業對智慧農業人才培養、智慧農業技術服務的需求,利用互聯網建立一個農業智慧生產教育培訓平臺勢在必行[2]。基于此,針對廣西玉林農業學校實訓平臺的建設進行研究和闡述。該實訓平臺是2017年廣西中等職業學校示范特色專業及實訓基地建設項目專項支持,與浙江托普云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農富玉國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校企共建的產教融合實訓平臺,面向果蔬花卉生產技術專業群,涵蓋的專業有果蔬花卉生產技術、農村經濟管理專業、旅游服務與管理(觀光農業方向)專業。
2 智慧農業產教融合實訓平臺主要研究內容及實踐探索
2.1 校企共建、共享機制的實訓平臺建設
多渠道引進資金、設備、技術進行培訓平臺建設,通過探索打造“學、訓、研、產、營”一體化功能的實訓基地模式,實現實訓平臺可持續發展、資源共享、合作育人的目的。
2.1.1 校企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與浙江托普云農科技有限公司、中農富玉、廣州繽紛園藝等公司校企共建廣西中等職業學校示范特色專業和實訓基地建設項目,探索合同合作模式,通過合作協議確定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合資公司為培訓基地提供技術支持和師資培訓,并參與培訓基地的建設規劃、培訓項目的開發、培訓設施的選擇、培訓基地的運營和網絡資源的建設。學校為合作企業提供良好的實習和就業資源。學校和企業要充分發揮智慧農業領域的技術裝備優勢,并面向榆林乃至整個區域搭建一個技能培訓和技術服務平臺。學校與合作企業所開展的各種培訓,如社會培訓、教師培訓、當地農業產業技術服務等,雙方可根據協議進行商議。學校與企業通過合同合作制度,在教學培訓、技術應用、社會服務等方面實現互利共贏。
2.1.2 積極探索“種植+銷售+旅游”的可能性
與廣州市大部分企業采用股權合作模式,由企業投入部分生產材料,學校提供智慧大棚、種植技術以及技術人員進行管理,主要栽培蝴蝶蘭、盆栽產品,通過農創1號電商平臺進行銷售,同時吸引玉林市民到智慧大棚賞花買花,形成“種植+銷售+旅游”的生產模式,融合專業群不同專業的特點。
2.2 構建一體化服務平臺
構建在區域農業產業發展和智慧核心位置的智慧農業生產教育一體化培訓平臺,組建果蔬生產技術專業團隊,提供各專業的主要工作任務和能力標準,在各科專業課程中加入互聯網、信息技術等課程,并制定一個相關的標準,創建一個智能農業綜合實訓平臺,以此來滿足實訓教學體系和校內外一體化要求,并且要特別注意基礎技術訓練、專業技術能力訓練和復合技術融合教育的結合,通過實訓平臺智慧農業大棚、組培中心、農業技術服務中心、校外實訓基地,漸進式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及技術技能。
2.2.1 開發實踐教學資源
在開發相關的教學資源和組建培訓團隊時,學校和企業可進一步展開合作,開發智能農業和設施農業等核心課程材料,共同開發培訓材料和PPT、微視頻、教學案例、生產方案等,將一些零碎的知識點與知識和技能充分結合在一起,充分滿足教學的新要求。
2.2.2 開發線上教學平臺
采用“理性-虛擬-現實”的教學框架,將學生在線學習與線下培訓結合在一起。此外,學生在線學習、創新訓練時,學校與農業科技公司企業開展合作,利用云平臺將生產中遇到的問題發布在手機APP上,由企業專家進行講解,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其知識面。
2.2.3 教師企業人員互兼互聘制度的實施
通過聘任企業專業技術人員擔任兼職教師,為實訓平臺補充更多實踐教學課程素材,老師通過到企業實踐、培訓,形成校企互通、資源共享、人才互動的良好局面,使平臺達到共建共管共享的目的。
2.3 實訓平臺服務能力建設
2.3.1 搭建校企協同創新平臺
校企共建中小企業智能農業技術服務中心,校企共建現代農藝技能培訓基地,通過農民職業學院具體負責并落實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的各項工作,健全機構設置及基本職責,規范制度、強化管理,為玉林市乃至廣西區域內的致富帶頭人、新型職業農民、庫區移民等提供短期培訓,為農村農業培養具備現代農業素養的技能人才,解決農業企業招人難、用人難的問題。
2.3.2 搭建中職生勤工儉學創新創業平臺
依托智慧大棚、組培中心、技術服務中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勤工儉學,以實際生產運行為主體,組織學生參與生產銷售售后相關活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實際生產、管理和銷售的能力,建設中職生勤工儉學扶持體系,設立中職生勤工儉學扶持基金,吸引建檔立卡的同學通過專業生產參與勤工儉學,搭建“資金保障-政策支持-基地實習-銷售產品”一體化的實踐平臺,開展勤工儉學貧困學生教育,積極鼓勵和引導學生,特別是建檔立卡的貧困生參與實踐,既能增加學生家庭收入,實現脫貧致富,也能通過實踐生產,掌握“生產+管理+銷售”模式的專業技能。
2.3.3 加強社會培訓和教師培訓
充分發揮智能農業技術服務中心、組織培養中心、公共培訓基地等的作用,通過拓展現代職業農民、庫區移民、貧困戶、青年農場主、種植大戶、農業致富帶頭人以及基層農技人員等的培訓內容及相關技能考核項目,提升專業集團服務區支柱優勢產業能力。與玉林地區的規模農業企業、農業合作社、農民組織等共建企業培訓部,主動下鄉服務企業培訓需求,依托廣西玉林職業農民學院培訓的豐富經驗,為企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基層員工進行專業化培訓。依托培訓平臺與合作企業的資源優勢,將平臺與高素質師資相結合,為周邊各類規模農業企業、農業合作社、農民組織培養高素質農業人才。
2.3.4 提升社會服務水平
與玉林市周邊企業、農業合作社、農民組織共享培訓設備,提高各培訓設備的使用效率,解決部分中小微企業設備不足的問題。依托現代農業技術服務中心,通過科技特派員下鄉服務以及農業科技項目的實施,為玉林地區農業產業提供技術服務,重點為貧困村、貧困戶、貧困村產業扶持企業提供生產技術服務、網上銷售平臺搭建、產品技術研發和其他技術服務,幫助解決技術問題。充分利用學校乃至全區的智力資源,促進實訓平臺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技術推廣。
3 建設成效
目前,廣西玉林農業學校培訓平臺建設已經具有1年的實踐經驗,尤其是在生產的水果、蔬菜和花卉技術集成方面是最明顯的。學院之間的共建共享,已經為初步實踐奠定良好基礎,在智能農業實踐訓練平臺、實訓資源、平臺服務能力等方面也取得了相應的成績,1年來實訓平臺為廣西區內各類職業培訓300多人次;完成下鄉技術服務累計達到100多天;學生勤工儉學生產完成收入達5萬元;學生獲得國家級技能比賽二等獎1項,省級技能大賽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3項。雖然實訓平臺的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還是存在一些關鍵問題需要解決。因此,在今后的研究與實踐中需要慢慢探索并找出解決辦法。
參考文獻:
[1] 吳旭,潘華.基于農業物聯網技術的智慧農業研究進展[J].農家參謀,2020,666(17):242.
[2] 曾曉華.互聯網+時代現代農業創新發展機制研究[J].農業經濟,2020(5):22-23.
(責任編輯:劉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