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家廣
摘 要:高考試題是核心素養落地的重要環節,對日常教學有強烈的導向作用。“家國情懷”是歷史學科育人的價值旨歸,文章研究高考試卷中蘊含的家國情懷,領會試題中的價值取向,這對于指導教學活動、復習備考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高考試卷;家國情懷;核心素養
隨著《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稱新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頒布與實踐,學界對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已經達成了基本共識,核心素養涵蓋了五個方面,即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唯物史觀是達成素養的理論前提,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的基本骨架,史料實證則是實現素養的具體途徑,歷史解釋是對歷史思維與表達能力的要求。概而言之,前四種素養可以說是歷史學科內在的技術性要求,是學好歷史這門課的必要條件與要達到的學科基本能力,而家國情懷則是歷史學科的育人旨歸,起著價值引領的重要作用,是實現歷史學科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保障,更有學者直言,家國情懷是高中歷史學科“立德樹人”的根。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讓學生認知關于本民族歷史的基本事實,建構起正確的歷史價值觀,家國情懷很好地解決了中學歷史課程培養什么樣的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家國情懷既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之一,也是一個人形成民族國家認同、文化認同和價值觀認同的基石。所以,家國情懷可以說在核心素養中扮演了“壓艙石”的角色。
歷史學科高考命題因應形勢,學科核心素養在高考試卷中得到充分的貫徹落實,近兩年的高考歷史全國卷就很好地滲透了家國情懷的素養理念,筆者不揣淺陋,試舉例分析一二。
2019年全國Ⅰ卷第42題以錢穆先生名著《國史大綱》的開篇導言作為文字材料,命題立意鮮明,家國情懷蘊含其中。試引用試卷文字材料如下:
材料 凡讀本書請先具下列諸信念:
一、 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
二、 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
三、 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已往歷史最高之頂點,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于古人。
四、 當信每一國家必待其國民備具上列諸條件者比數漸多,其國家乃再有向前發展之希望。
——錢穆《國史大綱》(1940)
本題的要求是“評析材料中的觀點(任意一點或整體),得出結論”,開放性試題歷來是歷史學科高考命題創意創新的主陣地,本題既有難度,又有深度,既能考查學生的學科能力,又能落實家國情懷,實現價值引導。錢穆先生通過這段話提出了新時代的國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一是基本了解本國的歷史過往;二是對歷史的態度懷著溫情與敬意;三是不能陷入歷史虛無主義,更不能推諉責任于古人。錢穆先生的觀點是應時勢而發,絕非空談。鴉片戰爭后,中國的民族危機日漸加重,有亡國滅種之勢,中國知識分子對西方文化從抵制到服膺,個中曲折艱辛,一言難盡。新文化運動以“民主、科學”為旗幟,鼓吹西學,確是啟蒙了一代人,但也正是這種嚴峻的內憂外患之勢,不少知識分子“病急亂投醫”,主張全盤西化,否定一切中國傳統文化。其后雖有國粹學派的反對,但新文化運動這種盲目否定一切傳統文化的做法,亦導致民國時期歷史虛無主義盛行。所以錢穆先生著《國史大綱》有一極為重要的動機,即在日寇侵華的大時代背景下,在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他大力鼓吹民族歷史文化,力圖增加讀者的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凝聚力,為抵抗外侮奔走呼號,可以說是抗戰亂世中,一個知識分子盡自己的最大能力,借學術激揚民氣,鼓舞斗志,心懷家國之情,溢于言表。
本題還有個很重要的信息點,那就是在材料結尾特意點出了“1940”年這個時間信息。抗戰局勢險惡,時局衰微,誰也不知道未來會是什么樣,錢穆先生是帶著寫給亡國人的心緒,寫下了這部著作。所以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開篇寫下材料中的這幾句話,是知識分子在文化上的一種自覺,努力捍衛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抵制西方文化侵略,提出對于歷史不應苛責,應有適當的“溫情與敬意”,尤其時值中華民族正在浴血抗日的階段,當下的民族危機需要年青一代奮發有為,而不是推卸責任于古人。
“評析”的設問方式,必然要先分析觀點,再展開評價,本題考生在答題時,可能并不知道錢穆先生這段文字背后有如此艱辛曲折的歷史背景,但是,讀完材料大部分學生都能較容易地切入主題,第一是關于評判歷史的態度——“溫情與敬意”,對過去的歷史不是苛責,而是嘗試著回到時代的歷史情境中去,帶著敬意理解歷史;第二是不能陷入“歷史虛無主義”,承認本國歷史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要知道中國文明之所以能傳承延續幾千年之久,自有其優點所在,即使在近代我們落后了,中華民族的著眼點應該是奮起直追,而非自我否定。
家和國到底在哪里?我們要學生建構起怎樣的歷史觀、價值觀?我想通過這道題目基本達到了目的,這道開放性試題引用錢穆先生的這段話,立意考查家國情懷,言之有物,自然真誠,極具感染性,是核心素養考查落到實處的好案例。
如果說2019年全國Ⅰ卷42題是錢穆先生用著書來言說家國之情,那么第47題的選材就是劉源張院士用自己的一生來踐行對國家民族的熱愛。茲引題目材料:
材料 劉源張(1925~2014),全國勞動模范,中國工程院院士,被譽為“中國質量管理之父”。20世紀50年代,留學美國的劉源張沖破美國政府阻撓回到祖國。回國后,他投入到工業化建設中,將所學的質量管理理論方法運用到生產實踐,影響很大,被稱為“工廠大夫”。1976年后,他倡導并積極推動建立嚴格的全面質量管理制度,在第二汽車制造廠等企業所取得的經驗,經國務院采納在全國企業推廣,產生重大影響。1989年起他主持了“中國工業生產率管理理論和方法研究”項目,提出工業企業定額制定準則,在企業應用中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他提出的有關質量管理的理論曾獲獎。他參與了2012年國務院頒布的《質量發展綱要》的起草和定稿工作,該《綱要》明確規定:“推動建設質量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