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將歷史細節運用到初中歷史教學中,既可以實現有效教學,又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在新課導入中運用歷史細節,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在難點講解時運用歷史細節,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科知識。在情感升華中運用歷史細節,可以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運用到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歷史必須緊扣核心素養,這樣才能在透徹理解學科知識的同時,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初中歷史;核心素養;歷史細節
一、 引言
初中歷史教學注重基礎性和普及性,涉及中國史、世界史、古代史、近代史、當代史,同時涵蓋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社會發展等多個層面的內容。學科內容雖然多元且豐富,但是由于初中歷史教材的提煉性、嚴謹性和高度概括性,使得教材中多以結論性的客觀敘述為主,缺乏對于歷史細節的生動描述。且礙于教材篇幅所限,考慮到初中學段的學生很難理解一些艱深的歷史專業知識,很多內容都只能圍繞一定的框架主題,點到為止,缺乏趣味性的拓展和細節性延伸。并且考慮到應試要求,初中歷史教學大多以老師講、學生背為主,使得很多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失去了積極性和主動性。
然而,歷史學科作為一門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成熟學科,本身極具魅力和吸引力。真實、生動、具體、多元的歷史細節就是歷史學科獨特的魅力點之一。倘若能將真實的歷史細節科學、合理地融入初中歷史教學中去,一定可以在實現有效教學的同時,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所運用到的歷史細節必須緊扣課本知識,最好能夠源于教材且高于教材。在選擇恰當的歷史細節作為教學資源的時候,最重要的是要緊緊圍繞核心素養這根教與學的“指揮棒”,將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觀念、歷史解釋能力和家國情懷,作為選擇的最重要的標準。所期望達到的教學效果是讓學生能夠通過歷史細節見微知著、以小見大,在透徹理解歷史知識的同時,提升核心素養,實現全面發展。核心素養下歷史細節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二、 新課導入中歷史細節的運用
課堂一開始的新課導入環節至關重要,能夠起到拋磚引玉、一錘定音的效果。在課堂的導入環節就能成功吸引到學生注意力,激發出學生的求知欲,接下來的教學活動也會順利有效地進行。將歷史細節運用到新課導入環節時,要注重歷史細節的形象性、生動性、直觀性和啟發性。可以是圖片、照片、文物、紀錄片節選、影視資料節選、地圖、圖表、時間標尺等,這些歷史細節可以給學生強烈的視覺沖擊,起到渲染歷史場景,奠定課堂基調的作用。也可以選擇通俗而精辟、犀利而深刻,且具有啟發性的歷史觀點或者名人名言作為一節課的導入內容,從一開始就帶領學生敘述歷史、認識歷史,培養學生歷史解釋的能力。還可以選擇一些貼近學生生活,學生本身就耳熟能詳的內容,例如,最近的時事新聞、學生學過的詩歌文章或者歷史小故事,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等,教學語言也盡量飽含感情,引人入勝。但是,不管選擇什么樣形式、什么樣內容的歷史細節,都一定要去偽存真,不能選擇野史或者戲說的內容,必須符合核心素養中要求的史料實證的精神。
舉例來說,在講解部編版初中歷史七下《隋朝的統一和滅亡》這一課時,“科舉制的創立”這個知識點是這一課最重要,也是最難理解的內容。因此,可以在新課導入環節就引入科舉制的內容,以增加學生的印象。課堂一開始,投影關于科舉制的對聯:“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要好兒孫須積德,欲高門第快讀書”,接下來提問對聯說明了什么問題?待學生回答出“激勵人們用功讀書”或者“讀書好可以做官”等相關內容后,教師引導:“古人‘讀書——做官中間還要有一個環節,就是‘應考,也就是要參加科舉考試。”進而引出科舉制開創的朝代,過渡到新課內容《隋朝的統一和滅亡》。該導入運用對聯這一歷史細節自然地引入學習的主題,同時兼顧了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兩大核心素養的培養。
再例如,在講解部編版初中歷史七下《北宋的政治》這一課時,北宋政治重文輕武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雖然在教材的第二板塊才涉及這部分內容,但是可以在導入環節就通過反映北宋政治的歷史細節向學生呈現重文輕武這一特點。新課開始,投影兩句諺語“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做人莫做兵,做鐵莫做針”,引導學生得出北宋的政治特點重文輕武,教師通過語言過渡到課題《北宋的政治》,進而引到第一板塊“北宋的建立”。一個王朝的政治特點是學生很難理解的內容,通過歷史細節以小見大,在幫助學生理解的同時,兼顧了歷史解釋這一核心素養。
三、 難點講解時歷史細節的運用
英國歷史教學法專家湯普森在《理解歷史》中指出:“學校的歷史學習,不是把焦點集中在歷史本身發生了什么上,而是要集中在我們如何具有對歷史的認識,最重要的是接觸和探究的過程,獲得知識的方法。其次才是涉及歷史探究的結果:歷史的實際情況發展。要達到這樣,最好是由學生運用史料作為證據。而這種運用是廣泛的、有指導的、思考性的和逐步要求的。”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最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認識歷史、感悟歷史,探尋歷史發展的規律。提綱挈領的知識點羅列固然重要,但是一些歷史名詞的解讀,一些歷史結論的歸納和總結才是教師最需要關注的,這些也是歷史教學中的難點。歷史畢竟是過去發生的事情,很多專業的歷史名詞,學生是無法從字面生準確理解的,例如“君主立憲制”“民主共和”“議會”“無產階級”“文藝復興”“理性主義”等。另外,現在試題考查偏重理解,逐漸淡化了一些死記硬背的內容,提問方式也更加多樣和靈活,教師如果不能將一些艱深的歷史名詞由淺入深的講解清楚,學生學習和應試中一定會捉襟見肘。
舉例來說,在講解部編版初中歷史九上《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這一課時,教師要將“租地農場”“手工工場”“雇傭”“貨幣地租取代勞役地租”“資本主義萌芽”“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這些艱深的歷史名詞講解清楚,并且還要和之前學過的“西歐莊園”建立聯系,并為接下來即將學習的資本主義制度打下基礎。這些都十分考驗教師的學科功底和教學功底。
在具體講解之前可以通過一段出自《帕斯頓信札——一個望族的興衰》的材料:“一個叫做克萊門特·帕斯頓的人居住在帕斯頓村(位于今天的英國),他是一個極為普通的莊稼漢,靠耕種帕斯頓村的土地為生?!谂了诡D至多有5到6英畝地,而且多半是吉明翰家的領地,小河邊有一個不大的水磨,就像舊時常見的那種。除此之外,他沒有任何其他的生計或宅地,也沒有任何其他地方的財產?!苯酉伦寣W生判斷材料中提到的克萊門特所處的時代待引導學生回答出“西歐”“封建”“莊園”等相關內容后,再出示一段材料:“克萊門特有個兒子叫威廉,……他富裕之后在帕斯頓購置了大量田產,包括巴克頓莊園第五部分,多半在帕斯頓的拉蒂默斯、斯泰沃茲和亨廷菲爾德。他還承租了當地領主的大部分土地,成為帕斯頓地區最大農場主……”接下來提出三個問題:威廉的地產是如何獲得的?威廉的身份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么多土地,該如何經營呢?引導學生得出西歐莊園變化到租地農場這一結論,同時在材料里滲透了“雇傭”的概念,為接下來進一步講解西歐經濟和社會的變化做好鋪墊。這兩則材料是很好的歷史細節,幫助教師創設了歷史情境,同時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提升。同時,兼顧了唯物史觀和史料實證兩大核心素養,在和之前學過的內容建立聯系的同時,也讓學生的時空觀念得到提升。
四、 情感升華中歷史細節的運用
歌德認為“我們從歷史那里得到最好的東西是它所激發的激情?!睔v史課程標準也提出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要求:“要求學生通過歷史學習認識中國國情,認同中華的優秀文化傳統,熱愛祖國的歷史文化;認識到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是國家強盛的重要保證。理解個人與群體、與社會的關系;增強辨別是非、分辨善惡美丑的判斷力;形成尊重科學、崇尚科學的意識等等?!焙诵乃仞B中家國情懷,也要求教師在進行歷史學科知識的教學時,兼顧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人文情懷。情感升華主要在課堂的最后,通過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進而感悟歷史。另外,情感升華不是大而空口號,不能是教師“一言堂”,給學生灌輸一些觀念,而忽略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歷史體驗。用豐富的歷史細節來進行情感升華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在選取歷史細節作為教學資源時要注意,一些負面的、敏感的、有爭議的內容盡量不要選用,最好多選一些積極的、正能量的,讓學生能夠獲得正面情感體驗的同時,再兼顧歷史細節的活潑性和豐富性。
舉例來說,在講解部編版初中歷史八下《抗日戰爭的勝利》這一課時,可以引用詩人艾青關于抗戰勝利的詩歌,帶領學生飽含深情的齊聲朗讀后,體會當時所有中國人在取得民族獨立之后的喜悅之情。配合當時關于抗戰勝利的新聞報道,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在講解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時,結合中國軍民的傷亡數據、財產損失,以及世界人民對中國抗日戰爭的高度評價,引導學生得出中華民族為世界和平做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通過歷史細節讓學生收獲豐富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理解課本知識的同時,兼顧核心素養中家國情懷的培養。
五、 結語
初中歷史教材是宏觀而客觀的,用歷史細節來拓展,就是要通過微觀的歷史關鍵點、多元的歷史情景和真實歷史人物的活動,讓歷史變得豐富而溫暖。從某種程度上說,歷史細節“關注的是一個個具體的生命和那些生命力的精神,那些過往的人與事對今天的啟迪和召喚。”歷史細節與教科書上那些結論和概念相比,相對“逼近有血有肉的、驚心動魄的歷史真實”,讓歷史不再變得顯得遙遠和空洞。運用到初中歷史教學中歷史細節,一定要緊緊圍繞核心素養的要求,要堅持適度性的選擇,不能本末倒置,超出學科教學本身的需要,要讓歷史細節助初中歷史教學一臂之力。
作者簡介:張夢琪,江蘇省蘇州市,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石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