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華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落實,課堂教學便成為教師指導下學生開展自主學習與探究的過程。所以在實際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將學生自主學習作為核心,為學生眼、口、手、腦的有效解放提供良好空間。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只有注重對自身教學理念的有效變革,才能給予學生更好的指引,成為學生的優秀伙伴,讓學生學會學習,增強學生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自主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培養途徑
中圖分類號:G623.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0)32-0053-02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classroom teaching has become a process for students to carry out independent learning and inquir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eachers. Therefore, in actual element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teachers need to take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s the core to provide a good space for the effective liberation of students' eyes, mouth, hands and brain. As the organizer, guide, and participant of classroom teaching, teachers can only give students better guidance and become excellent partners of students, so that students can learn to learn, and enhance their own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Keywords】Elementary school Chinese;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Learning habits; Training methods
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自主學習已經成為目前的教育主流,可以通過對學習目標的有效明確,對自我監督、評價等方式的落實得到實現。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從“學會”逐漸向著“會學”不斷發展,顯著提升學生的實際學習效果。這樣不僅可以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還能有效促進新課改目標的確切落實。
一、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意義
自主學習是目前最為主流的一種學習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成長有著重要影響,所以在實際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第一,滿足社會發展需求。隨著新時代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為了學生今后的更好發展,必須注重對學生終身學習意識的培養。在此過程中,自主學習能力是學生自身的基本素養,可以為學生今后發展奠定良好基礎,提升學生自身的綜合競爭力,以更好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第二,滿足學生發展要求。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當下,知識內容變得越來越豐富,知識的變更速度也越來越快,知識傳播途徑變得越來越多樣化。所以重視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讓學生能隨時隨地主動開展學習,進而為學生今后發展提供更加寬廣的空間。第三,增強學習效率與效果。自主學習需要學生能明確樹立學習目標,并通過自我監督、評價、堅持等進行落實。而自主學習所具備的顯著特點就是學生自身擁有較強的學習欲望、明確的學習目標以及適當的學習方法。擁有良好自主學習能力的學生,會充分落實課前、課中、課后每個階段的學習任務,并重視對問題的發現、分析與解決,能對自身學習開展客觀評價,進而不斷挑戰、提升自己。
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途徑
(一)建立良好師生關系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通常是教學活動的核心,并重視對“師道尊嚴”的有效維護,使教師總是高高在上,忽視了對學生的關愛與尊重,十分不利于師生之間的良好交流與互動。而在灌輸式教學中,學生只能被動接收,學生思維受到了嚴重禁錮。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認為只有自己更加嚴厲,才能有效維護課堂紀律,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在此種狀況下所形成的師生關系,必定無法讓學生感到充分尊重,不利于學生人格、個性的全面、健康發展。所以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重視對和諧、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的創設,充分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效展現其主體作用,從而形成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以更好適應新時代教學要求。這就需要教師能轉變教學觀念以及角色,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組織、參與作用,注重與學生的互動與交流,深入了解學生的年齡、個性特點,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依據學生特點制定教學方案,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愛上語文學習,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與能力的不斷提升。
(二)調動學生主體性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重視對“以生為本”理念的落實,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轉變傳統灌輸式教學,充分調動與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有效推動教育改革的確切落實。這樣不僅可以突顯教學中發現、分析、探究等認知,還能提升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大力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對學生有效放手,充分激發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自主性,讓學生能主動開展學習活動,深刻感受語文學習的樂趣。
例如:在《美麗的小興安嶺》教學中,教師可以針對文本中對春、夏、秋、冬的描寫中,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段落,并依照自己所喜歡的方式對課文知識進行學習。給予學生更為寬廣的選擇空間,讓其通過自己所喜歡的方式開展學習,使學生對學習充滿了激情與熱情,有利于學生更為深入地對教學知識進行探索與理解。在學習反饋階段,學生會對不同觀點進行展現,并通過有效闡述,讓他人能認可自己。此外,學生不僅對課文中的優美語句進行朗讀與理解,還會利用多種途徑查找相關知識進,進而使自身積累變得更加豐富,讓學生擁有繼續探索與學習的欲望。這樣教師不用口干舌燥地不斷講述,而學生就能甘之如飴地開展學習,不僅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還能促進小學語文教學的高效開展。
(三)多樣化的教學活動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重視為學生活動創設機會,以提升學生開展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與熱情,讓學生在實際活動中掌握知識、增長見識、鍛煉才能。將說與演融入讀寫學習中,讓學生擁有更多的語言實踐機會,以更好地對語言進行領悟與運用,顯著提升學生自身的語文綜合素養與能力。同時益智、有趣的活動可以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充足動力。例如,教師可以選用教材中有著較強故事性、情節性的文章,引導學生分角色扮演,以獲取理想的教學效果。
(四)創建良好氛圍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尊重與信任,讓學生擁有開展學習的主動權,教授學生學習方法,大膽讓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有效建立自主學習氛圍,使學生能在長時間的練習、堅持中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顯著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首先,放手讓學生開展自主學習,但不是放任自流,教師需要提前對自主學習的程序以及方法進行制定,運用一讀、二思、三寫、四用的方式,讓學生能依照相關規律開展自主學習,知道從何處下手,明白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這是由教到學的重要過渡,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對自身所具備的引導、示范作用進行充分發揮。其次,在教學中教師需要重視對角色的有效轉變,盡可能對優質教學氛圍進行構建,通過互評、自評、教師評價等形式,讓學生明確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其在學習中獲得成功,并體驗成功。通過對競賽活動、合作學習活動的組織,可以為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提供有效動機,讓學生愿意學、樂于學,顯著提升學生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推動小學語文教學的高效開展。
參考文獻:
[1]張毅.論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研究,2009(08).
[2]努爾故·牙森.小學語文高年級“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初探[J].當代家庭教育,2018(03).
(責任編輯? 范娛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