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春梅
摘 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初中道德與法治老師肩負著培養初中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責任。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通過各種教學活動與方法,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
關鍵詞:文化認同;文化自信;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
初中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時期,初中生是中國的未來,培養初中生的文化自信是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極為重要的內容。但當前我們對文化的內涵和外延的認識還存在狹隘之處,文化認同以及建立在認同基礎上的文化自信在面臨某些具體問題時還容易發生動搖。因此,利用好自己的學科陣地,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就顯得非常迫切和重要。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我進行了一些探索、實踐和反思。
一、巧用文本資源,感悟文化內涵,增強文化自信
1.善用文本中的名言警句進行點染鋪陳
點染是中國畫的傳統技法之一,是一種染色技巧。詩詞鑒賞中的“點染手法”是先點出主體重點,然后再對其細節進行詳細的渲染描寫。點染技法同樣適用于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以部編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教材為例,行文部分巧妙結合了很多名言警句,例如:在講到“一個民族創新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創新人才的培養”時,引用了“致天下之治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學校”的名句;在講到中國民主價值追求的重要思想源頭時,引用了“民為邦本”“政得其民”“以百姓心為心”的傳統思想;在講到依法行政時,引用了“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的警句。名言警句不就是對文本的點染嗎?教師的適時使用,不就是對課堂的點染嗎?通過這種點染,讓學生在感悟的同時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能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動力。
2.借用文本中的典型事例進行主題探究
文本中的事例都是精挑細選的,有代表性。如果能夠把事例的精神內核挖掘出來,就能獲得學科價值和精神價值的雙豐收。圍繞部編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教材中南泥灣發展變化的材料,我設置了探究主題:改革開放背景下南泥灣的過去、現在和將來。步驟如下:(1)學生用多種方式查閱史料,了解以下歷史:1941年,八路軍三五九旅在南泥灣開展大生產運動;60年代,開荒造田;改革開放后,國家投資開發建設南泥灣農場;1995年,啟動南泥灣農場扶貧開發基地建設后續工程;如今的南泥灣擁有萬畝良田,集參觀、旅游、經濟綜合開發為一體。(2)對以上史實進行思考分析,其間可采取分點對應分析思路,如革命年代的大生產運動有怎樣的重要意義?體現了什么精神?“開荒造田”體現的是什么精神?扶貧開發基地建設體現了怎樣的理念?如何處理繼承與改革開放的關系?從中可以得知國家對文化傳承的什么態度?(3)展望未來,你覺得南泥灣會是怎樣的面貌?判斷依據有哪些?依據背后反映出中華民族怎樣的精神特征?這樣的主題探究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觀,又有利于塑造學生的價值觀,更有利于增強學生對民族精神的認同和傳承的迫切愿望。
二、研究熱點新聞,拓展文化外延,增強文化自信
1.搜集與文化有關的新聞,直視發展成就,增強文化自信
與文化相關的新聞時有出現,教師要做有心人,要做宣講機,向學生介紹一些與文化相關的新聞,讓學生從一個又一個時政新聞中感受發展成就。比如我組織班上學生利用班級板報做了一期“2019文化成就展”的專題版塊。向學生介紹了2019年中國在文化建設方面的重大成就,比如:2019年6月17日,針對青蒿素聯合療法在全球部分地區出現“抗藥性”衛生難題,屠呦呦帶領團隊攻堅數年,終于揭開青蒿素抗瘧機理,提出切實可行的治療應對方案,用事實告訴世界:青蒿素依然是人類抗瘧首選高效藥物;在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良渚古城遺址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國世界遺產總數位居世界第一。
2.解讀其他重大新聞,尋找文化基因,增強文化自信
重大新聞,社會影響面廣,傳播速度快,關注度高。但是信息化時代,信息來源多元,有些沒有經過深層次加工,學生信息來源單一,容易認識膚淺。此時,教師要做有心人,對重大新聞進行深層次解讀,追尋新聞背后的文化基因。中國能夠化險為夷,能夠發展到今天這樣的盛狀,讓人們過上美好、幸福、和平的生活,這源于什么呢?源于每一個中華人民都具有愛崗敬業、樂于奉獻的職業道德;源于熱愛人民、臨危不懼、扶危濟困的中華傳統美德。中華民族具有舍我其誰的責任擔當和造福人類的濟世情懷,這是人民需要的,是發展和強大需要的。由此可見,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民族精神是熔鑄在我們民族血液中的,是我們攻堅克難的法寶。
對中華文化的自信是家國情懷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加強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內容。堅定文化自信,事關國運興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傳承發展。道德與法治老師在日后的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構建更加濃厚的課堂文化氛圍,多途徑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文化自信,從文化自信走向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從而增強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參考文獻:
陳先達.文化自信與中華民族復興[J].理論學習,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