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士英
摘 要:語文要素是部編教材的一個核心概念,語文要素主要包括基本的語文知識、必要的語文能力、良好的學習習慣等。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語文要素主要是朗讀能力和閱讀能力。在使用部編教材的過程中,教師要從熟悉語文要素、利用語文要素這兩方面入手,實施策略,凸顯語文要素,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文要素;閱讀能力
小學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起步階段,如何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閱讀技能是廣大語文教師探討的熱門話題。部編教材的最大特點是彰顯語文學習本質,重視讀寫教學。教師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把握語文要素,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用語文要素打開閱讀學習的大門,促使學生在閱讀的海洋里盡情暢游,享受閱讀學習的樂趣,培養閱讀習慣。
一、了解“語文要素”
所謂的語文要素是指課程教學的階段性目標,包括語文知識、語文能力、學習方法和習慣,然后將這些目標分解到每個單元中。三年級教材的“語文要素”關于閱讀方面主要包括朗讀能力和閱讀能力。
1.朗讀能力的培養
朗讀是書面語言的有聲化,通過朗讀可以將學生的情緒廣泛地調動起來,加速其與文本的融合。在語文教學中,除了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出語氣、讀出節奏外,教師還要根據文本內容靈活選擇朗讀方式,讓學生在有效的朗讀中,讀出精彩、讀出效率,提高朗讀能力。
例如,部編版三年級語文《秋天的雨》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散文,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為我們勾勒了一幅美麗、豐收、歡樂的秋景圖,讓我們體會了秋天的美好。由于課文語言優美,因而非常適合朗讀。為此,教師在學生初讀文本的基礎上,為學生播放音樂《秋日私語》,指導學生配樂朗讀,在朗讀中體會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并在讀中積累、在讀中感悟、讀中運用。學生在富有詩情畫意的意境中,學習凝聚著作家靈感、激情的文字,品悟文章的語言美。正如葉圣陶老先生說的“美文需要美讀”。在配樂朗讀中,學生能夠根據音樂的節奏讀出情感的變化,在提高朗讀能力的同時,還能受到美的熏陶。
《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一篇童話故事,講述了老屋幫助小花貓、老母雞、蜘蛛的故事,贊美了老屋樂于助人的美好品質。小學生喜歡模仿,特別能把各種小動物的動作、語言,模仿得惟妙惟肖。基于此,教師可以分角色朗讀,讓學生戴上小花貓、老母雞、蜘蛛的動物頭飾,演繹故事情境。扮演“小花貓”的學生要表現出小花貓為找避雨的地方著急的樣子,讀出急切、哀求的語氣,扮演“老屋”的學生要讀出慈祥、和藹。就這樣,通過角色互換,學生對故事人物的性格特征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朗讀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2.閱讀能力的培養
很多語文課本中都有一些關鍵詞語,它們在文本中起著“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要作用。閱讀時若能夠抓住這些關鍵詞語,會收到事半功倍的閱讀效果。這就需要教師對文本內容有清晰深刻的理解,能夠找出關鍵詞語,從而指導學生高效閱讀。
例如,教學部編版三年級語文《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富饒”是該文的題眼,作者圍繞這一關鍵詞語分別介紹了西沙群島的風光和物產,表達了作者對西沙群島的熱愛之情。為了指導學生有效閱讀,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教師抓住“富饒”這一關鍵詞語,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西沙群島有哪些富饒的物產?分別是什么?這兩個問題幾乎涵蓋了文本的主要內容,學生通過對這兩個問題的探索,可以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迅速掌握文本的主要內容,把握文章脈絡,體會中心思想,收到“長篇短教”的教學目的。并且帶著問題閱讀,避免了閱讀的隨意性,大大提升了閱讀效果,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會隨之提升。
二、運用“語文要素”
詞語是組成句子的重要元素,詞語理解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對整個句子的把控,從而對學生的閱讀速度和閱讀效果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根據詞語的本質屬性,教師可以培養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這一基本閱讀能力,具體措施可以用“泡泡”的形式,提醒教與學。
如在三年級語文《燕子》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在文本第二段中“像趕集似的聚攏來”,學生從而理解了“聚攏”這一詞語的意思:從四面八方聚過來,形象生動地寫出了燕子的多,渲染了一種熱鬧的氛圍。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折拼法、近義換詞法、反義詞否定法、聯系生活實際等方法理解詞語的意思。具體選擇哪種方法教師要根據文本內容靈活選擇,幫助學生掌握如何根據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提高學習能力,為今后的閱讀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總之,基于語文要素有策略地開展閱讀教學,將幫助學生更好地閱讀,通過閱讀能力的提升推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讓小學語文教學取得突破性的進展。作為語文教師,要準確把握好語文要素,助力學生的閱讀學習。
參考文獻:
[1]陸云.新教材 新理念 新挑戰:從第三屆語文教學觀摩活動看統編教材的特點及教學策略[J].小學教學參考,2019(1).
[2]溫瑩瑩.統編本初中語文教材自讀課文教學策略探究與實踐[D].廣州:廣東技術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