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明海
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教學培養的重要方面,如何通過一系列有效的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激發學生自我閱讀的意識,使學生明白閱讀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從不同的方面針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出建議。
關鍵詞:閱讀能力;語文綜合素養;閱讀興趣
在素質教育實施之前,學生的閱讀能力深受傳統教育的影響,學生主要是被動地接受大量的語文知識以及枯燥的訓練方法,難以自我消化。由于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在閱讀時難免會出現生字生詞,基礎的薄弱也讓學生不能在閱讀中進行自我思考,不僅如此,大多數語文教師只重視書本的教學而忽略了課外閱讀對學生閱讀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學生的閱讀面不寬,閱讀能力自然無法得到提升。閱讀應該從激發學生的興趣開始,將學生當作主體,而不是將書本知識當作主體,讓學生快樂地學習,活學活用。
一、興趣先行,巧設章前導語
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首先要從細節入手。文章的章前導語就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好的導語或留有懸念或留有疑問等,都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師應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對章前導語進行巧妙的設計,打開學生的閱讀大門。例如在教授課文《小英雄雨來》時,導語可設計為“有一個小英雄名叫雨來,村里的人都十分喜歡他,他可是做了不少好事,那么他究竟做了什么事情讓大家叫他小英雄呢?不如讓我們去書中找一找答案。”如此一來,學生的閱讀興趣被挖掘出來,還會進行自我思考,閱讀能力就得到了提升。
二、由緩至穩,逐步向前進
教師是引導學生進行閱讀能力提升的核心人物,基于學生水平不同、年齡不同以及年級不同,所以應該用不同的方法進行閱讀能力的培養,從緩到穩,循序漸進。例如在閱讀鼓勵方式上,針對一年級學生,只要能用拼音讀懂一句話,或者用自己的意思表達一句話便可給予獎勵;對于二、三年級的學生,教師要求學生帶入感情去朗讀課文,并且能夠正確理解課文的意思,才能進行表揚。另外,對于較高年級的學生,除了要具備低年級學生具有的能力之外,還要能夠通過一篇文章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且學會寫讀后感[1]。
三、促進學生閱讀自我意識的形成
在講授課文時,部分教師忽略了學生才是教育教學的主體,學生需要通過獨立的自我思考才能完成綜合素質的培養。部分教師給學生教授了大量的知識,沒有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使學生學到的知識得不到消化,不利于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的養成。教師應該在教學活動中充當配角,讓學生成為舞臺的主角。例如讓學生通過有感情、有節奏的朗讀去體會作家的思想感情;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自我閱讀并讓學生提出疑問,讓學生共同討論交流情感;讓學生之間相互答疑,使他們學會自己解決問題。這樣一來,不僅學習氛圍更加濃厚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更加突出了,閱讀的自我意識也養成了。
四、營造氛圍,在意境中培養情感
適當地通過文章內容營造特定的氛圍,有助于學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與靈感來源。教師可以在學習每一篇課文之前,利用音樂、視頻、朗誦、圖畫等方式創造出不同的意境。如在教《小英雄雨來》這篇課文時,伴以慷慨激昂的音樂,講述課文的背景等。這種方式不僅能夠讓學生在特定的意境中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夠加強學生的記憶,使學生能夠在一些特定的場景中回憶起相關的課文,增強學生的文學氣息以及鑒賞感悟課文的能力。
五、合理選用課外書籍
雖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但是僅僅靠書本上的知識是不能夠完全讓學生體會到讀書的妙處,所以教師應該在課堂上推薦一些對學生閱讀能力有幫助的課外書籍[2],例如經典詩集、散文等,使學生的心靈得到熏陶,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增加他們的興趣愛好,由此他們就知道閱讀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還有廣闊的文學海洋,讓他們能夠通過大量的閱讀找到自己的“黃金屋”。
六、尊重與鼓勵是學生進步的助推劑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難免會犯錯誤,教師應該給予學生愛和關心,讓他們鼓起信心。學生通過閱讀得來的觀點,教師不能夠輕易否定,而需要耐心講解,并且適當鼓勵,讓學生保持閱讀的興趣。學生感受到了尊重與鼓勵,有助于自我意識的形成,提升閱讀能力。
七、結語
閱讀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而且能夠改變一個人的涵養與氣質,是人的重要能力之一,而這種能力從小就應該得到培養。在對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方法方式上,還需要教師在大量的教學中不斷去摸索,探尋出適合學生的方法,使學生終身受益。
參考文獻:
[1]鄒文君.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技巧初探[J].信息周刊,2019(4):30.
[2]王秋燕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策略[J].文理導航旬刊,201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