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菊林 肖廣艷
摘 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對于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對學校視域下的家校社共育進行了探析。
關鍵詞:家庭教育;社區;共育
當前,家庭教育“重要”、家庭教育指導“必須”、家庭教育課程“可持續”已被較普遍的接受和認同。學校視角下的家校社共育應突破“圍墻”思維,從“封閉”走向“開放”,創新育人方式,轉變教師角色,發揮指導職能,探索構建學生發展指導的學校支持系統、家庭支持系統和社會支持系統,實現家校社共建共育共享、親師子互助互學互進,為學生健康成長提供多種可能。
一、在“知曉的家庭教育”上出實招
“知曉的家庭教育”是學校視角下的家校社共育的前提。為此,我們保持并發揚指導家庭教育的傳統經驗和優勢做法,在“做實”上下功夫、做文章。
(一)健全工作機制,優化指導隊伍。一是增強蘇州市家庭教育指導師、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等專業力量。鼓勵教師參加資格認證培訓、資格進階培訓,擴充從事家庭教育指導的專業隊伍。二是用好學科帶頭人、班主任、行政人員、黨員教師等骨干力量。結合成長導師制,發揮好骨干力量在指導家庭教育、關愛學生成長的作用。三是組建校級“林老師”隊伍,明確其工作職責,認定其工作量,同步納入蘇州市教育志愿服務聯合會管理,參照教育志愿者認定服務時長。
(二)辦好家長學校,覆蓋家長全體。一是重視家長學校建制建設,把家長學校納入學校工作、年級工作、班級工作的總體部署。二是充分發揮校家長學校指導委員會作用,開展好校級、年級、班級三級家長學校和家委會工作,完善校級、年級、班級家長學校和家委會三級工作體系。三是做好每學期期初、期中、期末、新生入學、中考等重要時段的家庭教育集中活動和家庭教育指導文章的班級推送工作。四是組織家庭教育指導面詢咨詢和實地家訪等工作,為困境學生、困境家庭排憂解難。
(三)豐富指導內容,強化服務意識。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家庭教育工作實踐,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家庭美德發揚光大。舉辦家長培訓講座和咨詢服務,開展先進教育理念和科學育人知識指導;舉辦經驗交流會,通過優秀家長現身說法、案例教學發揮優秀家庭示范帶動作用。組織社會實踐活動,定期開展家長和學生共同參與的參觀體驗、專題調查、志愿服務和社會公益活動。以重大紀念日、民族傳統節日為契機,通過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文藝、體育等活動增進親子溝通和交流。及時了解、溝通和反饋學生思想狀況和行為表現,營造良好家校關系和共同育人氛圍。
二、在“智行的家庭教育”上求創新
“智行的家庭教育”是學校視角下的家校社共育的取向。為此,我們創意并創新指導家庭教育的新增長點和開放路徑,在“轉向”上立新意、求實效。
(一)構建家庭教育社區支持體系。我們與相關部門和學區所屬社區密切配合,推動建立家庭教育“半社會化”指導服務體系,探索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的有機融合,一方面倡導家長與孩子一起參與到社區鄰里節、社區志愿服務等活動中去,另一方面選派優秀教師到社區為社區居民、學生家長提供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導服務。
(二)引導社會組織參與家庭教育服務。積極引導多元社會主體參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利用各類社會資源單位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和實踐活動,擴大活動覆蓋面。我們與太倉市瑞恩社會工作研究中心、太倉市頤悅園等社會組織建立“校園+”家長學校建設共同體,依托富有青春活力的社會工作者力量、富有成長經歷的“五老”隊伍,搭建雙向互動的活動平臺,為家庭教育的社會化探索新路。
(三)重點關愛幫扶困境學生困境家庭。當下,困境學生困境家庭的比重逐漸呈上升趨勢,這部分孩子、這部分家庭的家庭教育需要我們給予過多的關愛幫扶。我們在給予困境學生、困境家庭物質支持的基礎上,有重點的給予他們方法的、技巧的、精神的、文化的支撐。
(四)加強家庭教育的科學研究。一是參加蘇州市中小學家庭教育課程化項目學校子課題研究,加強對項目研究的過程性管理,采用校本研究、專家指導、校際交流等方式定期開展項目研究與實踐;二是作為核心成員參與江蘇省教育規劃“十三五”課題《區域推進“導—學”互動家庭教育指導模式的實踐研究》;三是獨立承擔太倉市哲學社會科學、太倉市家庭教育研究會立項課題研究。
三、在“社會支持體系”上促融合
學生發展指導社會支持體系包含學生家庭周邊和家長建構的社會與社區教育、學校周邊和學校建構的社會與社區教育、政府建構的社會與社區教育、學校友好人士建構的社會與社區教育等,通過“校園+社區+社會”、“校園+家庭+社會”、“教師+家長+學生”社會與社區實踐教育活動的共育。
(一)家庭區域建構的社會與社區教育
1.興趣拓展:尊重孩子發展興趣和成長需要,遵循孩子身心發展規律,從與孩子討論身邊的事開始,幫助孩子發展興趣特長,探尋生涯發展取向,逐漸實現“有趣——樂趣——志趣”。
2.代際學習:榜樣是看得見的正能量,觀察榜樣的言行并模仿是人們間接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從代際隔閡走向代際學習,家庭、家族、鄰里、社區不同代際之間取長補短、相互學習。
(二)學校區域建構的社會與社區教育
1.志愿服務:將“校園+”志愿服務正向成長計劃主動融入進學生發展指導,在弘揚志愿精神的過程中獲得自我調節、自我效能和自我認同。
2.生涯訪問:開展職業了解、精英訪問、職業調查,了解傳統職業、新興職業所需的知識結構和專業素養支撐,與初中生學業發展建立起勾連。組織訪問社會精英和成功人士活動,解析成長經歷和成長啟示。
(三)政府區域建構的社會與社區教育
1.社區實踐:節假日、寒暑假的社區實踐。自主參與、同伴互助、親子陪護參加太倉、蘇州市域范圍的各大社會實踐體驗基地。
2.社會實踐:實踐基地的社會實踐。積極參加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的集中學習、春秋季社會實踐、寒暑假研學旅行等活動。
(四)友好人士區域建構的社會與社區教育
1.跨校訪學:東西部訪學、東西方訪學。通過實地訪學、遠程交互等方式與貴州玉屏幫困結對學校、英國友好學校的主題活動和聯合訪學活動。
2.共建聯盟:黨建聯盟、一中聯盟、西區聯盟。通過黨建聯盟、校際聯盟、校社聯盟,實現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的互養共生。
學校視角下的家校社共育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正向而有生命的指導,為學生發展打開了一扇“窗”、推開了一扇“門”,“見識”到了窗里窗外、門里門外的一道道獨特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