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萍
摘 要: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是一門非常重要的教學課程,伴隨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以及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中職生掌握基礎的計算機應用知識,對其今后的成長與發展非常有益。本文結合筆者的研究實踐,探討信息化平臺下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分層教學法的實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信息化平臺;分層教學法;中職學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計算機教學
伴隨著信息化的不斷發展,當前信息化技術已經廣泛覆蓋和深入滲透到各行各業,并推動經濟的快速發展,在這樣的發展勢頭下,整個社會對信息技術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多,人們對學生計算機課程的學習要求也越來越高。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是一門基礎性課程,包括了計算機課程所有的基礎性知識和操作技能,對中職生日后計算機的應用發揮重要作用,于是,采用高效的教學方法為中職生開展計算機課程的教學活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分層教學法簡述
(一)分層教學法的含義
分層教學法體現的是一種分層任務性的學習方法,要求教師結合學生的基礎能力和學習能力,有針對性地采取不同教學目標,創新教學手段,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指導和教育,其主要表現為教師從學生個人發展角度出發,最大程度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在其原有的學習基礎與能力之上提升中職生的計算機素養,為其今后的學習發展和工作發展奠定基礎[1]。
(二)分層教學在中職計算機課程教學中的意義
中職學生普遍有一些共有的特點,即基礎水平參差不齊,學習能力較差,學習積極性較低。有學者在其調查中將中職生與計算機課程學習的情況分析為:學生層次結構不同,接受能力差異較大,在計算機學習中表現有多層次性,對計算機地位與作業認識不深,缺乏主動學習與探究動力,計算機資源有限,學生家庭環境影響也導致部分學生沒能有熟練操作計算機軟件的機會[2]。由此可見,對中職生計算機課程學習實施分層教學,其核心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準確把握學生個體的不同學情。如果依靠過去傳統歸一化的教學方式,就會導致一些基礎好的學生吃不飽,基礎差的學生吃不了的情況,而應用分層教學背景下,這些問題才能得以解決,教師通過分析學情,對教學內容的難度與深度進行準確定位,實施分層教學,確保各個層次的學生學有所獲,真正將因材施教落到實處并最大程度發揮其價值[3]。
二、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分層教學的一般步驟分析
(一)學生分層
教師首先要對學生的計算機水平加以考察,結合學生學習能力、基礎水平等,將學生分組為A、B、C三組,分別為優秀學生、中等學生和較差的學生,教師的分組盡可能將同層次學生安排同組,為其爭取更多的討論時間,確保學生在組內有更多的機會發表意見和互相學習,形成學習合力與競爭性。
(二)教學目標分層
對中職生計算機知識學習目標加以分層,主要根據學生掌握知識的不同預設學生的學習目標,確保學生目標的設定與其水平相適應。在《計算機應用基礎》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備課過程就要清楚明確不同學生的學習目標,結合其對應的層次劃分目標,提高教學質量。比如在教學Word基礎知識時,教師可要求C層次學生結合教材內容對簡單的板報加以演示,B層次學生能夠利用word獨立設計美觀的板報,A層次學生能夠自選題材利用word制作出個性化且有創意的板報。在實施的過程中,所有學生都要明確各自的學習目標,教師則要注意在學生現有水平基礎上的協助性選擇,避免出現學生知識應對吃力而消極學習甚至厭惡學習的情況。
(三)教學過程分層
這是開展《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活動最重要的環節,這一環節主要針對不同層次學生和設定的目標而實施的過程,通常包括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教師指導學習和課堂提問學習等內容。比如在word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可以針對C層次學生進行簡單提問,如“Word制作板報如何插入圖片”,基礎性知識基本能在C層次學生掌握范圍內,很快得出“光標點擊插入圖片、選擇插入”等操作答案。針對B層次學生則可提問“怎樣設置板報背景?”等內容,在加強預習等目標設定下學生也能掌握“點擊頁面布局,選擇頁面顏色,結合需求選擇背景圖片等”知識。最后針對A層次學生,則可以用“怎樣設置文字環繞”等內容。分層教學實施中重在激發不同層次學生原有基礎能力上的興趣和學習動力,使其掌握基礎知識外增強進一步深入學習的信心,并借助教師的引導逐漸提升計算機學習的積極性。另外,分層教學的實施還要針對不同層次學生“最近發展區”情況進行開發,教師需要考慮學生接受新事物新知識能力的不同,水平動態發展的不同開展教學,使其調整符合學生發展的規律[4]。
(四)教學評價分層
評價是教師對教學實踐結果的反饋,也是學生進步的重要動力,要求教師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目標設定評價過程,教師必須公平對待任何一個層次學生的學習成果,尤其是關注學生進步的閃光點,挖掘學習潛能,使其形成鼓勵作用,確保教師更好地掌握教學成果,及時進行調整。
三、《計算機應用基礎》分層教學策略
(一)分層教學的實施要科學合理
當前信息技術已經深入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現今的中職生計算機基礎能力并非空白,要讓中職生將已掌握的計算機知識轉變為系統化學習的動力,教師必須適當測試學生的計算機能力,以提高分層教學法實施的效率。比如不少中職生網絡游戲通關等級較高,微博微信應用非常熟悉,那么在開展《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要適時引入學生感興趣的網絡游戲或微博微信功能等問題,并適時帶出學生沒能掌握的知識點,以激發學生持續學習的動力,避免不同層次學生,尤其是C層次學生未學先退的問題。
(二)不同專業的教學要合理分層
中職生的教育具有特殊性,對其開展的教學要與選擇的專業緊密聯系,因此教師要讓學生了解計算機基礎知識重要性的前提下,還應讓其明白計算機基礎技術對學生今后發展的影響,在選擇的過程中也要具備分層的意識。比如關于“電子表格基本操作”的教學,針對學前教育專業的中職生,教師就要結合幼師在其崗位工作中需要應用的幼兒信息統計表來引導教學,可以告知學生制定表格的要求,并在不同層次學生基礎能力之上對“刪除插入單元格、行與列、調整表格高與寬”等內容進行調整,并發揮小組合作的協助性作用,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針對電商專業的學生,會有大量機會應用這些電子表格,那么教師就要注意教學過程中適當提高要求和難度,比如設置就業工作過程中建立表格的情境,在不告知學生具體表格要素的基礎上,鍛煉學生快速準確制定表格的操作能力。這樣的過程不但實現同專業學生的分層,也確保不同專業學生在原有基礎能力及專業要求基礎上的分層,最大程度達到不同的學習效果,并且更能促進學生能力的提升。
(三)要應用合理的分層評價
評價的環節分層化,目的在于為教師與學生的教與學成效反饋信息,結合評價的結果反思教學過程,對教師的教學及學生的學習均有不斷完善的作用,促進教學與學習質量的提升。分層評價方法的實施要結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水平及學習效果而定,學生在自身任務完成且水平不斷提升的結果中就該得到鼓勵性的評價結果。評價過程中,教師要做到一視同仁,但也要講求評價的可靠性與合理性,每一層次的學生都應得到公平對待。教師的評價要以正面的表揚形式為主,關注到學生原有水平以及進步成效,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與學習潛力,做好引導和有效挖掘的鼓勵性工作,在此基礎上因材施教,分層評價。長期的實踐證實,分層評價的過程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其在正面的鼓舞性作用下產生更大的學習驅動力,提高自覺反思性,同時也能保證教師的教學成果,成為后續教學補充的重要依據。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信息化時代快速發展的社會大背景下,無論對任何專業的中職生而言《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都非常重要,結合中職生的現有特點,教師開展教學實踐過程中需要應用分層教學法,充分考慮學生個體差異性,并能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專業學習要求等,最大程度挖掘分層教學法應用的價值,在此基礎上,對學生計算機學習興趣進行激發,挖掘計算機學習潛力,鼓勵學生在原有層次上不斷提升,不斷進步,才能真正掌握計算機學習知識,并使其在各自專業和今后的崗位上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1]鄭中京.中職學校計算機基礎課的分層教學探究[J].新課程研究,2014,11(12):116-117.
[2]嚴淑玲.中職院校《計算機應用基礎》分層教學實踐的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4,2(1):246.
[3]邱麗.分層教學法在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堂中的運用探研[J].無線互聯科技,2013,11(1):117-118.
[4]張黎黎.互動式分層教學在中職計算機教學中的改革應用[J].計算機教學,2018,2(17):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