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土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柢,補缺鄉村傳統文化教育的短板是新時代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環節。鄉村傳統文化回應性教學意指課程教學與鄉村傳統文化相連接,以鄉村少年的文化背景與鄉村生活經驗作為教學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以鄉村傳統文化促進鄉村教學質量提升。鑒于鄉村傳統文化回應性教學之于鄉村文化振興、鄉村教師隊伍建設、鄉村少年整體性發展之價值,鄉村教師應當在鄉村傳統文化教學中對鄉村少年、自我、教學課堂以及鄉村社區進行文化回應,以期實現鄉村傳統文化教育。
關鍵詞:鄉村傳統文化;文化回應性教學;傳統文化教育;鄉村教師
作者簡介:謝計,杭州師范大學經亨頤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是新時代中國發展最深厚的軟實力。鄉村是中華傳統文化生長的家園,鄉土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柢,孕育著中華文化的精髓。因為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我們的民族確是和泥土分不開的,從土里長出過光榮的歷史。[1]因此,在廣袤鄉村地區的土地里生長出的,并得以確認和保護下來的鄉村傳統文化自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補缺鄉村傳統文化教育的短板是新時代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環節。然而,《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頒布并實施以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雖取得顯著成效,但仍暴露諸多不足。放眼鄉村傳統文化教育,實踐中仍存在鄉村傳統文化教學內容建構不足、教學方法拘泥于灌輸等問題,究其癥結,是缺乏對鄉村文化場域、鄉村少年文化背景的回應。緣此,本研究基于文化回應性教學理論,討論鄉村傳統文化回應性教學的內涵、價值與可行路徑,以期為進一步開展鄉村傳統文化教育提供有益參考。
一、鄉村傳統文化回應性教學的內涵闡釋
鄉村傳統文化回應性教學是在文化回應性教學理論指導下,面向鄉村傳統文化教育問題延伸出來的概念。因此,解讀鄉村傳統文化回應性教學的內涵,需要先理解文化回應性教學。文化回應性教學起初指向國外不同族裔學生因文化差異導致學業不佳問題,主張教師在關注學生原有文化背景與生活經歷的基礎上開展教學。文化回應性教學最基本的思想即是將學生的文化背景視為促進教學的資源,注重將教學置于學生熟悉的文化形式、行為與認知過程中。[2]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文化回應性教學關注學生已有的文化背景和學習經歷對當前學習的影響,表現出強調教學內容的探究生成、注重學生情感需求的滿足、主張家—校—社區的合作等特點。[3]這正為審思當前鄉村傳統文化教學內容建構不足、教學方法囿于灌輸搬弄等現實問題提供了有益視角。
鄉村是生活空間與生產空間相融合的共同體,生活其中的成員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并逐步發展起來的一套心理、思想、觀念和行為模式,以及表達這些所生產出來的種種成品,即為鄉村文化。[4]鄉村傳統文化是鄉村場域中人與人、人與自然長期互動的產物,規范著鄉村成員的生產生活方式,維系著傳統鄉村社區的秩序格局,哺育著鄉村成員的物質與精神生活需要,深刻影響著生于斯、長于斯的鄉村成員的思想認知與行為表現。狹義上而言,鄉村傳統文化的內容體系可以大致劃分為生產生活(有關種植養殖、衣食住行類的鄉村文化)、歷史文化(有關地方志、文物傳說類的鄉村文化)、傳統民俗(有關節日習俗、婚喪嫁娶、鄉風民約類的鄉村文化)、民間藝術(有關工藝美術、戲曲舞蹈類的鄉村文化)、地理景觀(有關自然環境、物產資源類的鄉村文化)和思想觀念(有關當地人的宗教觀、價值觀類的鄉村文化)六個方面。[5]這六個方面的鄉村傳統文化共同建構著生活于其中的鄉村成員的文化精神世界,鄉村教育教學可以依托這六個方面的鄉村傳統文化,開展具有文化回應性質的道德教育、審美教育、勞動教育、知識教育、生態文明教育等,此舉將對鄉村少年生命整體性發展具有深遠影響,成為他們的文化印記和記憶之根。因此,鄉村教育教學先賦地具有傳遞與創新鄉村傳統文化的功能,同時鄉村傳統文化也是重要的育人資源,發揮著促進鄉村教育教學的積極作用?;谖幕貞越虒W理念,鄉村傳統文化回應性教學意指課程教學與鄉村傳統文化相連接,以鄉村少年的文化背景與鄉村生活經驗作為教學的基礎,通過幫助鄉村少年對學習內容進行文化遷移與比較,基于自身生命經驗建構出自己的知識,以提升鄉村少年的學業表現。
二、鄉村傳統文化回應性教學的價值澄明
文化回應性教學的開展前提是教學主體對不同文化持有尊重和包容的態度,這要求教師對不同文化的價值具有清晰的認識,在內心產生高水平的情感認同和價值認同。因此,基于當前現實,可從鄉村文化振興、鄉村教師隊伍建設與鄉村少年整體性發展等方面對開展鄉村傳統文化回應性教學的價值作進一步澄明。
(一)鄉村文化振興的教育路徑
隨著我國鄉村城鎮化持續推進,區域人口流動日趨頻繁,各地方文化間的交流、碰撞也日益密切。以現代城市文化為主體的外來文化強勢沖擊著鄉村文化生態,緩慢的鄉村生活秩序和穩定的鄉村道德秩序被逐漸打破,過往以家風宗訓、村規民約、鄉俗習慣等為表現實體的傳統鄉村道德倫理日益消解,鄉土自然資源和鄉村文化資源日益流失,傳統鄉村文化在城鄉二元進程中日漸式微,鄉村逐漸淪為一個缺少文化內涵的地域概念。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則順應了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重要環節,鄉村文化振興旨在繁榮、興盛鄉村文化,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立足鄉風文明,在保護傳承鄉村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對其進行轉化、發展,重塑鄉村文化生態。教育是文化傳承、創新的工具,因此也先賦性地具有傳承文化的功能。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背景下,立足鄉村文化生態,開展鄉村傳統文化回應性教學是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的教育路徑。一方面,優秀鄉村傳統文化能夠依托課程教學的載體得以傳承與弘揚,有效遏止鄉村傳統文化資源的流失;另一方面,優秀鄉村傳統文化的種子得以在鄉村少年的心中播種,為鄉村文化產業的創造、創新培育后備人才,注入新鮮能量。
(二)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時代訴求
基于“發展鄉村教育,關鍵在于鄉村教師”的共識,近年來,國家行政層面依據現實變化與發展訴求,不斷推進、調整我國鄉村教師隊伍發展建設。從鄉村教師隊伍頂層設計角度來看,國家與社會呼喚新時代鄉村教師既要身體扎根鄉村,更要精神扎根鄉土,努力培養與打造契合鄉村發展實際、回應鄉土文化需求的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其中,2020年8月,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再次從多個方面對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作出重要指示,突出強調要引導鄉村教師真正深入當地百姓生活,通曉鄉情民意,注重厚植鄉村教育情懷,充分融合當地風土文化,跨學科開發校本教育教學資源,引導教師立足鄉村大地,做鄉村振興和鄉村教育現代化的推動者和實踐者。從鄉村教師自身的角色定位來看,鄉村教師置身于鄉村社會,憑借自身專業學識和能力的優勢,擔當鄉賢角色,服務鄉村,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可謂源遠流長。傳統社會時期,鄉村塾師憑借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在鄉村社會擔當著鄉村文化代言者、鄉村禮教承擔者、鄉村治理協助者等鄉賢角色。[6]進入新時代,國家大力呼吁鄉村教師進行新鄉賢角色的轉變,要求鄉村教師積極發揮新鄉賢示范引領作用,塑造新時代文明鄉風,促進鄉村文化振興,賦予了鄉村教師鮮明的時代特征。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鄉村教師身體與精神的深入扎根,還是新鄉賢角色的成功擔當,都離不開鄉村教師認同與熟知鄉村傳統文化這一主觀條件的支撐。因此,開展鄉村傳統文化教學對于加強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具有重要價值。
(三)鄉村少年整體性發展的關鍵
鄉村少年的身份是由鄉土所賦予的文化內涵決定的,主要包含鄉村場域的區域識別、長期生活其中的時間識別以及獲得鄉土文化特征的文化識別三個標準,其中鄉土文化識別是核心。[7]鄉村傳統文化對于鄉村少年身份的識別最直觀的體現在于鄉村少年身上所展現的“野性”。“野性”之于鄉村少年而言,是鄉村文化空間孕育出的堅毅、隱忍、豐富的想象力和無限的創造力,“野性”根植于鄉村少年的生命之中,是其發展的能量源泉和詩性思維的供養,是不悖于現代文明的重要素質,是現代城市文明比照下鄉村少年“本我”的體現。[8]因此,美好鄉村教育實現鄉村少年生命整體性發展,既要使鄉村少年對現代城市文明產生合理性的想象,也要保有鄉村傳統文化賦予鄉村少年的“野性”。然而,城鎮化的飛速發展與長期奉行的單一化教育思維,致使“城市化取向”成為鄉村教育的主旋律,教育理念奉行的是“他者世界”而非“鄉土世界”,教育內容充斥著城市文化符號而非鄉土文化符號,鄉土世界逐漸走向教育的邊緣,鄉村少年在這種“離土”的教育中常常因家園感的缺失陷入生命的虛空境地。鄉村傳統文化回應性教學正是指向鄉村少年文化身份“歸根”的深度教學,它旨在回應鄉村少年生長的文化背景,依托于優秀鄉村傳統文化資源,促進鄉村少年的生命整體性發展。
三、鄉村傳統文化回應性教學的路徑分析
文化回應性教學的實踐原則在于始終以文化為內核,對教學過程的各要素予以真切的關懷與回應。緣此,基于文化回應性教學理論,鄉村教師開展鄉村傳統文化教育要分別對鄉村少年、自我、鄉村課堂以及鄉土社區進行文化回應。
(一)回應學生,洞悉鄉村少年的傳統文化需求
“鄉村教育問題的中心,乃至鄉村社會發展的中心,可以說是鄉村少年的健全發展與鄉村社會健全生活方式的引導與培育?!盵9] 從文化的角度分析,造成鄉村少年生命姿態發展不健全的核心原因在于唯城市文化取向的鄉村教育既阻遏了鄉村傳統文化對鄉村少年的精神滋養,又未引導其產生對城市現代性的合理想象,置其精神于無序的狀態,破壞了整體人格的形塑。文化回應性教學主張教材知識所蘊含的文化與教學對象本身所攜帶的文化的相遇與互動是教學的邏輯起點,緣此,教學在實質上就轉變為不同文化的相遇和相互作用的過程。[10]教師作為文化中間人,理應以秉持文化平等觀為前提,回應教學對象的文化需求。如若粗淺地將鄉村少年的文化需求劃分為對觀念性文化、物質性文化、活動性文化三方面的需求,那么鄉村教師在鄉村傳統文化教學中應據此作出相應的回應。具言之,首先,回應鄉村少年對觀念性文化的需求。在精神層面,鄉村教師應當引導鄉村少年發現鄉村傳統文化的正向價值,幫助他們構筑抵御有關鄉村傳統消極觀念文化的壁壘,比如引導他們理性看待“鄉村傳統文化是蒙昧的,是落后過時的”等觀點,減少消極觀念文化的侵害;在實踐層面,鄉村教師可善用“大課程”理念,將鄉村傳統文化中包含的優秀觀念性文化納入各育課程中,滿足鄉村少年對觀念性文化的需求。其次,回應鄉村少年對物質性文化的需求。統編教材承載的知識所借用的文化符號往往在鄉村世界難以尋得有效參照,這就要求鄉村教師帶領鄉村少年探索鄉村文化世界,在鄉村傳統文化中找尋能有效替換教材知識的鄉土物質性文化符號,幫助鄉村少年更加具象化地掌握學科知識。最后,回應鄉村少年對活動性文化的需求。這要求鄉村教師要以鄉村傳統文化為原本,設計富有鄉土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比如嘗試將地方民俗藝術產品引入手工勞動課程,借傳統節假日的契機舉辦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娛活動等,以滿足鄉村少年對活動性文化的需求。
(二)回應自我,厚實鄉村傳統文化教學的知識資本
豐厚的知識資本和高度的知識素養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基礎。在被城市現代性支配的鄉村教育中,鄉村教師需要提升自身在鄉村傳統文化方面的知識素養,以此滿足鄉村少年對鄉土知識的文化需求,彌補鄉村少年精神性的空缺?;貞晕?,就是要求鄉村教師審思自身面對鄉村傳統文化的身份,探索學習鄉村傳統文化的途徑,在生活實踐中不斷厚實鄉村傳統文化教學的知識資本。具體來說,首先,鄉村教師應當轉變為“學習者”的身份。誠然,在城市接受過高等教育的鄉村教師進入鄉村場域,是鄉村中最有知識的群體,他們往往自恃知識掌握者和傳授者的身份,以高傲的俯視姿態去看待鄉土文化,但是置身于鄉村這一特殊場域,他們在地方文化面前往往捉襟見肘,地方性知識基礎薄弱是其難掩的事實,端正“學習者”的心態是他們提升鄉村傳統文化素養的前提。其次,鄉村教師應當探索多樣化的學習渠道,感知鄉村傳統文化。知識的保存與傳播都依賴于一定的載體,在鄉村場域,鄉村教師可以通過找尋文化載體了解鄉土文化,比如通過積極參與鄉村社區文化活動,在與鄉村成員交往、口耳相傳的過程中了解鄉村傳統文化,也可以通過翻閱地方志、文獻讀本等方式自主研修鄉村傳統文化,還可以利用互聯網手段,通過瀏覽地方文化網站、文化宣傳部門的微信公眾號等途徑多方獲取鄉村傳統文化。最后,鄉村教師應當學會反思,留心記錄個人鄉村生活史。教師生活史就是教師教育生活的經歷,不僅包括教師作為學習者的學習經歷,還包括作為教師的實踐經驗、經歷的關鍵人和事以及所處的關鍵時期等。[11] 它是教師建構個人知識的重要來源以及進行反思與自主發展的重要手段。鄉村教師厚實鄉村傳統文化教學的知識資本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從教師鄉村生活中而來,與教師個人鄉村生活史密切相關。因此,進入陌生的鄉村場域,鄉村教師應當留心記錄個人的日常教育生活經驗,尤其關注與鄉土文化相關的重要事件、人物交往經歷等,通過反思與總結個人鄉村生活經歷不斷強化鄉土文化的學習。
(三)回應課堂,構建適切鄉村傳統文化的教學環境
著眼于現實,我們的鄉村教育設計更多的是一種“背離鄉土”式的教育設計,我們的鄉村教育目標更多的是將鄉村少年從原初的鄉土中抽離,進而認同于單一的現代性的想象結構之中。[12] 回應課堂,意味著鄉村教師應當改變這種“背離鄉土”式的教育設計,為鄉村少年構建適切鄉村傳統文化的教學環境。首先,構建適切鄉村傳統文化的教學物質環境。一方面,鄉村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使用貼近鄉村少年日常生活的學習材料,借用鄉村社會常見的事物作為教學用具,縮小鄉村少年思維圖式與教材知識間的文化落差;另一方面,鄉村教師可以鼓勵班級學生合作創辦鄉村文化圖書角、繪制展示鄉村文化的墻體板報等,為鄉村傳統文化教學營造良好的教學物理空間。在信息化時代,鄉村教師還可以利用“互聯網+鄉村傳統文化”的手段,提升鄉村傳統文化教學的物質條件。其次,構建適切鄉村傳統文化的教學精神環境。這要求鄉村教師要與鄉村少年建立民主、關心的師生關系。由于現實環境的制約,與城市學生相比,鄉村少年在學習中往往表現出明顯的差異性,甚至存在待糾正的瑕疵,鄉村教師應當包容對待、予于關心,學會尊重其文化差異和個性。尤其在教學過程中,鄉村教師應當注意弱化掌控式教學,適度賦予鄉村少年話語權,鼓勵其在課堂提問、應答等交流過程中多結合自身文化生長體驗來發聲,注重營造民主化的教學氛圍。
(四)回應鄉土,加強鄉村社區的文化互動
文化回應性教學主張教師多走進學生的家庭、社區,通過加強互動來增進對學生文化背景的了解。聚焦于鄉村傳統文化教學,鄉村教師同樣需要與鄉村社區進行密切互動,以此增進對鄉村傳統文化的掌握。長久以來,由于鄉村社區發展的現實局限性,鄉村少年的教育基本全交托于鄉村學校和教師,家長極少參與鄉村學校的教育教學中,鄉村教師也忽視與家庭、社區進行合作,導致雙方間文化互動的斷裂。鑒于此,回應鄉土不僅僅是鄉村教師對鄉村社區的單向接觸,而是強調學校、教師與家庭、社區的雙向互動。從實踐層面而言,一方面,鄉村學校可以定期邀請鄉村社區的文化宣講人走進學校,開展鄉村文化宣講活動,增進師生對鄉村傳統文化的理解,同時組建“鄉村教師+鄉村成員”傳統文化研習共同體,讓有經驗的鄉村社區成員代表為鄉村教師設計鄉村傳統文化教學活動提供精確有效的指導;另一方面,鄉村教師也應當主動親近鄉村社區,比如定期家訪,走近鄉村少年生活的村落社區,直觀了解鄉村少年的家庭信息,動態把握鄉村少年的文化處境,在與學生家長的親密接觸中積累有關鄉村家庭生活的直接經驗,以期在后續教學中更為精確地回應鄉村少年的成長背景。全面振興鄉村時代,鄉村教師還可以通過積極參與鄉村社區的鄉風文明建設、志愿幫扶、鄉村生產指導等實踐活動,全面、多方位地了解所在鄉村社區地理風貌、鄉風民約、生產生活等方面的鄉村傳統文化,在實踐互動中深化對鄉村傳統文化的理解與運用。
參考文獻:
[1]費孝通.鄉土中國·鄉土重建[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1:7.
[2]Rueda R, Stillman J. The 21st Century Teacher: A Cultural Perspective[J].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12,63(4):245-253.
[3]張家軍,錢曉堅.論文化回應性教學及其對我國教育的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15,37(5):87-92.
[4]張中文.我國鄉村文化傳統的形成、解構與現代復興問題[J].理論導刊,2010(1):31-33.
[5]李長吉.論農村教師的地方性知識[J].教育研究,2012,33(6):80-85+96.
[6]肖正德.傳統鄉村塾師的鄉賢角色及當代啟示[J].社會科學戰線,2020(11):232-239.
[7]王樂.鄉村少年“離土”教育的回歸——基于“文化回應教育學”的視角[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4,13(3):98-102.
[8]周大眾.鄉村少年“野性”生命氣象的呵護[J].當代教育論壇,2020(4):103-110.
[9][12]劉鐵芳.鄉土的逃離與回歸——鄉村教育的人文重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11,8.
[10]靳偉,裴淼,董秋瑾.文化回應性教學法:內涵、價值及應用[J].民族教育研究,2020,31(3):104-111.
[11]李德華.新手教師實踐性知識的建構——從教師生活史分析[J].當代教育科學,2005(12):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