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靜茹

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討子宮脫垂患者采取科學的健康教育和后期康復護理獲得的臨床效果和實際價值。方法 ?選取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我院收治的70例子宮脫垂患者為對象,分為常規組和實驗組,每組35例。常規組患者采取一般性護理,實驗組患者采取綜合護理措施,重視健康教育,強化康復指導,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兩組患者子宮恢復情況,對比其子宮脫垂知識及保健知識評分情況。結果 ?護理前,兩組患者在子宮脫垂知識及保健知識方面無明顯差異,護理后,實驗組患者明顯對于相關知識掌握的更為準確,且實驗組患者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常規組,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對子宮脫垂患者采取優質護理有助于降低患者的并發癥,采取健康教育可以提升患者對于疾病知識的了解,便于居家開展一些護理及保健,必要的康復護理可以促進患者子宮功能恢復,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子宮脫垂;健康教育;康復護理
子宮脫垂是婦科疾病中比較常見的類型,且多發于中老年女性,發病原因主要與患者早期分娩損傷或生產后抻拉,腹部壓力過大等有關。目前,子宮脫垂臨床中主要采取手術治療的形式進行,由于對發病機制不夠了解,且病情影響,導致患者出現焦慮和抑郁的情緒狀態,且部分患者認為治療該疾病必須要切除子宮,擔心切除子宮會影響自己的樣貌和生活等,患者依從性較低。因此,子宮脫垂患者臨床中采取健康教育和后期康復護理十分必要。本次研究特選取了70例患者作為對象,跨度兩年選取的病例,主要分析子宮脫垂患者健康教育和康復指導的過程,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兩年間我院收治的70例子宮脫垂患者作為對象,將其分為常規組和實驗組,每組患者35例。常規組中最小58歲,最大79歲,平均年齡(67.4±3.2)歲,病程1-6年,平均病程(3.75±1.06)年,其中輕度脫垂21例,重度脫垂14例。實驗組中最小59歲,最大82歲,平均年齡為(68.46±3.72)歲,病程1-7年,平均病程(3.47±1.37)年,輕度脫垂23例,重度脫垂12例。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上無明顯差異,可以比較(P>0.05)。
1.2護理方法
常規組患者采取一般性臨床護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告知患者手術方式及流程,告知患者術后一些注意事項等,保證手術順利進行。實驗組患者采取科學的健康教育和康復護理,具體如下。
(1)術前干預:
患者因為對子宮脫垂疾病不夠了解,對發病機制不明白,患上子宮脫垂比較擔憂和恐懼,害怕病情惡化。且對醫院科室及疾病治療的過程缺乏足夠的信心,因此,在術前,護理人員要對患者開展必要的健康教育,護理人員與患者積極溝通,介紹科室環境與醫生情況,告知疾病相關的知識,消除患者的焦慮和恐懼情緒,告知治療成功的案例,增強患者治療的信心。其次,術前基本護理要高質量開展,護理人員要告知患者做好陰道準備工作,告知患者具體方式及注意事項,可以根據患者的病情給予甲硝唑藥物。做好備皮準備,保證皮膚完整。另外, 要對患者開展必要的飲食指導,保障患者的身體機能符合手術需要,術前8小時禁食禁水,監測患者生命體征,指導患者科學的呼吸方式等。
(2)術后干預
患者術后護理人員要嚴密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監測體溫、血壓、心率等指標,發現異常及時告知主治醫生。護理人員要做好患者術后的會陰護理,避免患者在術后臥床階段發生泌尿系統感染,必要時要給予消炎藥物靜脈滴注。
其次,如果患者疼痛嚴重,針對耐受力較弱的患者給予針對性護理,結合患者疼痛進行評估,可以采取轉移注意力的方式進行,采用音樂療法或指導家屬為患者按摩,緩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必要時給患者服用一些止痛藥物。
另外,從生活護理干預下功夫,護理人員要針對患者開展必要的飲食干預,患者術后6小時不能進食,隨著病情逐步恢復,排氣后可以服用一些流食,可以根據好轉情況逐漸調整飲食至正常,患者要遵照少食多餐的原則,循序漸進的調整,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例如辛辣或寒涼食物,避免導致腹瀉或便秘。護理人員要觀察患者皮膚情況,尤其一些年紀較大的患者,觀察雙下肢及骶尾部皮膚狀態,及時給予按摩,避免出現壓瘡或下肢靜脈血栓。術后護理人員要指導患者更換體位,根據病情好轉程度,盡早下床休息,促進血液循環,促進康復。患者術后要注意休息,避免增加腹部壓力,大便不要過于用力,避免抻拉傷口。
1.3療效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對于子宮脫垂相關知識的了解及掌握程度,對比患者術后的并發癥情況,對比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等指標。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本次實驗獲得的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數表示,行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價值。
2結果
2.1對比兩組患者疾病知識了解程度
對比兩組患者對子宮脫垂疾病發病原理及治療的了解程度,明顯實驗組患者對子宮脫垂相關知識比較了解,患者依從性較好。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對比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情況,實驗組患者明顯并發癥發生較少,兩組差異明顯,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價值(P<0.05)。見表2。
3討論
子宮脫垂主要發病原因與患者妊娠期盆腔腹壓過重相關,年紀較大的婦女由于年齡及分娩期遺留等因素出現子宮脫垂,臨床癥狀為患者小腹下墜,尿失禁、便秘、有疼痛感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臨床中主要采取手術治療的方式,在治療過程中及術后要采取必要的護理措施,重視患者的需求,強化護理管理,促進患者生活質量得到改善,逐步痊愈出院。
本次研究中,護理人員針對患者實施健康教育和康復指導,護理過程中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實驗組明顯患者康復效果更好,且患者術后并發癥概率較低,患者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改善。
綜上所述,子宮脫垂患者采取科學的健康教育和康復指導是十分必要的,值得臨床普及。
參考文獻:
[1]杜曉玲.盆底重建術治療老年子宮脫垂的圍手術期護理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7,15(29):239-240.
[2]黃麗霞,谷玉紅,房桂英,等.綜合護理干預在產后早期盆底功能康復中的應用[J].河北醫藥,2017,39(9):1436-1437.
[3]王向波.分析子宮脫垂患者的護理及健康教育指導措施[J].現代養生,2016,10(2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