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君暉 劉學
【摘? ?要】學校以“優雅農趣園”和“紹興十碗頭非遺博物館”兩大勞動基地為載體,開發并實施了“從地頭到灶頭”五年級校本拓展課程。該課程主要涉及“蔬菜種植”和“美食制作”等內容。學生經歷去田間地頭種植蔬菜,再到廚房灶頭制作美食的過程,由此建構對生活中勞動實踐的認識。
【關鍵詞】勞動基地;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價值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學生參與生產生活勞動實踐的機會越來越少,“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成了城市學生的常態。因此,勞動教育進校園十分重要。利用校內原有資源進行課程開發,是構建校本課程的首選方式。學校的每一寸土地,每一面墻壁,每一處景觀都可以成為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課程資源。依托“優雅農趣園勞動基地”和“紹興十碗頭非遺博物館”(烹飪教室)兩個活動陣地,學校課程建設團隊開發了與“蔬菜種植”和“美食制作”相關的勞動課程,并把課程命名為“從地頭到灶頭”。學生經歷去田間地頭種植蔬菜,再到廚房灶頭制作美食的過程,由此建構對生活中勞動實踐的認識。
一、課程內容
“從地頭到灶頭”課程分為三個單元來實施。
第一單元是“種植篇”,旨在讓學生掌握辨五谷、識農具、設計規劃、翻地松土、播種搭架、日常管理、豐收采摘等種植技能和方法。“種植篇”按農時順序進行編排,讓學生真實體驗種植全過程。
第二單元是“制作篇”,旨在讓學生用“優雅農趣園勞動基地”種出的蔬菜,動手制作艾餃、薯條、茴香豆、水果拼盤等美食,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讓他們在課程中感受生活的幸福滋味。
第三單元是“文化篇”,旨在讓學生通過對“古代農耕飲食文化”“傳統農耕飲食生活”“現代農耕飲食圖景”等內容的學習與探究,感受農耕飲食文化,最終成為具有審美情趣的人。
課程圍繞“掌握簡單的蔬菜種植技能,學習簡單的美食制作方法,品味勞動帶來的幸福滋味”這條邏輯主線實施教學,緊抓三個關鍵詞“種植”“制作”“品味”,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二、課程實施
課程實施要有機處理好學期之間、學年之間、學段之間活動內容的有機銜接與聯系。五年級校本拓展課程“從地頭到灶頭”實施前,學生已經在四年級經歷了校本課程“紹興傳統美食”的學習。五年級開展本課程的學習體現了校本課程的逐級遞進,螺旋上升。
(一)專項實施
學校把該課程納入正式課表,每周安排一課時的時間進行教學。教師通過課堂主陣地,充分利用活動,讓學生邊做邊學。學生先學習種植過程,再學習制作美食,親歷從蔬菜種植到美食制作、品嘗的完整過程。
在農趣園,每個小組根據實際情況,討論制訂本小組的種植方案。學生會詳細羅列出種植不同階段所需的材料和所要完成的任務,明確每個成員在種植過程中的職責。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學生學會整地、做畦、施基肥、播種、澆水、病蟲害防治、采摘收獲等所有種植環節。蔬果成熟后,學生在勞動基地學習菜肴的制作方法,感受家鄉的飲食文化。
(二)學科滲透
勞動教育的內容不能孤立地存在。教師要找到它與不同學科內容之間的相關性,讓勞動教育溝通其他學科教育,起到學以致用的作用。
在課堂教學和種植實踐的基礎上,學校組織開展一系列具有跨學科性質的活動,如引導學生寫種植日記,將勞動與語文相結合;讓學生將現實中的農趣園與數學中的面積、籬笆長度、播種間距、肥料配比等問題建立聯系,讓勞動與數學相結合;帶學生到菜地中寫生,通過開展攝影比賽、電腦繪畫、寫種植博客、制作幻燈片展示成果等活動,讓勞動與美術和信息技術相結合;引導學生在現實中觀察蔬菜種子和蔬菜的生長過程,讓勞動和科學相結合。
(三)課外實踐
勞動教育學在學校,用在生活。學校組織學生借助春、秋游等活動,走進田間地頭,向有經驗的農民伯伯學習;來到廚房灶頭,走進紹興特色美食老街,向優秀的廚師叔叔請教。學校還讓學生記錄自己在家中實踐種植與制作美食的過程,通過調動家長資源,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三、課程價值
勞動教育不能紙上談兵,要重視學生技能的形成。教師的教學不但要準確使用技術語言,凸顯與操作技術密切相關的基礎知識、技術要點和操作步驟,更要留足充分的時間讓學生經歷反復練習的過程。
(一)基本功訓練
以教學生認識家鄉時令蔬菜“馬蘭頭”為例,學生在課堂中認識了馬蘭頭,了解了馬蘭頭的種植方法及主要價值后,就走出課堂種植、養護馬蘭頭,待到成熟時再學習正確采摘馬蘭頭的方法,最后再將馬蘭頭制作成可口的菜肴。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感受到了勞動的價值,提升了合作交往能力,提高了運用跨學科的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勞動能力。
(二)思維能力培養
借助農趣園場地,讓學生經歷設計、布局種植場地等過程,是對課程價值的進一步挖掘。學生在對農趣園進行布局時,發現把園子設計成長條形,可以每一條種植一種蔬菜,并預留出種植時要走的道路,既整齊又美觀;在設計種植床、堆肥箱、雨水收集裝置、垂直棚架、育苗箱時,體會到設計不僅僅在畫紙上進行,更要用自己的雙手進行落實;在設計種植時令蔬菜的順序時,發現不同蔬菜種植的位置要根據蔬菜的生活習性進行合理布局。他們在看瓜熟蒂落,品舌尖美味的過程中體驗勞動的幸福感,感受到勞動帶來的成就感。
(三)創造性能力培養
學生在優雅農趣園中還可以盡情發揮創造力。以植物灌溉為例,傳統的手動灌溉方式是學生學習的第一階段,在教師的幫助指導下嘗試自動灌溉系統的設計與實施是學生學習的第二、三階段。在這兩個階段中,學生需要對水源信息進行收集,對植物需水量進行調查,對噴頭類型進行選擇,考慮管路布置、水力計算對設計的影響。可以說,學生在勞動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創造力。優雅農趣園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種植園,更是培養學生創造力的科創園。
(四)勞動情感和價值觀培養
通過“從地頭到灶頭”課程的實施,教師還要培養學生的勞動情感,培育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如在播種階段,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含義,讓學生明白和理解勞作的重要性。在施肥及灌溉階段,教師引導學生理解“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義,培養學生勤儉節約的生活習慣,明白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在收獲階段,教師積極向學生傳遞“青山綠水、生態持續”等發展理念,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與責任擔當。
通過“從地頭到灶頭”課程的教學,學生了解了傳統的農耕方式和生產習俗,了解了石磨、石缸、石臼、犁鏵、背夾、風車、水車、紡車等紹興傳統的農耕用具,產生了對農耕文化的興趣,也明白了勞動的價值和意義。課程的實施,使繼承和發揚紹興農民吃苦耐勞、勤奮好學的精神不再停留于教師口頭的說教,而成為學生實踐的自然所得。
扎根于生活的課程是有生命力的課程,而關心糧食和蔬菜的課程無疑是生命力旺盛的課程。正如海子的詩歌“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喂馬,劈柴,周游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期待學生在這樣一所“房子”中,獲得自己動手、自我生活、自我創新的能力。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有著悠久的農耕文化。中國國土上,許多學校都有讓學生參與勞動實踐的場地,也有打造勞動課程的能力。本課程的設計與實施,可以為有條件的學校開發相應的校本課程提供借鑒。
(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楊汛橋中心小學? ?31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