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涵文
摘 要:20世紀80年代,圖像學被作為一種新的研究美術史的方法引入國內,為國內美術史提供了繁榮發展的強勁引擎。我國將圖像學作為重點研究方向,打開了美術史從國內走向世界的大門。對圖像學進行詳細闡述,并針對圖像學在中國美術史研究中的應用方向展開論述。
關鍵詞:圖像學;中國美術史;美術史研究
20世紀80年代圖像學被引入國內,在中國美術史研究領域迅速崛起,并取得了顯著的研究成果。但新技術在攻克的過程中難免會產生新問題,對學術研究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為促進圖像學在中國美術史研究領域發揮最大價值,接下來筆者重點對圖像學的基本定義詳細闡述,并根據相關資料分析圖像學在我國的發展現狀。
一、圖像學起源與定義
圖像學最早起源應追溯到1593年理帕出版的《圖像學》一書,但是書中內容并未對圖像學下定義,僅以文字與插圖的形式對100個具有象征意義的主題宏觀描述,難以發現圖像學的影子[1]。從現代角度來理解,楊賢宗對理帕《圖像學》的評價是,其是一部標準化的圖像志匯集。由此可見,此圖像學并非我國投入研究的圖像學。我國近代學者出版的關于圖像學的文章并未提及理帕,也足以證明理帕的文章內容并不符合當代的圖像學概念。直到1912年,德國學者根據美學特征提出了圖像學方法的具體言論,獲得了大部分學者認可。圖像學的誕生要歸功于1913年潘諾夫斯基所寫的《圖像學研究》一書,該書徹底打開了圖像學走向全世界的大門。
現代研究的圖像學是從希臘語圖像演化成圖像志而流傳于世,隨之走進中國。現代圖像學主要內容是研究作品的傳統色彩、主題特征、作品的內涵價值等。圖像學也被稱為圖像志,主要研究繪畫中的人物肖像、事物內容。隨著歲月的沖刷與時代的變遷,圖像學在現代的研究方向與最初的概念相比已經出現了細微的變化。當前圖像學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分析繪畫作品的題材、藝術價值、特征、主題、意義、描述方法等。
二、圖像學在中國美術史研究中的發展現狀
現代圖像學通俗來講是針對圖像而展開研究的一門學科。我國早在石器時代就有圖像的繪畫與使用,不同的圖像代表的意義也存在極大的差異。圖像學從古至今發展的時代背景對圖像學研究方向也造成了極大的影響,最早的圖像學主要是對圖像的象征性概念進行描述,而現代研究的圖像學較為全面,主要是對圖像的價值內涵和隱藏意義進行分析,針對圖像的來源、時代背景、象征意義、社會影響等多方面投入研究。
圖像學自20世紀80年代傳入中國,為我國美術史研究夯實了基礎,國內學者對圖像的研究不依著于表象,除了研究圖像的象征意義之外,更側重于圖像所描述的內容、意境、手法、價值等方面。在研究圖像的過程中,重在對圖像的來源以及當時的時代背景深入挖掘,并且根據繪畫者的社會關系以及繪畫時的心境展開分析,收集研究者需要掌握的各種信息。在圖像內涵價值的掌握方面,研究者通過圖像的內容加深對圖像的感知,從表層滲透到本質,通過挖掘繪畫者所處的時代背景、繪畫者的心境、作品表達的觀念等多方面深入了解圖像表層下涵蓋的價值與意義[2]。圖像學的引進為我國美術史的研究拓展了路徑,為學術記載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撐,為現代研究者與圖像創作者創造了靈魂交流的空間,能夠使現代學者對中國美術史具有深刻的了解。
圖像學自引進國內以來,對中國美術史研究具有不可磨滅的意義。因此,現代學者應重視圖像學對于國內美術史研究的作用。圖像學一經引進,就在國內美術領域激起了浪花,受到了眾多學者的關注,究其原因,是國人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對于培養新時代美術人才的重視?,F代美學作品是對于傳統文化的延續,是中國美術史的接續發展,是后起之秀。因此,學者在未來的圖像學研究過程中,應將圖像學與國內傳統文化相結合,構建屬于自己的文化,在不斷的改革與創新中探索圖像學對中國美術史研究的新價值。
三、圖像學在中國美術史研究中的有效應用
(一)反思圖像學的適用性
說到圖像學的適用性,筆者認為有必要對于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進行闡述。研究過這個階段的美術作品的學者能夠很容易發現作品存在的普遍性問題,即這一時期的作品通常呈現一種手法生硬、不靈活的表現形式。雖然繪畫者在盡可能規避這種效果,但是依然難以擺脫中世紀西方圖像志言論對繪畫者的制約或影響,大部分創作者在繪畫過程中更注重加入人文性因素來掩蓋這一形式。站在現代化圖像學的角度來理解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作品,其不只含有中世紀的象征性特征,也豐富了該時期繪畫作品的文化內涵。中國美術發展史涵蓋了眾多歷史題材的內容,此類繪畫作品通常以不同的渠道與方式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除此之外,部分世俗繪畫也得到很好的發展,如傳統的梅、蘭、竹、菊、蓮、松、柏等題材。畫家按照自己獨有的手法對相似的題材進行反復勾勒描繪,造成不少類似的作品流于世間[3],如八大山人的“怪鳥”、陳洪綬的變形人物等作品。筆者姑且將這種類型的繪畫稱為類屬性繪畫。此類繪畫在表述內容上具有固定的文化形態,也有極為相似的寓意與象征。通過對傳統作品的大量考察,學者可以在投入研究之前進行歸類,以圖像志為參考,進行系統性分類。初次進行相關研究的學者具有極強的輔助性作用,可以為資深研究者提供參考。此外,對類屬性作品進行研究的學者還應充分考慮其研究價值與研究方向。如針對八大山人的“怪鳥”題材的作品,目前美術界對其研究觀點一致,若沒有新理念去推翻學術觀點,筆者認為沒有必要再次通過圖像對其展開研究。
近年來,部分學者將研究方向投向了考古與宗教題材的繪畫,并且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代表人物有巫鴻、翁劍青。在這類題材上投入研究能取得較大的成果主要是因為該類內容多涉及民俗和宗教,這類繪畫內容與特征相較于其他作品多了一項穩定功能,對于圖像志的界定也較為明確。如巫鴻分析“白猿傳”畫像,人們通??吹降氖且浴鞍自硞鳌睘楹诵牡臐h代白猿題材的圖像學分析,在畫作中實際隱藏著更值得探索的內容,如通過對白猿的刻畫可以看到一部從漢到宋不同階段象征意義的演變史[4]。但部分畫作又不能以圖像志下定義,圖像志研究畫作的手段也并不是完全正確的。現代學者對于類屬性作品的研究,如果單純使用圖像學分析,則有可能忽略作品的真實情境而走入違背作品理念的困境。因此,在利用圖像志對相關畫作展開分析的同時,必須參照繪畫作品的歷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社會地位,最好以權威的資料對研究結果進行論證。若非如此,圖像學研究理念就是一種泛闡釋的研究形態。這樣的方式對于中國美術史不僅沒有好處,反而會制約現代學者對于歷史文化的認知。泛闡釋現象被現代學者通過典型的案例進行了細化描述,以竹子分析為參考,站在圖像學角度對竹子定義則范圍太廣,具體是哪一幅作品,在論述目標上并沒有明確,分析的內容只能是在不同階段關于竹子所得到的文化認知。這樣的圖像學分析極為片面,也正是筆者認為圖像學并非毫無破綻的研究手段的原因。
(二)重視事件性作品的圖像學研究
事件性作品主要指繪畫者在規定的場所內針對具體題材展開創作的美術作品,這類作品與類屬性作品具有相似性,不同的是作品在創作的過程中受到場所環境與邀請者的意圖的制約。事件性作品一般涵蓋的文學價值高,其研究價值相較于類屬性作品而言就會更高。值得一提的是,此類作品在應用圖像學展開研究時的方向與西方圖像學理論存在極大的相似度,學者在研究的過程中可以直接引用西方學者的研究經驗。洪再新運用圖像學分析趙孟■的《紅衣西域僧(卷)》,就是類似分析的典型案例[5]。在利用圖像學展開分析的過程中,洪再新并沒有沿用原有的專業理論知識,而是結合自己的見解直接進入圖像志階段,對趙孟■的畫作展開分析,多方面探索畫作的內容、背景,并結合畫作表述隱喻功能,客觀評價出作者在作品上寄予的哀婉之情。
對于圖像學走進中國美術史研究應用方面,筆者認為學者應對中西方文化載體重新審視。西方宗教特色較為明顯,由于時代的變遷,許多象征性、寓意性較強的作品逐漸在歷史的發展中內涵變得淡化,而學者在研究的過程中必須對其進行還原,這就為圖像學和圖像志的研究提供了可能性[6]。但是我國繪畫受宗教影響程度與西方存在差異,中國文化主體長期以來深受儒道釋三家影響,并不像西方那么單一。雖然如此,但是在長期發展過程中,一部分固有的題材通常會在作品中展露出相同的意境,隨之形成固定的象征被眾多畫家引用。如,無論是在文學作品中還是繪畫領域,竹子都是高潔的象征,或者具有步步高升的寓意;牡丹是國花,通常是富貴的象征。宋代文人參與繪畫為美術作品的研究開拓了新空間。文人在表達方面較為直接,在解讀上也更加容易。然而這樣的情況對于事件性作品解讀而言具有一定的弊端,部分學者在面對事件性作品時會武斷地按照類屬性的作品對其下定義。
四、結語
圖像學的引進為中國美術史研究提供了新方向,也拉近了現代學者與繪畫作品的距離。但值得一提的是,在采用西方圖像學研究作品的過程中,應充分重視中西文化的差異性,要從符合國情的角度了解美術作品,了解我國美術史。
參考文獻:
[1]畢于磊.試論圖像學在中西方美術史研究中的應用條件差異[J].音樂時空,2020(5):64-65.
[2]殷曉珍.“內容”與“形式”:以圖像學和形式分析為例反思當代西方美術理論在中國美術史研究中的應用[J].藝術品鑒,2015(11):171-172.
[3]馬衛星,梁帥.深耕藝術理論 引領實踐創新:“樂·圖·文深度對話”中國藝術學理論學會第二屆藝術史研討會暨中國音樂圖像學學會第五屆年會綜述[J].藝術百家,2019(5):5.
[4]李倍雷,赫云,張祖華.圖像、文獻與史境:中國美術史學的體系問題[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107-111.
[5]趙盼超.中國民族美術史學研究范疇、特點與方法芻議[C]//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特殊與一般:美術史論中的個案與問題”第五屆全國高校美術史學年會會議論文集.南京: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2011.
[6]唐鳴岳.中國美術·設計教研大系(美術學卷):繪畫藝術研究[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14:153.
作者單位:
蘇州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