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斌
【摘要】新課改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既要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又要讓學生探究、體驗、親歷知識的建構過程,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本文結合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踐,基于教學的體驗視角,以優化課堂教學為目的,將體驗式教學方法引入小學數學教學,借體驗式教學組織開展學習實踐活動,探討小學數學教學中體驗式教學模式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體驗式教學;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19—0062—03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為優化課堂教學,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不僅要在教學方法上不斷創新,還要注重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提供動腦動手的學習體驗機會,培育學生的知識建構能力和數學思維。所以,將體驗式教學應用于小學數學教學符合新課改要求。數學課堂采用體驗式教學,創設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究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愉悅的數學氛圍中經歷知識的探究與應用過程、知識體系的構建,有利于學生數學能力的提升。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體驗式教學模式的應用
小學數學采用體驗式教學模式,要突出數學學科的特征,結合學生的學習需要和教學內容,采取科學的教學方式,根據教學內容創設體驗式教學情境。例如,在教學“貨幣的認識”時,課前讓學生準備模擬鈔票、作業本、文具等,上課時模擬文具店,學生當售貨員或顧客,購買不同單價的商品,支付不同幣種的鈔票,以數一數、換一換、算一算、想一想一系列活動學以致用,寓教于樂,把認識貨幣貫穿于商品買賣中。
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提供模擬實踐體驗環境,利用多媒體創設文字、畫面、聲音等場景,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把抽象、枯燥的數學內容直觀、動態地呈現出來,激趣學生、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愉悅地完成學習任務,成為探索與交流的主體,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此外,注重第二課堂的建設。例如,在教學“方向和位置”后,帶領學生就近乘坐公交車,步入電影院等場所進行地理生活體驗,給學生全新的學習方式,在體驗中相互交流完成教師安排的任務,掌握方向的辨別和位置的表示方法。在實踐體驗中明白數學即生活。
可見,體驗式教學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提高了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從而在一系列體驗活動中發展了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1]。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體驗式教學模式的應用策略
1.基于情境體驗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體驗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的體驗感受,所以創設的教學情境要考慮學生的切身感受和學習需求。將學生的學習過程置于各種模擬情境之中,使學生不僅能親歷知識的建構過程,還能發展自身的自主學習意識。在生活化的情境中開展體驗式教學,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數學活動中,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意識,潛移默化地將知識內容與情感態度價值觀滲透于教學中,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例如,在小學“加減法”的教學中,教師為學生創設超市購物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用學到的計算方法制訂最優化購物方案,同時,讓學生體驗到父母的辛苦。如此,學習與生活兩不誤,寓教于樂,使教學過程像娛樂活動一樣吸引學生,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體驗中樹立正確的數學觀,很好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開闊了學生的數學思維,鍛煉了學生對數學知識學以致用的實際能力,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下獲得全面發展[2]。
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將數學教學和生活實際結合起來,是新課改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促進學生數學知識學習和理解記憶的有效方法。小學階段的學生主要依靠生活經驗學習,借形象思維習得新知識,與生活內容、現象相結合的數學知識更容易理解。倘若教師照本宣科地逐一講解書本內容,不引入鮮活有趣的生活素材,勢必降低學生的接受能力,影響學生的學習趣味。所以,教師引入生活元素,在數學教學中創設符合要求的生活化情境,讓數學知識的呈現貼合學生生活,增加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力和接受力。
例如,在講授“除法”時,教師不直接給學生講解多位數除以兩位數,而是讓學生購買文具、擺放盆花、圖書分類、圖案拼圖等活動,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情境。然后,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動腦動手,將注意力放在除法知識的學習上,在情境的感染下,學生親力親為建構知識、發展能力、生成預設,提升了數學思想認識。
2.在活動體驗中強化團隊合作意識
團隊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一種有效方式。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多組織一些團隊合作學習活動,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構建開放、自主的課堂,為學生提供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交流對話、相互配合、優勢互補,鍛煉自身的團隊合作意識。例如,講“確定起跑線”時,雖然學生非常熟悉跑道,但對跑道的結構:由兩個完全一樣的半圓與兩條長度相等的線段組成,多數學生并不了解。只有在充分了解跑道結構的基礎上,學生才能探究確定起跑線的問題。所以,教師課前組織學生到操場實地觀察熟悉跑道,組織比賽活動,把對起跑線的理解、跑道周長的計算、橢圓式田徑場跑道的結構認識融合于自我體驗,既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又切實感受了探索和體驗帶來的樂趣,巧妙地解決了確定起跑線的問題[3]。
3.在游戲體驗中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游戲的規則簡單、參與面廣、易于接受,不需要過多預備知識。而適合小學生成長特點的游戲活動,改變了學生學習的身份,將其有效地融入到教學活動中,課堂因數學游戲而精彩。例如,在學習正負數的相關內容時,教師融入“石頭、剪刀、布”的小游戲,五到六人為一小組,一名同學負責記分,剩余同學都參與比賽。各小組每次派一名同學比賽,勝者記+1分,輸者記-1分,五局三勝,列表統計分數。一個趣味性很強的數學游戲,促使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其中,寓學于玩,其樂融融,水到渠成,自然對數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4.在實踐體驗中培養科學探索精神
新課改要求小學數學教學培育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其中包括科學探索精神。新時期的數學教學更加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要讓學生親身參與到實踐中。因此,教師應當組織開展實踐體驗活動,借新穎有趣的實踐活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始終保持聚精會神的聽課狀態,親身參與到具體的實踐操作中,從而鍛煉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生活即數學,其實際活動的預設要兼顧學生的認知特點、生活現實,以大多數學生的需求作為準則,在反復實踐中體會探索科學知識的精神。
例如,講授“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教師把提前準備的平行四邊形模具分發到學生手中,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將平行四邊形分割成兩個全等三角形,讓學生觀察平行四邊形面積和三角形面積之間的關系,并用數學語言描述。通過實踐操作,學生直觀觀察平行四邊形變成兩個三角形的過程,感受轉化思想的應用。在這樣的教學安排中,教師通過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動腦動手的實踐平臺,讓學生有機會親自操作、探索、創新,了解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之間的關系,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中獲得理性知識,深刻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綜上所述,素質教育理念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和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都要求教師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讓數學課堂教學更加生活化,體驗式教學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教學模式。體驗式教學的開展,讓數學課堂變得有趣味、有溫度,拓展了學生的數學視野,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助力打造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王旭彬.注重體驗,優化課堂——淺談小學數學教學策略[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06):281.
[2]段艷.體驗式學習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20(20):141.
[3]朱麗霞.體驗式學習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J].名師在線,2020(13):58-59.
編輯:徐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