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翠芳
【摘要】將生活元素融入數學教學,能拉近學生與數學知識之間的距離,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做生活化素材的收集者、利用者,引領學生在親近生活、印證生活、創造生活中獲取數學知識和能力。文章以“圓的認識”一課的教學為例,淺析了如何以生活為藍本和基礎,并拓展、延伸,進而讓學生在探索中獲取知識的生活視域下數學教學實踐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視域;實踐研究;“圓的認識”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19—0091—03
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在生活視域下教學數學知識,將學生置身于熟悉的生活場景中,能讓他們在觀察、提煉、印證、應用的過程中,理解并創造數學知識,體悟數學的價值。那么,如何在數學視域下教學數學知識呢?下面,筆者以“圓的認識”這一課的教學為例,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以生活為藍本,畫出“圓”
陶行知先生曾說:“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為教,學也不成為學。”[1]這里的“做”就是學生動手實踐。小學生年齡小,尤其對動手操作感興趣。實踐證明,結合生活實際去動手操作,一方面降低了知識理解難度,另一方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學生經歷了知識發生、發展過程,對其理解更透徹、體會更深刻,更容易舉一反三。因此,小學數學教學時,教師應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
比如,筆者曾經聽過“圓的認識”一節示范課,教師提出“我們在哪些地方見過圓?怎么畫圓?”這一問題后,學生還在思考,教師已經等得不耐煩,急匆匆利用多媒體在大屏幕上演示電子圓規的“圓周運動”。面對教師的動態展示,我們不禁要深思:難道只有用圓規才可以畫出來圓嗎?如果沒有計算機中的畫圖工具,我們該如何展示“圓”漸漸展開又漸漸收攏的過程?
相比較,筆者聽過的另一節關于“圓”的“同課異構”課,在讓“圓”“登臺亮相”時,教師就比較有耐心。先出示問題:“確定一個長方形至少需要兩條線,而確定一個正方形則更簡單,只需要一個條件就夠了。那么,現在我們確定一個圓,你認為需要幾個條件呢?比如要不要一個圓心?要不要一個半徑?自己想一想,再試著畫一畫。”然后,鼓勵學生就近取材,借助瓶蓋、硬幣等生活中現有的工具畫“圓”。
兩位教師同樣引領學生去觸摸“圓”,但出發點迥然不同。一個喜歡華麗麗的動畫模擬呈現,另一個以生活為藍本,注重學生自身的探索,注重類比思想的運用,注重從概念的源頭上去厘清來龍去脈。切入點不一樣,自然,數學課堂的挺近方向和走向也就不一樣:前者以視角享受為目的,注重欣賞;后者以思維的開發與提升為目的,注重動手操作。無疑,學生在后一節課的收獲更豐富:學生在折一折中,意識到“圓”的兩個最基本的因子——圓心與半徑;在量一量中,發現每一個半徑都相等,而且半徑無計其數;在比一比后,發現直徑和半徑的倍數關系……這一切都是通過“畫”(動手)而體驗總結出來的。可見,主動動手比被動欣賞更有價值。
二、以生活為基礎,探索“圓”
新課改提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操作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而這種探索必須建立在教師充分放手的前提下,必須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為前提。因為純理論或者漫無目的地探索,缺乏根基和依托,不利于正確結論的歸納、總結。唯有以生活為基礎,印證生活或解釋生活才有了底氣,才有了可信度,才是科學探索的應有之義。當然,在組織學生探索時至少應該注重以下幾點:一是探索于數學方法。不是以某個知識點為重點,而是致力于問題解決的方法或思路,能否用此方法解決更多的問題,最終沿徑探源,總結出普遍真理;二是探索于數學思想。或圖形結合,或整體把握,或類似運用,或化歸思維,以此讓數學課堂變成思想運用的過程。三是探索于素養,不僅僅是技能技法的熟稔,更是數學眼界、數學文化和數學品格等方面的提升。而這一切,均應該以生活為基礎。如此,探索才有了根基和依托。
比如,教學“圓的認識”一課,教師先提問:“什么叫圓心?什么叫半徑?什么叫直徑……”諸如此類的問題雖然直逼中心,但是細思缺乏價值。因為這些概念的字面意思學生都能理解,而問題本身又缺乏延伸,不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深層次挖掘[2]。其實,就這節課而言,與其教師提問題,不如放手讓學生自己提問題:“你有什么新的想法?能否從生活中的實際例子中發現‘圓’的一些本質屬性或者內在規律?”充分放手之后,一個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提出:“把石頭投進湖水中,一圈圈的波紋就是一個個的圓嗎?最中心的地方——也就是一開始石頭進入水中的地方就是圓心嗎?”這樣的聯想比直接問:“什么是圓心?”要好得多。
三、以現實為拓展,欣賞“圓”
生活中處處充滿了數學的影子[3],時時體現出了數學的魅力。就“圓”而言,可以動手畫出它,可以自主發現它的影子,亦可以在現實中印證它。教師不妨以現實為依據進行拓展,呈現歷史中的“圓”、生活中的“圓”。這些現實中的“圓”,給學生美的享受的同時,引領他們走向思維的深處。
1.拓展于古代,使之視通萬里。不可否認,很多數學知識點或數學規律,古人早有論述并有一些意蘊十足的探索。沿著古人的印跡探索,學生一定會有所收獲。教師應鼓勵學生或上網搜尋,或閱讀專業書籍,或請教于他人,厘清這些知識點的“前世來生”,發現細微處的數學真相與神奇,從而總結規律,受到啟發。
比如,“圓的認識”的教學臨結束時,教師不妨引領學生把目光投向古代:“圓出于方,方出于矩”,是什么意思呢?圓向方的漸變過程中,蘊含著古人什么樣的智慧呢?你能否借助“互聯網+”搞懂古人文獻中的這些知識嗎?通過此舉,學生連古接今,視通萬里,在鑒賞古代科技成就的同時,拓展了視域、開闊了思維、提升了能力。
2.拓展于身邊,使之親切自然。僅僅拓展于古代還不夠,教師應引領學生把目光再聚焦到現代,關注身邊的數學。聚焦于身邊,印證于現實,這對于學生而言,是學習方式中一個華麗的轉身;而對于課堂而言,則是對“理論過多解釋過多”等教學行為的一種有力回應。這種“轉身”與“回應”愈有力,學生的數學學習愈高效,數學力、學習力和實踐力的同步提高也就在情理之中。
比如“圓的認識”的教學課末,不妨引領學生通過PPT課件欣賞:宕昌縣哈達鋪站的圓形拱橋、宕昌縣醫院醫技樓上部的圓形建筑、宕昌縣風俗中的紅軍鍋盔等等,借此讓學生領悟:如果沒有圓以及圓形建筑,我們以及世界將會怎么樣?
3.拓展于疑問,使之茅塞頓開。一節課結束了,部分學生肯定還有疑問,或者聯系到現實生活,學生還有特別想探索的問題。即使學生沒有問題,教師也要運用“助產術”,引領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提出拓展問題。如果引領學生煉就一雙火眼金睛,我們就會發現:生活中事物、發生的事件中,都蘊藏著數學規律,都蘊含著數學的影子,都與數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比如,“圓的認識”的教學臨結束時,教師可以這樣拓展:“小車或貨車的車輪、安全帽、鋼管,甚至人的頭部等等都是做成圓的,這樣有什么好處呢?對此,你有什么樣的開悟或頓悟呢?”……教師不妨依托多媒體展示更多的圓形建筑和圓形產品,在給予學生以欣賞之美的同時,引發更多的思考和聯想。
不論是“畫出來的圓”,抑或是豐富多彩的“生活中的圓”,我們發現,都與生活緊密聯系。正如陶行知所言:“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3]教師應該隨著引領學生在學習數學的同時親近生活、印證生活、創造生活。
總之,教師應該是生活化素材的收集者,隨時收集與所教知識密切聯系的最近最新的生活素材,恰到好處地篩選、甄別、盤活,力爭最大限度地“為我所用”;教師還應是數學生活化課堂的建構者,提問時、銜接時、挺進時,都能夠依托生活而使數學課堂變得意味深長。因此,教師要善于觀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真正讓生活助力學生數學知識的學習。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選:教學做合一[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9:51.
[2]張齊華.《圓的認識》教學談[J].小學教學(數學版),2017(02):48.
[3]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選:生活教育[M].福州:福州教育出版社,2019:126.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