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外語課程是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重要陣地。文章以《新時代大學學術英語》系列教材為例,探索學術英語(EAP)思政教學的具體實施方案。從教學素材主題和學術培養目標兩個角度深挖思政元素,充分利用新媒體資源將其融入基于主題的仿真項目研究。
【關鍵詞】課程思政;學術英語;仿真項目
【作者簡介】程愛群(1970- ),女,漢族,湖南益陽人,三峽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與英語教學。
一、引言
自2020年5月教育部發布《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來,我國外語界人士從宏觀到微觀對外語課程思政進行了積極的探索。筆者在CNKI(中國知網)中輸入主題詞“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時間2016年至2021年,文獻來源類別CSSCI、北大核心和SCI,共檢索到24條相關文獻,其他文獻涉及思政的不計其數。黃國文等提出了外語課程思政建設的6要素即思路、目標、師資、教材、課堂、評估,強調外語課程思政價值引領的重要作用。蔡基剛談及課程思政視角下大學英語教育的四個轉向。也有學者從具體的教學環節進行探索。孫有中、肖瓊等分析了以往教材編寫中思政元素的不足,提出了基于課程思政理念的教材編寫原則。徐錦芬認為“教學素材是課程教學的主要載體和依據”,探討了高校外語課程教學素材思政的甄別,孔標探討了在教師備課,課堂以及課后環節中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教學實例。劉正光等提出了通過重構教學內容、轉變教學理念實現外語課程思政的思路。楊婧從具體教學主題,楊華從“外語講述中國”的角度探討課程思政的建構方式。以上研究多針對大學英語通識課程進行,也有相應教學實例的探索,而ESP 課程中思政元素的相關探索并不多見。《綱要》指出結合專業知識教育引導學生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根據《綱要》精神,學術英語必然也需要融入課程思政元素。
基于外語同仁的前期研究成果,本文擬在現有教材的基礎上,挖掘其思政元素,構建學術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
二、學術英語教材的現狀
《新時代大學學術英語》綜合教程分上下冊,各八個單元。每個單元共兩篇閱讀文章,所有文章均為國外作者所寫,涉及食品科學,新技術等領域。文章均為議論文,有學術英語的語言特色,但有些文章的語言學術性還不夠強。其中的global reading、close reading 都跟語言技能相關,critical thinking 涉及單元主題的深度思考。而寫作任務幾乎沒有明顯的思政元素(各單元詳情如表1所示)。
三、學術英語教學內容思政元素的挖掘
從《新時代大學學術英語》的素材來看,基本沒有涉及思政素材,學術英語(EAP)素材基本都是一般通識學術文章,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較深入的批判性思考。在目前形勢下,如何將思政元素融入學術英語教學,的確需要進行深入的思考。本文筆者從價值觀重塑和特色思政項目入手創建特有的學術英語教學模式。
1.深挖文章主題,確立思政重點。一般來說,學術英語注重學生學術英語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學的主要依據,教材的作用顯而易見,素材偏學術一些,思政元素的體現就不那么明顯了。徐錦芬認為素材應選用契合社會文化情境、反映正向價值觀、引導學生批判性分析的優秀素材。還有學者強調作為教學的主要依據,教學素材會顯性或隱性地塑造學生的思想,影響他們的價值取向。筆者發現,學術英語中會涉及一些通用學術英語閱讀或寫作目標,如理解和撰寫研究報告,抓取報告中的核心信息,用學術語言表達觀點。顯然,不是所有的主題都隱性地嵌入思政元素,因此有必要認真研究各單元的主題,確認可以在教學的某些環節插入精心準備的思政素材,在鍛煉學生學術英語聽、說、讀、寫、譯各項能力的同時,培養他們的家國情懷。下面筆者從《新時代大學學術英語》部分主題入手,分析各單元素材,進行思政素材的適當增補。
某單元主題為“Food Science”, 課文1 “Are potatoes now a cancer risk? ”和課文2 “Not all processed food are bad for you.”這兩篇文章涉及食品科學領域的兩個方面:烹飪方式和加工食品。其中的critical thinking涉及很多健康理念,需要學生用求真的態度去探究那些說法是否科學。這類主題和素材更適合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因此在這個單元沒有引入思政元素。另一單元主題technology,兩篇課文涉及互聯網的將來和無人駕駛汽車。在學生從課文中領略到了新技術的神奇時,讓其能通過課外閱讀感受互聯網和新技術這兩項在中國近年來突飛猛進。此時,巧妙補充了關于特斯拉和中國的蔚來、小鵬汽車的文章。在閱讀后寫出一篇小論文,闡述在中國的無人駕駛這個技術靠什么和特斯拉的技術抗衡。在閱讀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而不是盲目崇拜國外的技術,讓他們認識到我國的科研攻關成就,培養其民族自豪感。
據此,筆者考查了上冊中的其他單元,“Identity”這個單元的口語部分插入紐約時報的一篇關于美國在疫情期間的表現的文章。要求閱后思考在疫情期間中國的應對方案,中國對其他國家提供的援助,學生有什么想法?通過一個口語演講話題“如何利用互聯網中的新技術為中國爭取很多的話語權”培養大家理性的思考能力,對國家的熱愛。在閱讀部分,補充了一篇美國唐人街華人的身份認同的文章,思考唐人街海外華人的身份認同等問題。主題是health的單元,課文涉及如何長壽,但長壽與否取決于人的態度,這時就巧妙地引入了變老這個話題,變老是否意味著停止追求?學生們討論熱烈,因此在這個環節適時補充了一個口語話題,How to get old gracefully? 布置學生廣泛地查找資料,了解中國的兩位學者袁隆平和許淵沖,討論他們身上表現出來的特質,教會學生堅持和堅守。在本冊中其他單元也補充了相應的閱讀材料和思考題。這里就不贅述了。以上素材的增補都是為了“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和討論,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提高思想覺悟”。下冊的素材分別在導入、課文講解、寫作環節中引入思政任務,具體設想如表2所示。
2.補充研究類素材,關注探究價值觀。在關注思政元素的同時,也不能忘記科學探索精神的培養,特別是學術英語這門課程的設置正是為了培養學生們基本的科研意識,使之能在專業英語學習之前熟知學術詞匯的特征和范式。下面筆者從每個單元的主題分析入手,總結出哪些環節適合補充科學探索類素材,培養學生的科研素養。
上冊幾個單元中,第一單元“food science”中可補充轉基因食品的研究的相關素材,布置學生查閱相關論文,做一個文獻綜述。學生通過完成這一活動,學會了文獻綜述的寫法,這對他們的學術之路是很關鍵的,因為文獻綜述能人了解某一課題的發展現狀。下冊的各個單元都適合布置類似的課題研究,在關注學術能力發展的同時,將思政元素融入其中,使之關注中國在教育、互聯網、醫學、社會學、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發展。教師根據以上主題補充相關素材,多數文章都有學術語言特點,有助于打開學生的閱讀視野,培養其批判思維的能力。
3.創設仿真項目,融入思政元素。在學生自愿的情況下,分成小組,組員4-5人,開展仿真項目的研究。階段1,學生通過自主閱讀,熟悉課本中的主題。學生通過抽簽的方式選定每個組的課題。階段2,小組討論,確定好各自的研究課題,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提供及時的幫助:如何縮小研究范疇和體現問題意識?如何用探究精神解決問題?階段3,開題報告的撰寫,包括選題目的,文獻綜述,研究過程,擬達成的研究成果等等。文獻綜述是研究的關鍵,教師有必要進行具體的指導。階段4,學生收集素材,開始基于這個項目的視頻和PPT制作。階段5,仿真項目的展示。
現以其中的一個組的成果為例說明仿真項目的實施(如表3)。
活動進行當天,要求全班同學在其他小組展示時對他們的表現作評價,包括語言表現力和內容的完成程度,并給每個人評分。教師在小組展示后,現場進行分析評價,包括各個環節中的優點以及值得改進的地方。
經過近三年的教學實踐,根據學生的反思日志和其在隨后的畢業論文中的表現,證明這一方法是可行的,學生已具備了基本的學術技能,他們善于觀察解決實際問題,對中國文化有著高度的認同感,對中國的科技發展也有著強烈的自豪感。
四、學術英語思政教學模式的建立
學術英語因其教學目標的特殊性,在內容上思政元素體現得并不明顯,但寬泛的主題還是比較適合教師挖掘其思政元素,但一切都要突顯這門課的教育目標:那就是培養學生初步的學術閱讀和寫作意識,嚴謹、謹慎的語言風格是不能忽略的。為了貫徹《綱要》的課程思政的理念,教師需要充分理解教材中的主題要求,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認真篩選后,恰當地補充到教學的相關章節或環節中。經過兩年的教學實踐,這一教學模式初步得到完善,從較少融入思政元素,到幾乎每個課題都融入這一元素。學生喜歡上了探究我們國家亟需解決的問題,隨后的反思更是證明了他們是一群有思想的青年。具體模式如圖1所示:
五、結語
課程思政在當下的高校課程建設中已深入各個方面。課程思政理念在教師心中由知之甚少到親身實踐。但課程思政并不能在所有主題中實施,需針對不同的課型,在現有素材的基礎上,科學地、理性地、自然地進行,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蔡基剛.課程思政視角下的大學英語通識教育四個轉向:《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內涵探索[J].外語電化教學,2021(1):27-31.
[2]黃國文.《新時代明德大學英語》的多元大綱和潛在的教學法[J].中國外語,2021(3):17-24.
[3]黃國文,肖瓊.外語課程思政建設六要素[J].中國外語,2021 (2):1,10-16.
[4]孔標.“大思政”格局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落實研究[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6(3):17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