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課程思政”理念的不斷深入,高校各門課程都在積極探索課程知識與思政教育相結合的有效策略。大學英語作為公共必修課程,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背負著重要的德育使命。本文分析了在藝術類專業大學英語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重要性以及現階段需要解決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結合實例探究其有效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英語教學
【作者簡介】鐘璧襄,湛江科技學院。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高校思政工作,全面構建高校思政工作體系,緊緊抓住落實高校立德樹人、鑄魂育人根本任務的兩個中心環節——思政課程建設和課程思政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新舉措。習總書記提出各個學科都應“守好一道渠,種好責任田”,高校教師應時刻謹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使命,以身示范,應做到在傳授學科知識的同時,完善學生的人格和品質,提升其對善惡是非的分辨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育出德才兼備的新時代接班人。
大學英語是大多數非英語專業學生在本科教育階段必修的公共基礎課程,其具有開設周期較長、學生群體覆蓋面較廣、且周課時較多的特點,進行課程思政改革勢在必行。其次,人文社科類課程與建立意識形態是密不可分的,而語言和文化也是不可分割的,學習英語便是搭建起了聯系中西方文化的重要橋梁,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深入開展,有利于學生增強民族自信、培養優秀品格和塑造健全人格,增其批判性思維,提高其鑒別能力,能做到在面對良莠不齊的西方文化時,不迷失方向。
一、大學英語在藝術類專業中的教學現狀
1.班級特點。大學英語屬于公共必修課,在大部分的高校中都是合班上課,一個教學班少則四五十人,多則七八十人。合班上課在教室安排、教師安排等方面對學校而言的確是方便有效的方式,然而真正深入到藝術類專業的大學英語教學中,這種上課模式卻存在著不少弊端。首先,學生人數多,且水平參差不齊,教師很難兼顧和監管所有學生,通常只有前排的學生能跟著老師的節奏進行學習,坐在教室后方的學生則往往無心聽講,紀律散漫。其次,英語課并非純理論課,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都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節,而在合班上課的模式下,教師若想督促每位學生開口說英語,積極參與互動,是非常困難且耗時的,這就導致學生上課效率低下,口語水平得不到提升。最后,相比起小班教學,合班上課時師生的關系較為疏遠,且同學之間的關系也比較陌生,導致了大部分同學在面對小組活動和教師提問時都感到非常抗拒,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思維創造力很難得到提高。
2.藝術類專業學生水平現狀。相比起其他專業的學生,藝術類專業的學生普遍英語基礎較薄弱,尤其是口語和寫作能力較差,導致一些學生想在大學期間努力學好英語,也不知從何下手,感到有心無力。基礎薄弱導致學生普遍對英語學習沒有自信,不敢開口說英語,也不敢在課堂上回答問題,課堂效果較差,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此外,藝術類專業的學生英語學習積極性不強,通過與學生的溝通中可以發現,部分藝術類學生認為,學習英語對未來的就業發展毫無幫助,甚至有學生認為自己英語水平較低,大學英語這門課只會拖平均績點的后腿,因此對英語學科產生了抵觸情緒。
另一方面,藝術類專業學生實踐能力較強,這與他們的專業性質有關。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把握藝術類學生的特點,課堂設計時盡量讓學生從做中學,避免沉悶枯燥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逐漸樹立起英語學習的信心。
3.教師在進行思政課程改革時面臨的主要問題。除了以上談到的班級和學生的特點,目前大學英語教師缺乏系統的思政課程改革的學習和培訓。思政資源近年來越來越豐富,但如何選取與教材主題密切相關的思政元素,如何把思政元素與課本知識完美結合在一起等都是教師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對于藝術類大學英語教師而言,大部分學生對于英語課原本就存在這不同程度的厭學情緒,在融入思政課程元素時應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接受程度與學習效率呢?同時,在面臨學生不配合、不上心、無互動的課堂狀態時,教師應如何調整心態,消除挫敗感,又應如何根據藝術類專業學生的特點更好的改進課堂設計?這些問題都等待著學校、課程組和教師們共同去克服和解決。
二、課程思政融入藝術類專業英語課堂的有效對策
1.提高教師的思政意識。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大學英語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與課堂教學的設計者,應首先提高自身的思政意識,深入挖掘所教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把語言知識與人文價值、政治教育等結合起來。另一方面,教師應提升自身的思想素養,約束自身的行為,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堅持以黨的指導方針為核心思想,立德樹人,不傳播傷害國家和民族利益的言論,堅決擁護黨的領導,幫助學生正確辨析中西方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引導學生更好地傳承中華文化,讓世界聽到新一代接班人講述中國故事。
為切實提高教師的思政意識,各個學校應定期組織思政講座,邀請思政課專任教師給各個專業的教師上好思政課,明確課程思政的內容,確保各科教師都對愛國精神、國家歷史、熱門時事等內容形成深刻的認識。各個課程組內部也應定期組織思政教學活動,共享優秀思政課程資源與教學設計思路,探討在打造思政課程時遇到的難題與解決方法,借鑒學習同事之間有效實用的教學技巧。教師隊伍應做到:既要有較高的專業素質與業務能力,高效完成專業知識的教學任務;又要有較深的家國情懷和政治覺悟,引導和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養得到有效提升。
2.因材施教,打造生動活躍的思政課堂。如何將思政教育以生動有趣的方式融入大學英語教學中,讓學生不再抗拒英語學習的同時,又能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汲取知識,并通過德育提升學生的個人價值和品格,這是藝術類專業大學英語授課教師需要去解決的難題。重視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以多種形式布置任務,盡可能破除合班上課的弊端。抓好課前預習工作,但不應局限于課本內容的預習,而是結合思政元素,提升課程設置的整體性,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課堂上善于運用雨課堂等軟件與學生進行實時互動,時刻關注學生的情況。
在課堂活動中盡量不要以統一的標準要求學生,在藝術類專業教學中,對于水平較高的學生,教師可以適當提高要求,鼓勵其追求更高的英語水平;而對于大部分英語能力一般的學生,首要任務應該是幫助其樹立起英語學習的信心,我們應耐心引導、多加鼓勵與啟發。
3.豐富思政資源,強化教材建設。隨著課程思政的理念不斷深入,近兩年出版的部分教材融入了一些思政元素,各大出版社也紛紛推出了部分教材配套的思政內容,這無疑對教師的課程思政實踐提供了不容忽視的幫助。然而,若想上好一堂大學英語思政課,僅憑靠這些思政資源還是遠遠不夠的,一是因為思政內容應是不斷更新的,而一門課程使用的課本教材往往是相對固定的;二是因為各個學校的課程設置、各個專業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等存在差異,如藝術專業學生和非藝術專業學生,甚至同是非藝術類專業中的文史類專業學生和理工類專業學生,英語水平都會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這便要求授課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靈活篩選。
因此,大學英語教師需搜集互聯網上形式多樣的思政資源(如視頻、圖片、微課、慕課等,以及China Daily、CGTN等官方英語資源平臺),及時更新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同時在講授課本內容時需注重中西文化對比。對于藝術類專業學生,大學英語教師需注意把握思政元素的難度,切忌選取難度過高的教學材料,以免打擊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盡量選取趣味性較強,且與其所學專業、相關職業掛鉤的思政素材。
三、思政教育融入藝術類專業大學英語課堂的應用實踐
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應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根據藝術類專業學生的特點,教師應把角色扮演、演講、配音、辯論、小組討論、小組匯報等英語課堂活動融入課堂上,激發學生興趣,并鼓勵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從而使思政在英語課堂中“活起來”。在課堂中還應增加反思和討論環節,讓學生主動去思考問題、搜集資料并嘗試找出解決方法,教師在此過程中應該擔任引導者、合作者和參與者的角色,指引和幫助學生完成不同的課堂活動。
以《全新版大學進階英語綜合教程》第四冊為例,第二單元“China in Transition”中的三篇課文分別介紹了北京胡同文化、中國城鄉遷徙以及深圳的騰飛,教師可結合鄉村振興、保護傳統文化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等時事熱點進行思政教學設計,課前布置學生準備相關熱點事件的一分鐘演講,并在課堂上舉辦小型的演講比賽,激勵學生了解國家的相關政策和發展現狀。課后布置學生搜集和積累相關熱點問題的雙語表達,如“三農”問題(issu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rural people)、農業支持保護制度(the systems for supporting and protecting agriculture)、改革開放(Reform and Opening-up)經濟特區 (special economic zone)等。對于藝術類專業學生,還可以結合其專業特點布置不同的課后作業,如針對攝影專業:可布置攝影主題“Country Life vs. City Life in China”,并邀請每個小組用英文介紹作品、分享拍攝歷程與學生感悟。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了解國家政策與熱點,教導學生必須緊跟黨和國家的步伐,以國任為己任,成為德才兼備的國家棟梁。
再如,第六單元Human-Robot Relations中討論的主要是人工智能發展現狀以及其與人類文明的關系,課前可以為學生布置搜集我國人工智能相關成就,并在課堂上以小組匯報的形式向全班同學展示。在正式開始講解課文前,開展主題討論:What a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developing AI? 列舉人工智能為人類社會帶來的福祉與威脅,從而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人工智能發展,并通過課文學習深入了解人工智能的利弊及發展前景。課堂拓展環節可播放中國著名人工智能企業科大訊飛的發展歷程以及地產巨頭碧桂園向人工智能方向轉型等雙語新聞視頻,讓學生明白人工智能作為科技變革浪潮的新引擎,為中國經濟向創新型經濟轉變提供了重要驅動力。課后布置學生閱讀China Daily上刊登的Virtual Student “Enrolls” at Tsinghua(清華迎來我國首個虛擬學生),在此基礎上給這位來自清華的人工智能同學寫一封信。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產生民族自豪感,激勵學生扎根祖國為科技創新而奮斗,為中國技術邁向世界貢獻自己的力量。
四、結語
在大學英語進行課程思政改革的道路上,教師應引導學生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新發展新成就介紹給全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把中國的大智慧展示給世界。同時,指引學生在不斷提升自身英語水平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基礎上,了解國家與世界的發展形勢,把西方值得借鑒的先進理念及優秀文化帶到中國,勇立時代潮頭,成為德才兼備的新時代接班人。
參考文獻:
[1]李璐璐.“課程思政”理念在高校英語教學融合過程中的教學改革探索[J].海外英語,2020(22):132-133.
[2]馬阿婷.以文“化”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教學案例研究[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1(5):138-140.
[3]孫振濤.論高校公共課合班授課的教學現狀[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8(5):51-53.
[4]周偉.淺析課程思政與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的融合——以《全新版大學進階英語綜合教程》為例[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22):174-175,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