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宇博
摘 要:視覺元素是美術教育中的主要表達手法,通過文字、圖形與色彩的多樣化結合,讓美術教育能夠實現對于形式美、意涵美、升華美的有效展現,令學生能夠在美術教育當中得到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文化理解這五大美術核心素養能力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視覺元素;美術教育;核心素養
一、視覺元素與美術教育的關系
(一)視覺元素的內容
1.文字
文字是人們進行情感總結與意象表達最為凝練、高效的一種表現形式,同樣也是一種基礎設計元素。對文字進行字體的設計與間距的調整,能夠更好地呈現出文字所要表達的情感色彩。
2.圖形
圖形是給予人們視覺沖擊力最強的設計元素,從鮮明程度來說要高于文字,因此,在美術教育當中,圖形所能夠帶來的直觀感受是其他元素所不能取代的。加入豐富且有針對性的圖形設計,能夠令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當中得到藝術的熏陶和美的感知。
3.色彩
從情感表達以及感知的角度來看,色彩的效果要高于文字以及圖形,色彩是構成美術豐富多變精神世界的關鍵。通過色彩來展現出對于事物的認知以及自身情感的傳達,正是展現個性與獨有精神認知的有效渠道。
(二)美術教育中的核心素養
2014年,《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意見》文件發布,將核心素養這一教育要求再度提上了日程。2016年,《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公布,將核心素養界定為:“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美術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當中必不可缺的一環,其核心素養大致如下。
第一,圖像識讀素養。在美術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圖像識讀素養是最根本的教育目標。學生對于圖像的觀看、識別以及解讀能力統稱為圖像識讀素養,這里面包括了學生對美術作品的解構,是否能夠從美術作品當中準確地識別各類視覺符號,解析其傳達的信息。在美術教育當中,針對圖像方面的識別與讀取會細化到具體的材質、空間、肌理、造型等。
第二,美術表現素養。美術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學生是否能夠通過多種不同的方式來呈現美術,也是核心素養之一。通過美術的方式來解決在學習和生活當中遇上的各種問題,正是美術教育的一個重要素質目標。學生應該在美術學習的過程當中,能夠合理并且富有創意地運用各類工具與素材,例如利用新媒體或是非常規的工具來創作、構思、表達出自己的需求。
第三,創意實踐素養。“創意是無價的”,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當中應當充分大膽地發揮出自身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不拘泥于常規,能夠在美術教育的過程當中,將自己的創意付諸實踐。可以通過草圖、模型等直觀方式呈現出自身的創意,實現實踐。
第四,審美判斷素養。每個人的審美都是有著主觀性和獨特性的,而在美與丑的判斷當中,如何才能夠更好地領悟美的原理,怎樣能夠更有效地增進、增強審美觸覺,提升審美素養,正是美術教育重點探索的。通過對于美術的學習,讓學生能夠更好地辨別和觀察各類事物,從中發現美、判斷美、分析美,提升審美素養,加強學生的美丑判斷能力,使學生能夠具備更好的美術能力。
第五,文化理解素養。藝術的審美通常都具有一定的區域性,國家、民族等的不同,都會導致人們的審美有著明顯的傾向性和一統性。學生必須先具備相應的文化素質基礎,才能夠更進一步理解建立在這些文化基礎之上的美術藝術作品。因此,學生在美術教育學習的過程當中,還必須加深自己的文化理解素養,以更好地去認知、欣賞中國和國外的各類不同風格的美術作品。
二、美術教育中的視覺元素應用特點
美術的教育主旨在于促進學生在美術學習的過程中感知視覺形象、理解視覺信息,進而能夠利用自身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去創作新的美術作品。因此,在美術教育過程當中,各類美術相關的教材與工具都會格外凸顯視覺性,從而令學生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進一步發展自身的感知能力,同時也能夠以此帶動形象思維能力和表達交流能力的提升與促進。
(一)形式美的直接感知
美術教材是美術教育中最為直觀詳盡的視覺元素載體,從教材當中的各類文字設計到圖形安排,再到整體的顏色搭配,都是為了能夠營造出更為豐富的視覺效果,從而能夠令學生以一種更加直觀、生動的方式去感知形式美。
從美術教材中的種種視覺元素呈現方式可以看出,無論是場景的塑造、情境的營造或是情感的熏陶,視覺元素都被充分運用起來。通過將文字、圖形、色彩這三大元素交替組合,以一種直觀而富有沖擊力的形式讓學生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感知到美術的魅力,對線條、形狀、空間、肌理等造型元素和對稱、重復、對比、均衡、統一等形式原理的各類美術語言有一個基本的掌握。
(二)意涵美的貼切展現
查看各個不同階段的美術教材,可以發現其美術作品的選擇與展現都有著明確的主題性,這正是視覺元素在美術教育當中應用的一種巧妙方法。通過主題內容的共通性來更為貼切地展現出美術教育中所想要表達的意涵美。
意涵美的教育能夠讓學生進一步感知到美術所帶來的強大視覺信息傳遞作用,提高學生在藝術方面的多元思維,提升學生的審美情緒,并且通過積極向上的主題引導對學生的個人文化素養和人文精神起到了有效的培養作用。
(三)升華美的內化創造
美是一種不定規的概念,同時也是一個需要不斷創造的過程,在美術教育中,不僅重視對于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更重視的,是對于學生創造美的能力的培養。在教材當中,結合了大量各類不同的視覺元素,并通過視覺元素的不同組合方式,巧妙而又有效地引導學生去關注,對于視覺元素的應用和搭配,令學生能夠掌握各類視覺元素的基礎使用技巧,在此基礎之上,結合自身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去打造新的美術作品,加強學生以內化知識來創造美的能力。
三、美術教育中的視覺元素應用不足
當前我國美術學科的發展在校園教育當中并未受到足夠的重視,因此在美術教育過程中所應用的視覺元素效果也未能發揮最佳水平,從美術教育中的現行情況來看,視覺元素的應用還存在著一些不足。
(一)視覺元素應用距離感過強
美的感知往往是情緒化、直覺化的,但在學習美的過程當中,我們卻要通過理性的、系統的方式來進行學習,因此,在美術教材當中,不可避免會涉及一些比較理性的內容,如色彩明度、三原色、版面設計等等。這些在美術學習過程當中十分重要的學科知識,往往由于視覺元素的應用距離感過強,導致學生會在本能上產生畏懼感或陌生感,從而令學生的學習興趣消失。
(二)視覺元素應用過于刻板
美術教材是在美術教育中必不可缺的一種重要工具,但現行的美術教材多多少少都帶有一些滯后性。相比起當前的社會環境的日新月異,許多美術教材當中所應用的視覺元素仍然是較為落后的。如當前人們已經普遍習慣的動漫、卡通類美術形象與創作手法,在美術教材當中卻沒有得到更新,教材里面的各種卡通形象往往顯得陳舊化;還有在人們的生活當中已經非常普及的各類高科技電器、設備,在美術教材當中也往往鮮少出現。對于視覺元素的應用過于刻板和滯后,會令學生對美術課程產生老舊、落伍的印象。
(三)視覺元素應用導向偏頗
美術教材中所運用的不少視覺元素,還出現了導向偏頗的現象。例如在很多人物形象的表達還停留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與當前的日常生活情境相差甚遠,容易令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對部分事物產生偏頗印象。同樣的情況還出現在男女形象的塑造、國外情境的展現、城市與鄉村的強烈對比等方面,這些都很容易讓處于世界觀構成階段的學生受到偏頗的導向引導。
四、視覺元素在美術教育中的應用展望
美術教育是一個傳遞美的過程,視覺元素在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信息傳達作用。通過對視覺元素的合理應用,能夠更好地在美術教育過程當中,展現出應有的時代風貌,為學生傳遞當下的藝術觀和審美風格,構建動態教育,真正讓學生能夠在美術學習的過程當中得到美的感知,掌握塑造美的基礎美術語言,領悟美的意蘊。
(一)拉近距離傳遞美
作為讓學生感知美的最直接的工具,美術教材首先自身應該具備足夠的美感,同時作為學習美術的工具,相關的學習內容也必須擁有足夠的理性和科學性。在美術教材的設計方面,視覺元素的應用是否恰當,就看是否能夠將理性和感性比例做到均衡。在視覺元素的應用方面,應當著眼于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確認美術主題,并增加感性色彩,突出美術教材所特有的趣味性、活潑性,從而帶來更強大的學習吸引力,讓學生不僅能夠直觀感知到圖形美,同時還能夠領略到文字所展現出來的人文美,真正做到對于美的融合和理解,進一步暢游在藝術的海洋中。
(二)貼合時代學藝術
美術教育應當足夠貼近時代,美是在不斷動態發展的,對于美的欣賞與判斷標準也在不斷產生變化。美術教材的設計應當加強更新的速度,提升內容的時代感。在美術教育課程當中,教師也應當結合當前的審美藝術與視覺設計風格來靈活地應用視覺元素。
(三)立足發展搞教育
美術教育必須同時注重美德、感知和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注重在美術課程當中確立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教師作為引導者與輔助者,在教育的過程當中需要充分重視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立足于學生的發展,展開有關于視覺元素以及美術語言的相應教學。
參考文獻:
[1]厲鳳鳴.兒童繪本的視覺元素與空間研究[D].青島:青島理工大學,2013.
[2]袁曉莉.視覺文化背景下的普通美術教育價值轉向[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7.
[3]王彤彤.視覺文化視域下現行蘇少版小學美術教科書中的圖像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9.
[4]李茹.高中美術視覺傳達設計教學提升圖像識讀素養的探究與實踐[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7.
作者單位:
蘇州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