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艷
[摘? ? 要]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教師為避免讓班級管理工作變成“一言堂”,要引導學生積極展開自主管理。教師要基于自組織理論構筑班級自主管理模式,要結合社會需要引導學生根植目標意識,要結合教材內容促使學生提升自律意識,要通過開展主題活動點燃學生的參與意識,要堅持民主建設,讓學生根植制度意識。
[關鍵詞]自組織理論;自主管理;初中班主任
自組織理論主要研究生命系統、社會系統等復雜的自組織系統,探究它們如何自發地從無序走向有序,從低級有序慢慢地變成高級有序。學者普里戈金認為,要讓一個組織系統從無序走向有序,必須要做到系統的開放性、非平衡態、內部不同要素的非線性作用這三個條件,人們能創造條件并又合理運用各種要素,促使系統從無序走向有序。在初中班主任管理中,教師要認識到班級其實也是一個自組織系統,所以在班級管理中要避免直接采用“一言堂”的管理方式,而要嘗試借鑒自組織理論,引導學生展開自主管理,更好地實現班級管理的有序化。
一、結合社會需要,根植目標意識
在自組織管理中,教師要促使組織中的每一個個體都能意識到自己的目標是什么,這樣就能更好地實現班級的自組織管理,讓班級從無序走向有序,提高班級管理的效能。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討論,讓他們認識到自己是社會的一員,自己的個人發展實際上應該和社會發展需要相互符合。這樣學生就能提升目標意識,更好地設定個人目標和班級目標,進而讓班級管理走向有序化。
教師引導學生展開小組討論,給班級設定一個目標,制定一條口號,在此過程中,將社會需要融入其中,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大家未來都打算從事怎樣的職業呢?你選擇職業的標準是什么?”學生各自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如有的學生希望成為有名望的人,有的希望能賺很多錢,還有的希望能在自己的領域成為領軍人物。此時教師又引導學生思考:“一些看似普通的工作,在社會生活中如果缺少了他們,我們的生活還能如此舒適嗎?”學生認識到不管是醫生、工程師,還是快遞、保潔人員,他們的職業都有自己的社會意義,都是這個社會所需要的。最后學生制定了班級的目標,那就是“為了成為有用的人而努力學習”,同時學生也認識到職業不分貴賤,只要是自己喜歡的職業,對社會有意義的職業,那么自己就可以向著這個方向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此后教師又引導學生嘗試設立自己的未來目標,進行職業規劃,先設定自己打算從事的職業,然后對比自己現有的情況,分析還差些什么,再進行規劃和提升。如有學生打算當醫生,但是卻發現自己暈血,于是便決定從提升自己的膽量,改善心理問題開始,提升自己的能力。
教師要將目標落實重點和學生的生活、學習、價值觀形成等方面結合在一起,這樣能讓學生提升自主管理意識,促使其從自主學習、紀律自控、道德修養等若干方面入手,設定目標,更好地端正自己的思想,并有效地實現班級的自主管理。
二、結合教材文本,強化自律意識
在班主任工作中,教師要將班級管理和學科學習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嘗試利用自主學習的機會,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律的重要性,這樣一方面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另一方面也能起到優化班級管理的效果。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的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開展翻轉課堂的自主學習,同時還要組織學生自主參與社團管理活動,提升其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樣就能逐步強化學生的自律意識。
在教授語文學科的時候,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的多媒體課件,指導學生掌握課內外閱讀的方法,并積極開展讀寫結合的活動。此后教師引導學生在“讀書沙龍”中進行探討,說說如何才能更高效地利用這套多媒體課件,并說說自己遇到了什么困難。如有學生提出:“我覺得我們不能只是匆匆一看,而應該按照多媒體課件所說的方法開展課外閱讀實踐活動,比如,我就打算自主閱讀《西游記》,并嘗試撰寫《西游后記》、讀后感等文章。”還有學生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我也想堅持課外閱讀,但是總是覺得沒有時間,我的自律能力較差。”教師則引導學生圍繞如何提升自律能力這個問題展開互動討論,說說自己的想法。如有學生提出可以采用小組互助的方式,每天相互監督彼此的行為。教師肯定了這種想法,并組織學生思考如何能讓自主讀書小組的活動形式更豐富,如何調整相關的活動規章。在活動中,學生可以相互監督,如有學生提出自己晚上想看電視節目,不想看書,就有同伴提醒他“業精于勤荒于嬉”,鼓勵他在完成活動內容后再參與娛樂活動。該學生得到了同伴的激勵,提升了自律能力,主動地參與課外閱讀實踐活動中。
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總結出了自律的重要性,也總結了自主管理的方法,此時教師可以引導他們思考如何能將這些方法運用到處理其他班級事務方面,這樣也能促使班級這個系統趨向有序化,有助于提高班級管理效果。
三、開展主題活動,點燃參與意識
基于自組織理論,要讓系統變得有序化,就要做到系統的開放性,并積極利用系統中的各個要素。根據這一點,教師要積極點燃學生的參與激情,并組織其參與各種主題活動,在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投入開放自主的情境中,自主選定主題內容,并嘗試將家庭、學校、社會融合在一起,優化主題活動的效果。在此活動中,學生的參與意識就能得到顯著提高。
教師組織學生參與德育主題活動,為了點燃學生的參與意識,教師引導學生自主設定活動項目,引導其思考一下在班級中最近發生了什么事情,有沒有出現什么矛盾,然后尋找根源,設定德育主題。學生自主選擇了“感恩家人、友愛同學”等主題。教師又引導學生思考圍繞各個主題,如何具體開展活動,學生在思考后決定分小組開展活動,并通過提案投票的方式選定活動方案。如圍繞“感恩家人”的主題,學生提出了“閱讀相關文學作品”“為家人做一件事”這兩個提案,在民主討論后他們認為后者更具有實踐性,感悟會更深刻,于是就選擇了該項目。在主題活動中,學生紛紛參與其中,自主管理的意識得到提升。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教師也引導學生強化自我管理,如可以選定一個活動總指揮,大家在實踐中遇到了各種問題,都可以和該學生進行討論,總指揮要負責幫助大家協調,解決具體困難,提高活動的完成程度。
教育要起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教師就要組織學生積極開展豐富的主題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體會自主管理的重要性,這樣他們能自覺地將自己的體會融入日常行為中,更好地開展自我約束。
四、堅持民主建制,樹立制度意識
學者康德提出自律性道德的觀點,認為自主性是道德的前提,人應該有自主性。在自組織理論中,教師也要引導學生提升自律性,促使他們更好地開展自主管理。此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思考要改善班級管理的狀況,應該設定哪方面的規章制度,然后自主設定違反規則后的處理方式,并引導學生思考如何監督班干部的行為。在積極踐行中,班級建立了民主管理制度,學生也提升了自主管理的意識。
針對班干部出現違反班級規定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思考,說說在班級民主管理制度中是否有什么缺陷。學生很快發現:“班干部負責管理其他學生是否有違反班級規定的情況,但是卻沒有人來監督班干部本身是否遵守了班級規定。這就導致了學習委員在管理早自習的時候自己出現了遲到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應該如何改善,學生提出了兩種方法:一是強化班干部自我管理的意識,要勇于承擔自己的錯誤,并承擔相應的后果;二是要設立監督體系,由班干部和學生組合在一起,監督各個班干部,看看他們是否以身作則。在完善了班級管理制度,班干部自身違規的情況得到了改善,他們能更好地成為班級學生的楷模,同時這也有助于班主任更好地開展班級管理。學習委員認識到了自己的問題所在,在后續的早自修活動中嚴于律己,再也沒有出現過遲到的情況,而班級管理制度也變得越加完善,不僅能監督普通的學生,也能督促班干部起到模范榜樣的作用。
德育的培養要培養學生內發的自律意識,所以教師要避免用命令的方式開展班級管理,而要引導學生自主總結班級規章制度,并堅持自覺履行。這樣學生能成為道德上自主的人,認識到自主性和責任性之間的統一,進而優化班級管理的效果。
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教師要避免使用行政管理的手段來強行壓制,簡單地規定學生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這種簡單的、靜態的管理只能讓學生被動接受,但是卻不能讓他們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由于班級實際生活是一個復雜的生命系統,所以教師可以利用自組織理論,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管理,這樣才能促使學生更好地發揮自己的自主性,實現班級組織管理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劉鳳榮.對初中語文教學與班級管理有效結合的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 2019 (25).
[2]邢芳敏.淺談初中班主任管理中的常見問題及改進策略[J].天津教育, 2020 (30).